走進阿力得爾蘇木紅光村,幾台大機器正在修橋。施工現場,一個高高瘦瘦的身影映入眼帘,連日在外,他的皮膚已經晒得黝黑,沙啞著嗓子和施工隊交流,他就是張洪祥,紅光村的黨支部書記。2018年5月上任以來,他兢兢業業,以赤誠的為民情懷和踏實的工作態度,帶領村民走上增收致富之路。
4000畝甜菜讓老百姓過上甜日子
2020年,阿力得爾蘇木主推甜菜產業發展,參加了甜菜產業推進會的張洪祥,在回村的路上就細細盤算起來。紅光村交通便利,土地資源也很豐富,發展甜菜產業再合適不過了。說干就干,他謀劃大片地塊,打算採用土地流轉方式,引入甜菜種植專業合作社,集中連片種植甜菜。他召開村民代表大會宣傳甜菜種植優惠政策,鼓勵村民流轉土地。萬事開頭難,少數村民猶豫不決: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包給別人種,靠譜嗎?為了打消村民疑慮,張洪祥挨家挨戶與村民溝通,近一個月時間,張洪祥又瘦了一圈。“那段時間,做夢都在跟老百姓講政策!”張洪祥笑著說。
功夫不負有心人,4000畝集中連片的土地,在張洪祥的“三顧茅廬”下成功流轉,春天自動化播種的甜菜籽,在科學先進的種植技術支撐下,長勢良好,畝保苗率達到了5000余株,村民口中的“傷心疙瘩”變成了“糖心菜”,待到金秋十月就可以起地豐收了,老百姓有了穩定收入,土地也真正變成了資源。
村集體經濟“馬”上致富
紅光村發展較晚,村集體經濟薄弱一直是張洪祥的一塊“心病”,如何走出一條有特色、有前景的致富道路,張洪祥一直在摸索。始終關注市場的張洪祥,發現養馬的經濟效益比其他牲畜更為可觀,購馬客戶也比較穩定,加之村裡本就有養馬馴馬經驗豐富的村民,有了這個基礎,2019年,張洪祥利用扶貧配套資金,引進了8匹溫血輕型繁育母馬,他在村裡挑選了幾個踏實肯干的村民到馬場裡擔任飼養員,自己更是周到細致,“最緊張的就是馬下駒子的時候,張書記不放心,凌晨三點一個電話也會馬上趕來,親自看著馬兒生產。”紅光村副主任薛鳳凱說。
經過不斷的磨合和學習,張洪祥摸清了馬兒的習性,飼養起來更加得心應手,短短一年,紅光村的馬已經發展到18匹,一匹匹毛色發亮、健康茁壯的小馬駒緊緊跟在母馬身邊,張洪祥臉上是按捺不住的笑容:“小馬駒到秋一匹至少要賣到一萬五,現在咱們還沒有形成規模,繼續發展下去,村集體經濟會進一步擴大,我想把馬產業打造成紅光村的特色產業,帶領紅光村老百姓‘馬’上致富。”
扶貧戰線上的“黃牛書記”
生在紅光,長在紅光,如今守土一方的張洪祥,下了決心要帶領鄉親們致富,想實現這個目標,首先要帶領140戶貧困戶脫貧,張洪祥把這件事看得最重。“駐村隊員專業,我對村裡情況更了解,我們兩條腿一起跑,扶貧活才能干好啊!”張洪祥說。
“張書記對我們家特別照顧,18年我突然病發,是張書記組織村裡人為我獻血,這才救了我的命。”張宇說。張宇是村裡的建檔立卡貧困戶,13歲就患上血液病,十幾年的治療過程,他花光了家中的所有積蓄,在病情突然發作時,張洪祥組織村民獻血,自己帶頭捐款,為張宇湊醫療費治病,如今張宇病情穩定,生活也逐漸有了起色。像張宇這樣貧困程度較深的家庭,張洪祥一個星期至少要走訪一次,以便及時了解情況。
健全完善的基礎設施是撬動脫貧致富的杠杆。2019年,他積極協調扶貧專項資金236.6萬元建設村屯連接路4.6公裡,2020年協調205萬修建55米紅光大橋,為紅光村826戶2427人的生活和出行帶來了便利。他像一頭勤懇的黃牛,默默耕耘著紅光村美好的未來。
如今,紅光村舊貌換新顏,張洪祥肩上的擔子更重了,“下一步我會繼續發展村集體經濟,讓紅光村富起來,讓老百姓的日子強起來。”(黃欣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