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結的阿拉善 幸福的五彩城——阿拉善盟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紀實

2020年07月24日16:50  來源:內蒙古新聞網
 

7月行走在阿拉善,在大漠腹地的嘎查村、城市的大街小巷、學校的門口,到處都可以看到“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維護民族團結是我們的神聖職責弘揚民族文化是我們的歷史使命”“共建共治共享”等街牌。

位於內蒙古最西部的阿拉善漢語意為“五彩斑斕之地”。蒙古族、漢族、回族、滿族等28個民族的25萬人生活在這片總面積27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上,其中少數民族人口5.89萬人,佔總人口23.56%。這裡,是以蒙古族為主體、漢族佔多數的少數民族地區﹔這裡,多民族長期交流交融歷史積澱深厚﹔這裡有土爾扈特部萬裡東歸譜寫的忠勇愛國的傳奇史詩,有額濟納旗“三易旗府”“最好牧場為航天”的歷史佳話,有內蒙古第三大常年開放陸路口岸﹔這裡的居延漢簡、曼德拉山岩畫、黑城遺址見証著各民族融合共生的輝煌。

新時代,有中國觀賞石之城、中國駱駝之鄉、中國肉蓯蓉之鄉美譽的阿拉善,積極借力優勢資源推進高質量發展,在全區率先完成“人脫貧、村出列、旗摘帽”的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實現了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民族都不能少。學齡前到普通高中15年實行免學費教育,民族教育實現“三語”教學。

2019年,阿拉善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42983元和21753元,高於全區、全國平均水平﹔城鎮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39.95%,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45.73平方米,均遠超國家平均水平。阿拉善各族人民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在蒼茫大漠上建起幸福的五彩之城。

“黨建+”引領民族團結,加出百姓滿滿獲得感

阿左旗黨群綜合服務中心內,心理咨詢師正在為父母講解如何更好地和孩子相處。

7月11日,阿左旗黨群綜合服務中心二樓的心理解壓室,心理咨詢師萬發金早早開始了工作。“我們心理解壓室現在共有15位老師,常年為群眾進行雙語心理咨詢。”萬發金說。

隔壁,另一位心理咨詢師正在為幾十名現場聽講的父母講解如何更好地和孩子相處。

阿左旗黨群綜合服務中心整合了黨政、群團各部門和140多個社會組織,為各族群眾提供全方位的服務,每個月的相關活動公布在大廳供群眾挑選,也可預約定制服務。各功能室持續開展紅色主題教育、民族團結創建,孵化了多姿多彩的品牌活動項目,每周推出“創業貸款政策講座”“職場減壓與沙盤游戲”等課程,深受各族群眾歡迎。

一樓服務大廳設有法律援助、綜合辦稅等8個窗口,前台接單、后台限時辦結。服務大廳有蒙漢雙語導詢台,所有服務窗口均有蒙漢雙語標識。法律服務中心向少數民族群眾提供律師代理、公証服務、法律援助、人民調解等“一站式”規范化服務。

阿左旗黨群綜合服務中心副主任額爾登說:“綜合服務中心要打造黨群工作一體化建設‘新名片’。”

阿拉善盟在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中制定出台了《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黨建+”工程化推進項目化實施的指導意見》,實施了“黨建+少數民族權益保障”“黨建+共建共治共享”“黨建+各民族共同致富之路”等項目,把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與黨的建設工作相融合,實施進機關、進企業、進嘎查村(社區)、進蘇木鎮(街道)、進學校、進寺廟、進部隊、進園區、進家庭、進景區等項目,打造了79處樣板示范點,並充分利用黨建“微課堂”“線上講堂”等資源,讓民族團結內容進入每一台信息終端,走進大中小學課堂。

阿拉善盟委委員、統戰部部長薩仁圖雅說:“各具特色的民族團結進步創建‘黨建+’項目在駝鄉大地生動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黨建+’工程在全盟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態文明建設中得到全面體現,各族群眾在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生態建設、文化教育等方方面面擁有了更多獲得感。”

文化浸潤民族團結,潤出百姓美美幸福感

馬鬃繞線蒙古唐卡傳承基地內,工作人員正一針一線制作唐卡。

走進位於阿左旗巴彥浩特鎮的馬鬃繞線蒙古唐卡非遺博物館,56個民族大團結唐卡、蒙古族歷史題材唐卡……馬鬃絲線將畫中人物、動物或建筑的輪廓勾勒得栩栩如生。

在這些作品的“生產車間”馬鬃繞線蒙古唐卡傳承基地,十幾名工作人員正一針一線認真制作著唐卡。

今年77歲的自治區級非遺傳承人格日勒是這裡的領頭人。從2015年起,格日勒辦的免費培訓班已經為400多人免費傳授這門技藝。她還曾走出阿拉善到興安盟等地進行授課。

格日勒說,“馬鬃繞線技藝蘊含著蒙古馬一往無前的精神,不僅蒙古族願意學習這項技藝,還有很多漢族、回族、藏族、高山族的學員來學習。他們學會這項技藝后,可以來我們這裡工作,也可以自己創業,不方便離家工作的還可以在家工作,領取計件工資。目前基地共有32名職員。”

牧民敖登高娃已經在基地工作了4年,她驕傲地說:“博物館裡展出的大多數作品我都參與了。在這裡,我不僅有了穩定的收入,也了解了更多歷史文化,很有幸福感、成就感。”

文化認同是民族團結的根脈,阿左旗烏蘭牧騎今年已經多語種演出100多場﹔額濟納旗巴彥陶來蘇木吉日嘎朗圖嘎查依據歷史建起土爾扈特民俗文化園﹔衛拉特民俗文化傳承教育中心開設了蒙古禮儀等20多門實踐課程傳承民族文化……

在衛拉特民俗文化傳承教育中心,負責人斯琴高娃正在演示如何制作馬奶酒。

近年來,阿拉善盟陸續建成陶布秀爾、薩吾爾登、沙力搏爾式摔跤等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有6個項目列入國家非遺名錄,6人成為國家級非遺項目傳承人,58人成為自治區級非遺項目傳承人。投入大量資金建設四級公共文化服務網絡,精心呵護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借助國家“興邊富民”政策,阿拉善把民族文化產業融入生態產業、駱駝產業等特色優勢產業,建成了阿拉善大漠奇石文化產業園等一批民族文化產業基地,逐步形成了“民族團結+人文教育”“民族團結+企業文化”的產業發展格局,構筑起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的精神家園。

發展促進民族團結,促出繁榮進步安全感

阿右旗板灘井蓯蓉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謝軍仁正在分類存放收獲的蓯蓉。

在阿右旗曼德拉蘇木板灘井,曾經的荒漠早已種滿了防風固沙的梭梭,數千畝梭梭下面,藏著數以萬計被譽為“沙漠人參”的蓯蓉。

“2009年,我種蓯蓉收獲了5萬元的‘巨款’,周邊農牧民羨慕極了,希望我能帶大家一起致富。2010年,我牽頭成立了阿右旗板灘井蓯蓉專業合作社,從事蓯蓉、鎖陽等藥材種植、加工和銷售。如今,我們合作社有12名社員,都是本地農牧民,他們以土地入股,享受分紅,收入可觀!”合作社理事長謝軍仁說。

10年來,在謝軍仁的帶領下,當地有150多戶人家都在種植蓯蓉,總種植面積超過8萬畝。

在曼德拉蘇木,不僅有“點沙成金”的精彩故事,還有靠駱駝發財的致富經。

6年前,32歲的謝海兵辭職返鄉成立了阿右旗旭輝駱駝養殖農牧民專業合作社。當時14位牧民以駱駝或草場入股,每年可享受分紅。合作社與內蒙古沙漠之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做駝奶深加工,目前駱駝有410多峰,奶駝100多峰,每日可擠駝奶200斤左右。如今,合作社已經帶動了當地30多戶100多位農牧民致富奔小康。

駱駝養殖場內,有三對來自新疆的哈薩克族養駝人夫婦,他們看駱駝、喂草料、擠駝奶,忙得不亦樂乎。由於他們信仰伊斯蘭教,平日裡漢族、蒙古族的工作人員都和他們一起吃清真餐,互相尊重讓大家相處其樂融融。哈薩克族養駝人賽力克說,“我和我妻子去年7月到這裡工作,已經一年了。在這裡,各族兄弟姐妹們和諧和睦,是個溫暖的大家庭。”

“下一步,我們將開發以低溫駝鮮奶、駝酸奶為主的駝奶產品,進一步探索公司、合作社與養駝戶的互惠共贏之路。”謝海兵說。

阿右旗曼德拉蘇木旭輝駱駝養殖農牧民專業合作社內,工作人員正在擠駝奶。

近年來,阿拉善各族人民不斷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培育形成了全球生產規模最大的靛藍、金屬鈉、光引發劑生產基地,20多種化工產品佔全球市場份額的50%以上﹔做強“蒼天般的阿拉善”品牌,英雄會、奇石節等活動吸引著世界的目光,2019年全盟旅游總收入210億元,近7萬各族群眾借助文旅產業從事餐飲業、農牧家游、奇石、駝奶康養等產業增收致富﹔爭取“興邊富民行動”少數民族發展資金3.3億元,實施項目337個,惠及面覆蓋全盟所有蘇木鎮,極大改善了各族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全盟29家企業被命名為自治區民族貿易企業,9個蘇木鎮、嘎查被挂牌為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阿拉善草原“都貴楞”群防群治體系筑起了農牧區保護網,法官聯系巡回辦案點、“巡回法庭”送法到農牧民身邊,保障了各族群眾合法權益,阿盟社會治安群眾滿意度和安全感連續5年全區領先。

生態助力民族團結,助出綠色生活自豪感

生機盎然的居延海。

蘇和老人和他的梭梭林種植圖。

7月初,額濟納旗境內的居延海碧波蕩漾生機盎然,蘆葦隨風搖曳,成群的紅嘴鷗掠過湖面發出悅耳的鳴叫聲。很難想象這裡曾經一度干涸荒涼一片。

據額濟納旗濕地保護執法大隊大隊長田德榮介紹,居延海是我國第二大內陸河黑河的尾閭湖。歷史上這裡水域遼闊,但上世紀中葉以來隨著黑河上游工農業生產用水猛增和氣候的變化,西居延海於1961年、東居延海於1992年相繼干涸,並迅速使這裡成為沙塵發源地。

小小居延海,連著中南海。2000年春天,國務院作出黑河跨省際分水,拯救居延海、保護額濟納綠洲的決策。流域各方不負使命,克服重重困難,黑河水每年按照調度源源不斷滋潤著居延綠洲,古老的額濟納綠洲重煥生機。

這來之不易的生命之水,額濟納各族人民倍加珍惜。全旗全面推行“河湖長”制,堅守生態底線不動搖。

額濟納各族群眾還紛紛投入到植樹造林綠化家園的行動中。

蘇和老人放棄了舒適的退休生活,駐扎黑城17年,栽種梭梭10余萬株,阻止了流沙侵蝕黑城。2018年,蘇和老人在干活時被割草機絞傷了右腿小腿,做了截肢手術。但老人始終心心念念牽挂著他的梭梭林,裝上假肢,他又回到了梭梭林……

他遙指黑城遺址驕傲地說:“你看,沙子已經被鎖住了……”他的臉上寫滿滄桑,眼中卻全是堅定。

蘇和老人的堅守和執著,感動了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們。來自全國各地各民族的人們慕名而來,同老人一起踐行綠色夢想。蘇和老人把這些人的名字都記在一本小冊子上,他說:“希望后代記住這片林子,不是我一個人造的,是大家一起造的。”

多年來,阿拉善各族干部群眾持續發力生態建設,森林覆蓋率由建盟初期的2.96%增加到8.01%,形成了“綠帶鎖黃龍”的壯麗景觀。空氣質量等綜合指標均實現自治區目標任務,“阿拉善藍”已成為一道亮麗風景線。城在綠中,綠在城中,如今阿拉善人說起當地的生態,那是滿滿的自豪感。

雙擁共建民族團結,建出與祖國共榮成就感

中蒙邊防線上的”活界碑“尼瑪老人和她的兒子、兒媳。

5月8日,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返回艙在東風著陸場預定區域成功著陸,各族群眾積極配合。東風航天城書寫了中國航天事業的多個“第一”,每一次的成功都有阿拉善各族干部群眾的無私奉獻。額濟納旗黨政機關舊址寶日烏拉訴說著額濟納各族群眾為航天事業“三易旗府”的歷史,這種奉獻一切為祖國的精神,一直在這裡傳承。

東風鎮額很查干嘎查離航天城很近,副嘎查達巴圖吉日格勒說,“航天城有發射任務需要我們配合時,無論有多忙,我們都會放下手頭的事情立刻配合,我們的父輩就是這樣做的,我們理所當然也要這樣做。”

6月,部隊官兵經過東風鎮寶日烏拉嘎查五戶村牧民謝曉花家時發現她家的院子沒硬化,一下雨全是泥沼,20多名官兵花了兩天時間,幫她家硬化了院子和家門口的路面。謝曉花說,“部隊官兵就是我們的親人。”

多年來,阿拉善盟堅定不移推進軍民共建,全盟打造居邊護邊堡壘戶150戶,涌現出邊境線上的“護邊額吉”尼瑪老人等感人的北疆楷模。

從阿右旗曼德拉蘇木驅車行駛大概4小時,到達阿右旗塔木素布拉格蘇木恩格日烏蘇嘎查牧民尼瑪老人的家。

老人1971年25歲時,帶著3歲的兒子被派到這裡當民兵、擔任中蒙邊境線護邊員,一邊放駱駝一邊巡邏,至今已在中蒙邊境線上守護了將近半個世紀,成為邊境線上的“活界碑”。尼瑪母子為守邊奉獻一生,邊防連隊的官兵也常常來探望他們,為他們檢查身體,給他們帶來生產生活物資。

近年來,阿拉善盟投入大量資金支持部隊水電等建設,幫助解決軍屬就業問題,部隊官兵則積極支援地方醫療、扶貧、生態建設等工作。

1980年建盟以來,阿拉善盟共有331個集體和615名個人受到了盟級以上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全盟3旗均被授予“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稱號,4個單位被命名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示范單位,16個單位被命名為全區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示范單位,烏雲蘇依拉等12人被授予“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稱號,額濟納旗連續5次被評為全國雙擁模范旗。

阿拉善各族人民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建設著幸福的五彩城,追逐著美麗的中國夢。

巍巍賀蘭山見証著大漠深處的滄桑巨變,千年胡楊林凝視著各族人民的幸福生活……在阿拉善這片五彩斑斕的大地上,各族兒女守望相助、團結奮斗、一往無前,建設著幸福的五彩城,追逐著美麗的中國夢。(內蒙古日報社融媒體記者 李霞 劉宏章 李存霞 郭麗娜 劉墨墨)

(責編:劉澤、張雪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