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牛之鄉”是科左后旗享譽全國的一張亮麗名片。市委五屆十次全會提出“‘六個通遼’建設與‘五大產業集群’培育緊密融合、互為支撐”“培育標志性產業產品品牌”“著力打造一批在國內外叫得響、立得住、價值高、信譽好的品牌產業、品牌企業和品牌產品,實現效益最大化”等一系列要求,為科左后旗做大做強做優肉牛產業,讓“黃牛之鄉”品牌更響提供了發展方向。
黃牛產業成為脫貧致富的“金鑰匙”
趙哈達是查日蘇鎮沃德嘎查村民,因兒媳、老伴兒相繼病逝,自己也被查出冠心病,巨額醫療費用的支出,讓原本普通的家庭走到“崩潰”的邊緣……
在趙哈達絕望的時刻,扶貧政策溫暖而至。包聯干部得知其情況為趙哈達家申請扶貧資金購買了3頭基礎母牛,還修建了青貯窖池,並提供專業技術培訓。目前,趙哈達家已經發展到16頭牛,實現了脫貧的目標,奔向小康生活。
科左后旗把發展黃牛產業作為穩定脫貧的“金鑰匙”, 以扶貧貸款為支撐,以配套服務為保障,以利益聯結為抓手,推動貧困人口養牛致富。並針對貧困戶缺資金、缺技術、缺勞力的實際,將貧困戶分為能貸能養、能貸不能養、不能貸能養、不能貸不能養四類,精准施策、分類幫扶。其中,對於自己不能養的貧困戶,通過合作社合養、大戶托養、親友代養、資金托管等方式幫助其養牛,實現了有勞動能力的家家有牛養,無勞動能力的戶戶有分紅。
為了幫助貧困群眾養好牛,科左后旗完善技術服務體系,建立了三級技術服務網絡,保証每個嘎查村至少有一名技術指導員跟蹤服務。定期開展舍飼圈養、青貯種植、母犢分離等實用技術培訓。許多扶貧干部在幫助群眾養牛過程中也成了“牛專家”“土狀元”。
目前,全旗黃牛飼養量達81萬頭,其中貧困戶(含已脫貧戶)養牛6.22萬頭,戶均養牛8頭,有80%以上的貧困戶通過養牛走上致富路。黃牛產業扶貧模式被評為全球優秀減貧案例。
“黃牛之鄉”獨具優勢
科左后旗黃牛養殖歷史悠久,黃牛品質獨具特色。1953年,當地開始實施黃牛改良工作,經過本交改良、常溫人工授精、顆粒冷凍精液人工授精、細管冷凍精液人工授精四個階段黃牛改良的艱辛歷程,現良種牛比例已達到100%,母牛繁殖成活率從上世紀90年代的45%提高到現在的93%。
新品種黃牛體型中等偏大,毛色為(紅)黃白花,綜合了雙親的優良性狀,產乳和產肉性能較高,遺傳性穩定、適應性強、抗病力強、生長發育快,適應我國北方自然條件,是理想的推廣品種。同時,飼養於世界公認的黃金草原核心帶和沒有污染的大草原上,其牛肉顏色呈櫻桃紅色,脂肪呈乳白色,肉表面有一層薄膜,富有彈性。牛肉的蛋白質含量≧16%,牛肉營養豐富、鮮嫩多汁,有特殊的草原清香味,細嫩、柔軟,口感獨特,綠色無污染,深受消費者的喜愛。
科左后旗黃牛養殖區位交通、自然資源優勢明顯,並具有屠宰加工、交易、冷鏈物流等完整的產業鏈條。該旗地處內蒙古、遼寧、吉林的交界,市場廣闊,具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地理優勢。擁有923萬畝天然草牧場,自然資源優勢明顯。現有科爾沁牛業肉牛屠宰加工企業1家,年屠宰加工能力20萬頭,發展肉牛產業產品加工優勢明顯。並積極探索和發展肉牛交易市場建設,現有肉牛交易市場2個,年交易黃牛達60萬頭。
做大做強做優黃牛品牌
科左后旗著力打造全國黃牛產業第一旗,全力推進黃牛全產業鏈發展,讓“黃牛之鄉”的品牌更響。
科左后旗認真落實市委、市政府打造一批千億級、百億級產業集群工作部署和《通遼市關於加快肉牛產業發展(2020年)實施意見》要求,堅持禁牧不禁養,加快補短板、強弱項,進一步提升肉牛產業規模化標准化集約化水平。
加快結構調整步伐。加快推進傳統畜牧業向現代、綠色畜牧業發展。堅持“為養而種”“為加而種”,大力發展以青貯玉米、苜蓿等優質飼草料為主的“草牧業”,積極推進“糧改飼”,推廣種植加工專用玉米品種,使種植業成為養殖業和加工業的“第一車間”。
著力提高品質和數量。按照“穩羊增牛”的發展要求,大力推進黃牛主導產業。通過實施基礎母牛擴繁“萬千百十”示范工程,財政獎補等方式,重點扶持母牛擴繁專業鎮、專業村、專業戶、專業合作社、養殖場和養殖小區發展。加強基礎母牛核心種群建設與保護,切實提高基礎母牛的質量和數量。積極推廣現代高新繁殖技術,努力提高母牛繁殖成活率。
提升科學養殖水平。加強與科研院所的聯系,依托科研力量,提升養殖業科技含量。加大對專業人員和農牧民的培訓力度,加快建設養畜步伐,加強棚舍、窖池等基礎設施和飼草料基地建設,提升農牧業全程機械化水平。
創新農牧業經營方式。壯大專業合作社、家庭農牧場、種養大戶等新型農牧業經營主體,培育新型職業農牧民,推進農牧業生產專業化、規模化、集約化。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培育壯大龍頭企業,不斷完善龍頭企業與農牧民利益聯結機制。
品牌代表著品質、認可和信任。做大做強做優“黃牛之鄉”品牌,科左后旗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久久為功,著力做大做強黃牛產業,讓“黃牛之鄉”品牌享譽世界。(記者 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