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型蝶變新氣質

——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烏海在行動 

2020年07月08日09:08  來源:內蒙古日報
 

  母親河滋養著烏海城。石歷增 攝

  這幾天,海勃灣區海馨社區老黨員肖挺喜正忙著宣講全國兩會精神。作為獲得中宣部表彰的全國基層理論宣講先進集體“銀發宣講團”的團長,他總是說:“我趕上了一個好時代,我要為這個時代做點事兒。”

  作為一名礦工,在烏海生活了50多年的肖挺喜見証了烏海的變遷。他說,這些年,烏海人的生活有了實實在在的變化:礦工搬進了城區,環境美了,心情好了﹔工業項目進了園區,城市干淨了,天空藍了。城市轉型不僅改變了面貌,更是增添了厚重的內涵。

  近年來,烏海市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決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加快實現高質量轉型發展,為人民群眾創造著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

  “五轉”顯現出示范氣質

  “高質量發展要有高質量的產業,要有高質量的項目。這幾年,烏海運用‘科技提升轉’‘嫁接改造轉’‘增量注入轉’‘結構調優轉’‘重組做強轉’ 五種轉型方式引進了一批高質量項目,成為促進高質量發展的原動力。”烏海市委書記史萬鈞對記者說。

  作為一座資源枯竭型工業城市,烏海經濟轉型壓力可想而知。如何破除資源依賴,統籌好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的關系,一度成為烏海市面臨的嚴峻課題。

  進入新時代,烏海市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引,全力推動新舊動能轉換,把建設“轉型發展示范區”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目標,創新性地提出“五轉”路徑,在構建現代經濟體系建設方面邁出實質性步伐。

  6月的海勃灣工業園區生產建設一片繁忙。記者走進園區建龍集團內蒙古賽思普科技有限公司氫基熔融還原項目施工現場,項目負責人說,這個總投資10.9億元的高端冶金項目,預計7月初全面進入設備安裝階段,10月1日進入熱試車。

  該項目規劃建設年產30萬噸氫基熔融還原法高純鑄造生鐵項目,氫基熔融還原法高純鑄造生鐵項目是烏海運用“嫁接改造轉”理念引進的工業轉型標志性項目。建龍集團和內蒙古包鋼萬騰有限責任公司通過“重組做強轉”方式盤活了原有的200萬噸鋼鐵項目,然后將氫基熔融還原法高純鑄造生鐵項目嫁接過來,生產市場緊俏的高純鑄造生鐵、超高純特種生鐵。這種生鐵是高鐵等高端制造深加工行業的優質基礎材料。

  一子落,滿盤活。引進建龍集團不僅盤活了原包鋼萬騰項目,解決了數千人的就業,更給烏海帶來了高端冶金項目。它推動烏海傳統“碳冶金”向新型“氫冶金”轉變,作為該市傳統工業的四大支柱之一的冶金產業邁向了綠色化、精深化、高端化。今年以來,建龍包鋼萬騰項目在大環境極端困難的情況下實現了逆勢突圍,產銷率達到100%。

  在烏海,近幾年像這樣的高質量項目還有很多。去年引進了中國寶武集團建設了寶武炭材料產業園,目前,5萬噸針狀焦項目正在加緊土建施工,為8月底進行預處理熱負荷試車做“沖刺”准備。這一項目填補了自治區炭材料產業空白,也有力地促進了烏海市煤化工產業升級。

  烏海京運通新材料光伏項目是烏海市新引進的一個“增量注入轉”項目。企業行政部部長彭苗苗說,該項目建設規模為年產 6.5GW 的等效太陽能電池片產能,去年項目已經投產,項目達產后,預計可實現年營業收入53億元。

  這些高質量項目紛紛落地和投產的背后,是烏海大力推進“科技提升轉”的功勞。2019年烏海成立了自治區首家盟市級科技創新中心——烏海市科技創新中心,金涌、南志標、武強等院士專家團隊入駐。烏海還在北京、上海、蘭州、西安、呼和浩特等地設立人才工作站,大力招才引智,推動經濟發展方式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目前,烏海市累計建成國家高新技術企業23家、自治區級企業研發中心24家,全市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發展指數連續兩年居全區首位。

  高質量轉型推動烏海經濟快速發展,在這座工業城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已連續30個月位居自治區前列。

  普惠民生培養出文明氣質

  肖挺喜在平溝礦工作生活了大半輩子,退休后趕上了礦區棚戶區搬遷好政策,從居住了近40年礦區平房搬到了城區樓房。很多像肖挺喜一樣的礦工都說:“做夢也沒想到這輩子還能住上樓房。”

  作為自治區最大的煤礦棚戶區改造項目,烏海累計投入350億元建成住房14萬多套。這些搬遷安置小區不僅建在市區,而且辦事大廳、健身公園等配套項目一應俱全。

  怎樣讓“人民至上”的理念轉化為生動實踐,烏海市委、政府用行動交出一份沉甸甸的民生答卷。近3年來,烏海市用於民生和社會事業方面的支出佔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比重均超過70%,一大批民生實事落到實處。

  回應人民群眾對優質醫療和教育需求的心聲,烏海市提出打造“優醫優教普惠區”。經過幾年建設,烏海市人民醫院成功獲得三甲資質,烏海市婦幼保健院成為內蒙古西部地區婦幼醫療中心,是全國第18家、自治區唯一一家通過國際醫療衛生機構認証和復評審的醫院。村(社區)衛生所(中心)與區級、市級醫療機構結成醫聯體,讓居民小病不出村(社區),大病不出區。教育投入更是巨大,僅海勃灣區近年來就累計投入3億元,新建改建幼兒園10所,普惠性幼兒園比例達到93%。

  為穩定就業,烏海採取的關鍵措施是穩產。原神華集團烏海能源公司在烏海市積極推動下,由原本的去產能變為改革重組,不僅實現了企業涅槃重生,更是穩妥地解決了兩萬多人的就業問題。

  今年以來,就業形勢嚴峻,烏海提出“保企業就是保就業”。加大援企穩崗力度,統籌落實階段性降低社保費率、失業保險援企穩崗返還、一次性吸納就業補貼等服務保障措施,確保全市就業穩定。目前,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復產率超過94%。

  脫貧攻堅投入力度前所未有,建檔立卡貧困戶危房改造、安全飲水等10項指標全部達標,而且很多貧困戶通過在家門口就業、創業實現可持續脫貧。

  今天的烏海, 湖水蕩漾、綠樹盈城,但讓人們感到更宜居的是爭創全國文明城市以來,市民文明素養潛移默化的變化。

  “先做文明人,再創文明城”是烏海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一條准則。從注重禮讓行人、不亂扔垃圾、規范停車等細節處培養人們的文明習慣,從改善小街小巷基礎設施、街路見縫植綠提升城市的品位,烏海市從點到面從裡到外精心塑造文明城市形象。如今,即使背街小巷也變得整潔干淨,兩側繪制的各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畫,讓人漫步其中,駐足觀看﹔公共辦事大廳和覆蓋大街小巷的“紅馬甲”志願服務,讓城市充滿了溫情﹔見賢思齊,道德模范、“烏海好人”等評選讓340多名身邊楷模成為人們爭相學習的榜樣……

  2019年6月,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的《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顯示,在全國293個城市中,宜居競爭力烏海位居第84位。

  綠染煤城滋養出水上新城氣質

  “真沒想到,曾經干旱少雨、樹少沙多的烏海能有這麼一個大湖,這麼多綠色。”望著眼前壯闊的烏海湖和遠處遍植綠樹的甘德爾山,68歲的老烏海人駱鳳仙感慨萬千。

  烏海是黃河進入內蒙古的第一站,穿城而過105公裡,在這裡,大河兩岸沙漠、山脈、綠洲等自然景觀交相輝映,118平方公裡的烏海湖更是美不勝收。

  為保護好這一段黃河的生態安全,烏海市堅定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統籌實施黃河流域烏海段生態保護修復、環境污染治理、產業轉型升級、水資源節約集約、區域協同一體、黃河文化保護等六項工程,著力在高質量發展中推進高水平保護、在高水平保護中促進高質量發展。

  如今,甘德爾山成了很多烏海人的避暑地。山上治沙站工人劉粉梅和同事們穿梭於山林間,巡查樹木,檢查滴灌。她已經從事治沙造林31個年頭,過去山腳一片白茫茫沙漠的甘德爾山,如今在她和同事們的努力下披綠2.5萬余畝。

  多年來,烏海市累計投入40多億元開展了甘德爾山生態文明景區等一大批國家及地方林業工程,形成了烏海市北部及周邊的綠色防護體系和生態屏障。目前,烏海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43%,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了19.9平方米。而建市初,全市森林覆蓋率僅為0.38%。烏海市不僅實現了荒漠化面積和沙化土地面積“雙減少”,還先后獲得了全國綠化模范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和全國首批水生態文明城市殊榮。

  與此同時,按照自治區的統一部署,烏海市積極會同周邊地區共同治理大氣污染,並編制完成了《烏海及周邊區域大氣污染防治規劃》,制定了自治區首個礦區環境治理地方標准。

  夏日,治理完畢的隆昌工貿駱駝山煤礦渣山綠草茵茵,彩蝶飛舞。而過去,這裡因煤矸石堆積自燃,成為大氣的污染源之一。這個礦山也是自治區首個綠色礦山並被列入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環境治理和可持續發展項目。近年來,烏海已經完成711處矸石、煤層自燃火點治理和82個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項目。

  在植樹造林、礦山修復和禁止向黃河排污三箭齊發作用下,現在整個黃河烏海段保持二類水質標准。黃河烏海段總面積6.5萬畝的濕地成為近百種10萬余隻南飛北還的候鳥樂園。

  為養護黃河水生生物資源,烏海每年5月到7月對黃河禁漁,並開展增殖放流活動。在海勃灣區北部一處面積42平方公裡的水源地,已被烏海通過人大立法的方式劃為保護區。在保護區內,從事經營性畜禽養殖、在人工湖內使用含有化學藥劑的餌料進行垂釣的行為都被禁止。

  高質量的轉型發展,讓烏海市有了一幅幅驚艷的新模樣。過去的煤城印象,正被今天文明開放的水上新城印象所取代。來烏海舊地重游的人都說烏海變美了,變化更大了。聽著這話,烏海人的臉上也洋溢起了自豪和幸福的表情。

  文化內涵塑造出城市自信氣質

  一名叫林芳霞的烏海市民,給央視《魅力中國城》節目組寄去的一封信中說:“在沙漠葡萄酒藝術節舉辦時,我天天陪著父母泡在書法藝術館中,品嘗著各種紅酒,觀賞著名家書法,別提有多開心了。”

  這是一個普通烏海人發自內心的城市自信,這得益於烏海城市文化內涵的塑造。

  每個周末,烏海實驗小學教師王彩紅都會到書法培訓班學習書法。她說:“在烏海,像我這樣利用周末學習書法的上班族有很多,大家願意把業余時間用在提升自己的文化修養上,而不是在麻將桌和酒場上。”據了解,班上的學員都是上班族,不僅有烏海市裡的,還有從周邊巴彥淖爾市和阿拉善盟來學習的,而且,學員的書法水平普遍較高。

  作為自治區十大宣傳文化品牌之一,“中國書法城”成為烏海的一張響亮名片,全市常年習練書法的有近10萬人,120余人次獲得包括中國書法最高獎蘭亭獎在內的全國性獎項。走進當代中國書法藝術館,館內一幅幅各具風格的書法作品吸引著眾多書法愛好者。該館是目前中國單體建筑面積最大的以書法文化為主題的藝術館。為弘揚書法文化,烏海市的城市規劃建設中也融入了書法文化元素,濱河書法景觀大道、青山翰墨園、甘德爾山景區摩崖石刻等一大批書法文旅景觀吸引著書法愛好者前往。

  隨著城市轉型,烏海圍繞觀長河落日、品紅色溫柔、體驗書法文化推動文旅融合,這些充滿文化內涵的文旅品牌也在慢慢地改變城市風貌,提升市民氣質。

  夕陽西下,站在烏海4A級旅游景區甘德爾山上,西眺北去黃河,一輪碩大的紅日漸漸西沉,在長河和大漠間呈現出一幅絕美的寫意畫面,不由得心中就會生出“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絕美意境。

  走進烏海市陽光田宇國際酒庄,上萬畝的葡萄園如綠海一般隨風擺動。端起一杯香氣馥郁的紅寶石般晶透的美酒,不禁感慨這個曾經以煤城出名的城市竟也有了如此高雅的生活情趣。

  這幾年,烏海每年都會在9月舉辦一件盛事——世界沙漠葡萄酒文化旅游節,來自海內外的嘉賓在烏海暢談合作和沙漠葡萄酒業發展,品紅色溫柔,感受紅酒文化。

  作為“葡萄之鄉”,烏海葡萄種植面積已近3萬畝,葡萄生產、加工、貯藏、流通和觀光旅游整條產業鏈年產值已達3億元。

  千百年來,在烏海這片神奇土地上,黃河文明與草原文明交相輝映,如今,西方的紅酒文化也融入這座城市,讓這座移民城市既厚重又充滿了現代氣息。

  在黃河岸畔的海南區西行客棧,古老的黃河石在畫家魯婷的手裡充滿了生命感。品讀黃河石十幾年,她眼裡,這些靜美的石頭蘊育著情感,默默地講述著千萬年的故事,她常常花費數月讀懂后才開始作畫。當一幅幅精美的石頭畫在深圳和北京的文博會上亮相時,引來國內外觀賞者的一片驚嘆聲。

  一座城市,不論大小,最讓人回味難忘的是其無法復制的文化韻味。正是烏海市堅持不懈的轉型創新,造福人民,才塑造出烏海人傳統美德與現代文化素養兼具的氣質,也正是有了這樣的文化氣質,才使得這座城市煥發出無窮的魅力。(記者 吳海龍 張俊在 於海東 魏那)

(責編:張雪冬、劉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