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村裡來了位“北京書記”

2020年07月08日08:17  
 

化德縣白音特拉村來了一位由中央編辦機關服務局派駐的“北京書記”,經過幾年干事探索,對老百姓的事如數家珍,他就是村民口中的“家裡人”——王華。

白音特拉在蒙語裡的意思是“美麗的草灘,可是時間回到四年前,環顧四周,這裡既無良田,也無美景,中央編辦派來的第一書記要來這裡搞脫貧,該如何下手呢?

面對這裡的大風天,這裡干旱缺水的實際,一時間,王華傻了眼。皇城根下的人民干部,如何做思想改變?但是既來之,則安之。四年過去了,白音特拉村新貌換舊顏。今年春季,在王華的積極籌措下,村裡的脫貧車間在高效運營兩年后,又喜遷新址。新車間佔地20畝,廠房面積830平方米,投入生產后預計可繼續帶動20余人穩定就業。

這巨大反轉,又是如何實現的呢?

過去村民思想消極保守,“靠天吃飯”依賴思想嚴重,集體經濟賬面上是零。經過調研發現,開辦手工檔案盒廠投資少、風險低,村民經過簡單培訓即可上手。

2017年11月,白音特拉村委會牽頭注冊成立了化德縣白音特拉實業有限公司,建成了手工檔案盒廠和機器加工檔案盒廠各一處。現已為全縣培訓檔案盒工人100余名,吸納本鄉及周邊5個鄉鎮40多人穩定就業,人均月增收1500元。

截至目前,檔案盒經濟收入已達11萬元,預計到年底突破15萬元。白音特拉村集體經濟僅經過兩年發展,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飛躍,今年收入就達到27.8萬元,在全縣村集體經濟收入排名中位居首位。

村民不僅能在村裡檔案盒加工車間制作檔案盒,還可以拿到自己家裡加工,既能照顧患病的丈夫,又能輕鬆掙到錢。解決了集體經濟穩定增收的問題,精神文明建設也要相應跟上。現在,王華組織村民成立的村鴻雁文藝宣傳隊、老年秧歌隊、廣場舞隊等多個社團,月月有演出,場場出經典,成了聯系黨群關系的貼心大舞台。

愛好文藝表演的村民高興地說:“以前村民文化生活十分單調,經常是靠著牆根晒太陽、拉閑話,現在我們每台演出都必須有扶貧方面的節目,還能讓人們了解國家政策。”

“最初組建文藝宣傳隊的時候,大家都想當隊長,我突發靈感,採用化整為零的方法,將文藝宣傳隊分成多個組,比如二人台組、合唱組等等,原先想當隊長的村民都讓他們當組長,大家參與文藝宣傳隊的積極性也更高了。”王華欣慰地說。

村民摸黑回家,他便積極協調安裝路燈,村民需要普及專業的醫學知識和健康知識,他便在村裡開展了健康大講堂﹔村民有了實際困難,他便籌措資金,開展捐資助學、個性化幫扶活動﹔村民不會拍照,他都記挂心上,聯系電子政務中心出資17000元為全村100戶村民拍攝全家福,把幸福的日子定格在有限的駐村工作生涯中。

王華戲稱自己身兼數職,既是第一書記兼工作隊長,又是檔案盒推銷員,還是主持人、一線工人,卻唯獨缺少了對家人的陪伴。但正是有了家人的理解和支持,他這枝 “美麗草灘”上的檸條,才能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中去。 

(責編:劉澤、張雪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