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河區綜合治理助推沿黃生態環境“大保護”

2020年06月16日18:45  
 

為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和自治區黨委要求的創新舉措,臨河區按照市委政府提出的《關於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河套灌區發展現代農業提升農產品質量重要指示精神的實施意見》及三個配套辦法,緊緊圍繞實施沿黃生態環境“大保護”行動,以“四控”為抓手,推進沿黃生態廊道建設,堅持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統籌推進各項工作,加強協同配合,為發展現代高效綠色農牧業奠定良好生態基礎。

推進產地環境淨化

位於黃河“幾”字彎的臨河,農業資源是最大的資源稟賦。當前,臨河區嚴控農業生產活動造成的土壤污染,全力推廣農業綠色集約安全生產模式,深入開展“控肥增效、控藥減害、控水降耗、控膜提效”的“四控”行動,加大源頭控制力度,助推農業綠色高質量發展。

在狼山農場七分場的李昂千畝家庭農場筆者看到,農場內恆壓供水供肥系統正在高效運轉,水肥通過管道直達作物根部,既減少了化肥和水的使用量,又提高了作物養分吸收率,增加了產量。“以前每畝小麥需要底肥二銨100斤左右,追肥尿素90多斤。現在用了這個系統后,前后隻需要使用100多斤的復合肥就行,肥料利用率提高了40%。”李昂說。

李昂家庭農場施肥方式的轉變,是臨河區推進農業“控肥控藥”的一個縮影。為促進農業綠色可持續發展,助推沿黃生態環境“大保護”,臨河區多措並舉,推廣使用有機肥、生物農藥和國標地膜,大力發展節水農業,引導企業和農民綠色生產,完善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機制。2020年,臨河區計劃減少化肥1200噸以上,農藥總施用量減少19噸,利用率提高2%,國標地膜使用面積達到100萬畝,殘膜當季回收率可達82%以上,農業用水灌溉系數達到0.43。

推進沿黃生態廊道建設

初夏時節,走進狼山鎮愛豐村,一棵棵新栽種的早酥梨、蘋果梨樹苗錯落有致、迎風挺立,煥發出無限生機和活力。

“去年我種的早酥梨,一畝地產了一萬多斤,1 斤賣到1塊多,一畝地收入10000多元,效益很不錯。今年村裡實施萬畝經濟林示范園項目,擴大經濟林種植面積,我也把果園面積擴大了。”愛豐村二組村民張平志說。

今年63歲的張平志有著30多年果樹種植經驗,家裡8畝早酥梨、蘋果梨林讓他打理得井井有條。每年秋天的累累碩果讓張平志嘗到了豐收的喜悅,2019年,在原有果園面積基礎上,他又增加了15畝土地種植紅梨、雞心果等。“新栽的果樹地在沒挂果之前還可以種植其他低杆兒作物,果樹挂果率絲毫不受影響。”張平志滿臉喜色地說,愛豐村村民種植果樹時間久、經驗足,所以村民對於建設萬畝梨園積極性很高,今年很多村民都增加了果樹種植面積。

近年來,臨河區狼山鎮愛豐村採取“黨支部+企業+農戶”的三方合作模式,通過“公司+基地+銷售+加工+農戶”的運作方式,實施萬畝經濟林示范園項目,打造萬畝河套酥梨生產基地,帶動全村70%以上的農戶同企業簽訂了《經濟林苗木栽植及產品回收合同》。政府為村民無償提供成品苗木,並統一規劃、指導栽植,幫助村民增收致富。

發展果樹經濟林產業,探索興林富民新模式是臨河區推進沿黃生態廊道建設舉措之一。近年來,臨河區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深入實施“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態系統綜合治理,加快實施植樹造林工程,著力探索臨河綠色發展的“生態路徑”,從G7高速、242國道兩側的綠色景觀帶,到干召廟鎮民主村梨樹花海,再到烏蘭圖克鎮萬畝鹽鹼地改良科技示范園區栽植的灌木林……現在的臨河,隨處可見一抹抹綠色,通過林業發展帶動生態建設,為大地增綠,助百姓增收,打造新的經濟增長點,綠色臨河邁出了堅實的步伐。

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非一日之功。下一步,臨河區將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的重要講話精神,牢固樹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導向,持續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繼續抓好各級通道兩側、集鎮園區、村庄濕地周邊、農田防護林等重點區域綠化,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歷史擔當,把祖國北疆這道萬裡綠色長城構筑得更加牢固。(田海霞)

(責編:張雪冬、劉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