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君明委員接受採訪
人民網呼和浩特1月12日電 (王慧) 12日,內蒙古自治區十三屆人大三次會議開幕。政協委員邱君明在討論政府工作報告時建議:以發展特色優勢產業為依托,進一步完善各類鼓勵政策,切實提升產業扶貧的精准度和質量水平,不斷增強脫貧攻堅內生動力和貧困地區、貧困人口自我發展能力。
邱君明表示,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深入推進精准脫貧,加強扶貧力量。脫貧致富離不開產業支撐,要大力扶持貧困地區特色優勢產業發展。內蒙古把扶貧產業開發作為扶貧開發重中之重的工作,由過去單一救濟式“輸血型”扶貧方式,逐步向產業開發式和參與式扶貧的“造血型”扶貧方式轉變,因地制宜發展了適合當地發展的特色優勢產業,成為當地農村脫貧、農業增長、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
但是,自治區貧困地區特色優勢產業發展與其他省區相比、與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總體需求相比,還存在一定問題。一是投入不足,融資渠道不暢,發展資金短缺,產業規模不大,整體效益不高。二是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健全,加工包裝、農資產品材料設備較缺,產品不豐富。沒有品牌,沒有統一的規范標准。農村物流體系不健全。三是加工企業絕大部分規模小,檔次低。生產設備相對落后,造成產品生產成本高,市場競爭能力弱。四是農產品加工企業生產產業化程度不高,企業間合作不緊密,沒有形成真正意義上的產業化生產。
邱君明建議: 首先加強鄉村網絡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平台建設,以“電商扶貧”帶動農牧民使用網絡和用戶終端拓展農牧產品銷售渠道。在人才機制上,建議通過政策支持,推動高素質年輕人返鄉創新創業﹔改善農村物流配送體系布局,推動郵政與快遞、交通運輸企業在農村地區擴展合作范圍、合作領域和服務內容,降低農村電商運行成本。
同時,加大對龍頭企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開展融資擔保的力度,支持條件成熟的貧困旗縣打造農牧業產業化聯合體,不斷提高緊密型農企利益聯結比例,將貧困戶納入產業鏈條,建立穩定緊密的利益聯結關系。
大力培育加工流通企業,提高特色優勢產業化經營水平。積極扶持壯大龍頭加工流通企業,進一步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按照“高水平、大規模、專業化、外向型”的工作思路,建設龍頭加工流通企業群體。大力推行“加工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模式,引導加工流通企業與農戶建立規范、合理、契約化的利益關系,達到共同發展、雙贏互利的目的。
此外,還要依靠科技進步,全面提高特色優勢產業技術水平。加快現代農業科技成果的開發引進,提高科技成果的應用率,轉變農業經濟增長方式﹔積極開展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的試驗示范,帶動農業產業化科技水平提高﹔積極開展農民科技文化知識培訓,提高農民科技素質﹔加快現代農業技術人才培養和企業家隊伍建設,努力培養和造就 一批行業技術骨干和經營能手,發揮其在推動現代優勢農業產業發展中的生力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