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农村党组织入户走访、摸清村情:心里有本“明白账” 振兴发展有方向

人民日报客户端内蒙古频道 张枨

2021年03月31日11:14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地处黄河“几”字湾、河套灌区的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各村党组织刚刚实现了换届改选,既有新当选的年轻村支书,也有继续为村民们服务的老村党支书。“对我来说,换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摸清情况,看看村民有啥需求、找找村里有啥难题,把准备工作做扎实。”临河区幸福村新任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杨勇告诉记者。

为做好新时代农村工作、推进乡村振兴,临河区结合新一届村“两委”换届工作,按照“支书带队、走遍村组”的要求,集中时间组织开展了走村入户的“大走访、促振兴”工作,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建议,以“过筛子”方式摸准村情民意,“一村一策”,制定台账,切实解决问题,提升基层治理能力。

摸清村情

“瞄准群众需求,事儿就好办了”

眼下,正是春耕时节,在临河区狼山镇幸福村的农田上,只见一台台挖掘机、四轮车正全力开动,平整土地、道路整修、挖好沟渠……

“按照市里安排,我们村6000亩土地完成了高标准农田建设,未来实现集中连片规模化种植,村民们的收入定能增加不少。”望着眼前热火朝天的景象,杨勇笑着说。可就在前些年,幸福村的日子并不“幸福”:“三务”公开不及时,产业发展没门路。退役军人杨勇经商十多年,想回村带领村民们摆脱困境。

幸福村常住人口1389人,党员69名,杨勇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以来,用了40天时间,挨家挨户走,田间地头问,了解村民的想法。在走访中,杨勇从“交水费”这件小事中,发现了问题所在。

“交水费在农村是个难题,为保障大家都能按时用上水,即便有少数人不交水费,村民小组也会替其代交。”杨勇告诉记者。在走访中,杨勇发现,村里党员韩某拖欠8年水费1万多元。杨勇来到了韩某家里,把列好的欠水费明细拿给韩某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韩某看了后不说话了。“8年不交水费,是没钱吗?”“也不是。”“那是为啥?”“觉得没人管,想占便宜。”“你是党员,该怎么做,明白吧。”“我交!”……

图为幸福村党群服务中心。记者 张枨摄

韩某交了水费后,很多没交水费的村民明白了:村里把账捋清楚后,水费必须得补上了。杨勇说,“以交水费为切入点,我们全面梳理村里的情况,不仅公开明细,还让党员到每家介绍情况。”

“村里垃圾清运不及时”“有了纠纷该找谁说”“想挣钱,没啥门路啊”……经过大量走访入户,党员们带回了村民的想法。“从意见里,咱们才能找到努力方向。”杨勇跟村里党员说。接下来,整治乡村环境、成立调解组织、发展村级产业等工作顺利开展,村里党员忙了起来,带动村民干了起来。

“瞄准群众需求,事儿就好办了。”在群众的意见里,杨勇找到了推动发展的钥匙。不久后,杨勇将村里党员组织起来,召开了党员大会,划分好责任区,一名党员联系服务几户群众,做好政策的上传下达。“党员常态化联系服务村民,相当于村支部设了‘信息’站,有情况及时反馈、有事情及时掌握,让我心里有底、有谱。”杨勇说。

了解民意

“村民关心的问题,第一时间能找得到人说”

59岁的张三明,担任临河区干召庙镇民主村村干部已有20多年,2015年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后,村里发展越来越好,今年2月村党支部换届,他再次高票当选。

图为民主村党群服务中心。记者 张枨摄

虽说在村里干了这么多年,张三明也不敢保证对每家每户都了若指掌。“我们村村子大、人口多,户籍人口5680多人,常住人口有3000多人,16个村民小组,77名党员,南北最远的两个小组达15公里远,靠我一人,根本跑不过来。”张三明说。

过去,在民主村,低保审批、惠农补贴等事务,都是村民申请、村级组织审批后报镇里,有时候公开不及时,村民有意见。为了及时回应群众诉求,民主村推行了“五人小组”工作法,根据村小组规模,推选一名有威信的党员为召集人,吸纳几位有能力的党员和村民加入,与村民小组长一同向群众解释相关政策、介绍村里事务,收集群众意见,调处矛盾纠纷。

图为民主村八组“五人小组”成员。记者 张枨摄

“每逢村里有事需要商议时,我们先收集村民意见建议,经过讨论后形成方案,通过公示由村民决议。相关内容全部上墙上网、全程公开,接受组内全体村民监督,还会定期接受村两委组织考评和村民满意度测评。”民主村八组“五人小组”召集人唐兴天说。

民主村八组村民陶发胜告诉记者:“‘五人小组’的成员跟我们住得近,一些真实情况他们能清楚掌握,村民关心的问题,第一时间就能找得到人去说。”“‘五人小组’还是五个小喇叭,能零距离为村民宣传党的政策。”张三明说。如今,民主村通过发展林果、番茄、西瓜以及蛋鸡养殖等产业,人均年收入达到27500元。

图为“五人小组”工作流程。记者 张枨摄

“‘五人小组’的工作搭起了党群干群‘连心桥’,基层治理能力得到提升,目前该工作方法已在全市推广。”临河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张根树表示。

选准产业

“村干部要弄明白‘能做成啥’‘做不成啥’”

“我们村地少人多,常住人口1400多人,人均不到4亩地,过去种大田,玉米、小麦增产不增收,只能勉强糊口,那时我就常思考我们这个地方穷在哪儿?怎么富?”临河区白脑包镇永胜村党支部书记齐海军,已经在村里工作了20年。

20多年,永胜村从一穷二白,成为了当地有名的青红椒大村。今年2月,他再次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每一个阶段,村里的发展情况都不一样,遇到的难题也不相同。要推动产业发展,搞清楚‘缺什么’,才好补足短板。”齐海军说。

图为永胜村党群服务中心。记者 张枨摄

十几年前,村里试种青红椒,缺的是带头农户、种植技术;而现在,青红椒种植面积已经不断扩大,下一步就是想办法形成规模。“村里发展产业,得根据村里实际来,不能蛮干硬上。”齐海军说,“村支部要弄明白‘能做成啥’‘做不成啥’。能做的,我们使劲干;做不成又必须完成的,我们得及时向上级反映、讨论解决办法。”

全村规划大片土地集中连片种植青红椒,可仍有个别村民不愿参与,齐海军白天领着村民在土地里耕作,晚上还会和村里党员去群众家里解疑释惑,吸收村民建议、优化工作方案。

去年10月,33岁的贺恒旭返回永胜村,参与村“两委”工作。“村支书告诉我,只有把永胜村的黄土踩成路,才能知道每家人有几根筷子。”半年来,他走家串户,通过房屋排查以及包联两个村民小组,与村民的关系更近了。

“为村民服务要有针对性,要一家一户摸情况,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多站在村民的角度考虑问题,张家长、李家短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贺恒旭告诉记者。

(责编:刘泽、张雪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