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包苏木:幸福笑脸迎小康

2020年07月28日09:28  来源:通辽日报
 

  这里的人们深爱着这片土地,因为它美丽富饶;这里的人们深爱着这片土地,因为它满目青翠;这里的人们深爱着这片土地,因为它养育一方。现在的科左中旗敖包苏木正如这夏日的阳光,热情似火、蒸蒸日上,伴随着太阳升起,这里的人们开始了一天的忙碌,他们在通往小康的路上努力奔跑着。

  瓜果飘香产业兴,小康路上的绿色实践

  走进敖包苏木扎如德仓嘎查胡满良家,小小庭院里生机盎然,小果园里硕果累累,小菜园里琳琅满目,小田园里香气逼人,屋里屋外散发着沁人心脾的香味。胡满良的妻子白三月激动地说:“可别小瞧这几棵李子树,这里有4个品种,卖李子一年能收入四五千元呢。”

  胡满良家5口人,夫妻俩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儿子患有精神分裂症,儿媳患有类风湿和贫血病,孙女上学,2014年,一家人跌入了贫困。2016年,通过一系列扶贫政策,到年底,胡满良家收入26340元,生活条件得到改善,生产能力得到提高,人均收入稳定在3400元以上,成功脱贫。去年,一家人的各项收入加起来达到七八万元。目前,胡满良家有7头母牛(年初卖了2头)、耕地65亩,具备持续增收能力。今年,嘎查还做起了果树认领,小果园里的果树被挂上了一个个名字。果树被认领后,由认领人负责销售,解决农户销售难问题。

  近年来,扎如德仓嘎查坚持将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治本之策,立足贫困户庭院“户均面积近2亩,但普遍利用率不高”的实际,按照“政府主导、政策引导、因地制宜、群众参与”的发展思路,发展适宜本地基础条件的“三个半”(半亩果园、半亩田园、半亩菜园”)庭院经济发展模式,全村种植李子、苹果等果树1980余棵,户均15棵;“菜园子”基本实现嘎查村全覆盖;“半亩田”全部推广种植油葵,户均年增收800元以上,实现了贫困群众收入多元化。

  节水灌溉尝甜头,小康路上的现代农业

  一片片绿油油的农田望不到边,通过智慧农机管理平台云监控,足不出户便可观察农作物长势,高效节水灌溉加速了种植业结构调整,造就了科左中旗“产业绿洲”,这样的高科技种田模式让农民的笑容更加灿烂。

  说起这个高科技,就不能不提一个人了。1989年,满族姑娘梅园雪从内蒙古哲里木畜牧学院农学专业毕业后,回到家乡科左中旗,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30多年来,她从改良土壤入手,找专家、查资料,深入田间地头采集土壤样本,摸清全旗耕地的“家底”。先后主持参与实施了近30项农业实用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研究工作,累计推广农业先进实用技术10余项,推广应用面积4972.22万亩。她的足迹遍布全旗500多个嘎查村,累计举办各类科技讲座500多场次,培养科技示范户1000余户,培育农民技术员2500余人。

  2014年,梅园雪在敖包苏木丰元庆嘎查搞了72亩浅埋滴灌试验田,从此带领农民走上了一条生态节水与增产增效双赢的转型发展之路。按照“田、林、路、井、电、技”六配套要求,目前,该旗已建成高标准农田(浅埋滴灌农业高效节水工程)570万亩。示范区内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集成应用,首创浅埋滴灌高效节水模式,推行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深入推进“互联网+农业”,推广卫星导航精量播种、生物预警绿色防控、秸秆还田深松深翻、轮作倒茬结构调整、质量溯源智慧种植、水价改革智能灌溉等先进技术和理念,实现了农业生产、管理、灌溉、装备现代化,确保了农业生产绿色安全、优质高效,推动了农业高质量发展。

  通过农业科技创新、产业结构调整和深化各项改革,示范区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与大水漫灌相比,园区每亩省水64%、省电30%、省工5人、省时四分之三、省地10%;每亩减少化肥25%,减少农药40%,减少地膜3.5公斤,减少机械费用30元以上。节能的同时,平均亩增产320斤、增加效益240元,示范区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通过节水农业、特色种植、种青贮养黄牛等产业扶贫措施,使2200余名贫困人口实现了收入稳定增长,走上了脱贫致富路。

  日复一日的忙碌见证着这片土地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幸福的笑脸深深印在这片土地上,小康路上他们相伴而行,不落一人……(记者 王诺敏)

(责编:张雪冬、刘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