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固成果 聚力振興

2021年02月23日09:58  來源:內蒙古日報
 

  杭錦旗著力發展村集體經濟。

  林西縣新城子衛生院大夫為貧困戶治療。

  清水河縣蒙清科普教育示范基地利用“創客中心+合作社+蒙清雜糧+農橋電商”模式銷售扶貧產品。

  中化集團在阿魯科爾沁旗復制推廣MAP種植模式。

  興和縣鄂爾棟鎮甲壩新村危房改造后。

希望的田野。

  總有一些時刻,注定會在歷史的坐標上鐫刻下熠熠生輝的印記。

  “十三五”期間,80.2萬貧困人口實現脫貧,57個貧困旗縣、3681個貧困嘎查村全部摘帽退出﹔

  “十三五”期間,完成12.49萬貧困人口易地搬遷任務,建設安置住房5.33萬套。

  “十三五”期間,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全部落實產業扶貧項目,40.3萬貧困人口納入低保。

  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人均收入由2015年的3019元增加到2020年的13159元,年均增長34.2%﹔

  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黃沙始到金。

  回顧脫貧攻堅的偉大征程,每一個腳步都踏出奮斗和拼搏,每一處風景都寫滿美好和希望。

  摘帽不鬆勁,錨定高質量——既“輸血”又“造血”做好脫貧攻堅“必答題”

  春潮涌動,追夢前行。奔走於內蒙古大地,隨處可見一幅幅生機勃勃的美麗畫卷:一條條水泥路蜿蜒向前、一棟棟農家新居錯落有致、一座座致富廠房拔地而起、一張張幸福笑臉燦爛綻放……

  亮眼成績,凝聚著全區上下奮發進取、務實苦干的共識﹔生動畫面,展示出黨員干部勇於擔當、持之以恆的風姿。

  ——握指成拳,聚焦“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2087所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完成改造,貧困家庭子女義務教育有保障全部實現﹔貧困人口全部納入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保障范圍,符合救治條件的貧困患者做到應治盡治,貧困慢病患者簽約服務實現應簽盡簽﹔“十三五”期間累計完成13.7萬建檔立卡貧困戶危房改造,貧困人口全部實現住房安全﹔全面實施農村牧區安全飲水提升工程,“十三五”期間累計解決了18.3萬貧困人口飲水安全問題,貧困人口安全飲水得到全面保障。

  ——真抓實干,貧困治理能力明顯提升。通過抓黨建促脫貧攻堅,貧困地區基層組織得到加強,基層干部在開展貧困識別、精准幫扶中工作能力水平明顯提高,進一步鞏固了扶貧工作基礎。2016年以來,累計向脫貧攻堅一線選派優秀干部8.5萬名。

  ——靶向發力,大力發展扶貧產業。各地積極探索多方經營主體與貧困戶利益緊密聯結的帶貧模式,使貧困戶真正融入產業發展之中。大力培育致富帶頭人,實現每個貧困村都有3至5名致富帶頭人。全區1.7萬名產業指導員入戶指導24.8萬戶次,幫助貧困戶解決實際問題。

  ——求新務實,扶貧資產管理發揮溢出效應。在全國率先開展扶貧資產清查和管理工作,出台《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關於加強扶貧資產管理的指導意見(試行)》《關於進一步做好扶貧資產管理工作的通知》等制度性文件,各地建立公益類、經營類和到戶類資產“三本賬”,構建資產底數清楚、產權歸屬明晰、主體責任明確、管理運營規范的扶貧資產管理制度機制,解決扶貧資產“誰來管、怎麼管、如何管得好”的問題,讓扶貧資產成為鞏固脫貧成果的源頭活水。

  點對點服務,多對一幫扶。內蒙古重點做好脫貧攻堅“必答題”、疫情災情“加試題”、脫貧成果“鞏固題”、銜接試點“新課題”,實現“輸血”與“造血”並行。

  在當下立足,從長遠著眼——貧困地區發展的動力更強后勁更足

  一場大病、一次意外、一次大災都能導致一個普通家庭致貧、返貧。建立防止返貧致貧監測預警和幫扶機制,內蒙古有不少新亮點。

  在烏蘭察布市察右中旗,全國首家防貧預警平台於2019年成功上線。這是全國多地線下開展 “防貧保險”之后,首家上線的“防貧保險”數字解決方案。該系統可復制、易推廣,內蒙古探索穩定脫貧長效機制又邁出重要的一步。

  政府投保,群眾受益。2019年,察右中旗整合中國銀保監會、中國保險行業協會、中國保險學會、太保財險幫扶資金284萬元,建立“未貧先防、近貧預警、驟貧處置、脫貧保穩”的精准防貧長效機制,為全旗人均年淨收入在4000至6000元的4.6萬“非高標准脫貧戶”和“非貧低收入戶”兩類臨貧易貧人群建立防貧保險基金,筑起了基本醫保、大病統籌、民政救助一站式報銷的最后一道防線。

  精准摸排找出來、動態監測管起來、有效措施扶起來。內蒙古強化動態幫扶,按照返貧致貧風險成因制定處置方案,精准落實產業、就業、綜合保障、扶志扶智及其他幫扶措施。大力推行防貧保險,在61個旗縣實施“防貧保”,在30個旗縣投入6041萬元建立防貧保障基金,做到“實時監測、及時預警、未貧即防”。

  立足當下、著眼長遠,一項項舉措、一個個成果、一次次變化,讓貧困群眾擁有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

  在烏蘭察布市商都縣七台鎮喇嘛板村,村民楊紅娟靠著種馬鈴薯種薯脫了貧、攢了錢,小日子過得紅紅火火,不僅成為種種薯的“狀元”,2019年還被評選為商都縣脫貧之星標兵戶﹔

  82歲的蘇財祖祖輩輩住在土窯洞裡,幾年前搬進了呼和浩特市清水河縣五良太鄉白旗窯村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和老伴兒過上了和城裡人一樣的晚年生活﹔

  永紅曾是阿拉善盟阿拉善右旗巴丹吉林鎮巴音博日格嘎查的貧困戶,通過發展駱駝產業,用自己勤勞的雙手摘掉貧困帽子,還成了村裡的致富帶頭人﹔

  ……

  一項項攻堅舉措精准落地,一個個貧困地區生機勃發,一個個貧困家庭氣象一新。內蒙古緊扣扶貧的“痛點”,強化產業扶貧,組織消費扶貧,促進轉移就業,探索建立穩定脫貧長效機制,加強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讓貧困地區發展的動力更強、后勁更足。

  找准結合點,編好麻花辮——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春節剛過,位於烏海市海南區曙光村的亞葳高效農業示范園一派豐收忙碌的景象。園區裡一棟棟溫室整齊排列,掀開幕布走進裡面,各類有機蔬菜已是碩果累累,工人們正忙著採摘。如今,這裡產的西紅柿、辣椒、黃瓜等蔬菜已走上烏海市民餐桌。

  亞葳高效農業示范園產業核心區域佔地約840畝,目前已建成大棚104棟,其中13棟大棚種植蔬菜,有黃瓜、西紅柿、茄子、尖椒等多個品種,每天產菜量可達1500多公斤。示范園的投入使用,為曙光村發展集體經濟注入強勁動力。

  村裡脫貧戶韓美蘭這些天也在園區干著蔬菜打包裝箱的活兒。由於丈夫身有殘疾,不能從事重體力勞動,韓美蘭一家的生活曾一度陷入貧困。在扶貧政策的帶動下,韓美蘭將家中的土地流轉給了農業示范園,本人經培訓在該企業就業,收入穩定。

  產業找得准,增收步子穩。海南區把發展產業作為鞏固脫貧成果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動力源”,以“產業+就業”雙輪驅動,將有勞動能力的“扶起來”、勞動能力弱的“帶起來”、無勞動能力的“保起來”,不斷鞏固拓展脫貧成效,幫助群眾持續穩定增收。

  推動脫貧摘帽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不僅僅是海南區的“秘籍”。內蒙古將防止返貧、持續增收作為鞏固脫貧成果的重點,採取以獎代補、先建后補、獎勵積分等方式提高群眾參與度,有效培育貧困群眾脫貧主體意識。還圍繞建立高質量穩定脫貧機制、貧困預防機制、扶貧治理長效機制等確定重點改革試驗項目課題。同時,因地制宜開展有重點、有特色的鄉村振興示范建設,推進廁所革命、污水處理、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等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為鄉村振興開好頭、起好步。

  固本培元,賦能鄉村振興。內蒙古找准結合點、編好麻花辮,邁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夯實鄉村振興基礎的鏗鏘步伐。(記者 韓雪茹)

(責編:張雪冬、劉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