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疾人專屬服務”營造“溫馨家園”

2021年02月09日11:01  來源:內蒙古日報
 

  “有了這個坡道,我就能每天帶著老母親出去買菜、透透風了。”日前,記者在包頭市九原區採訪,住在龍苑小區62歲的溫新全和94歲的老母親欣喜地給記者介紹從家門口到單元門口的坡道。28歲那年,一場意外導致溫新全下肢癱瘓,此后的生活隻能與輪椅為伴,他說:“這些年,黨和政府真的給了我們很多幫助。”他一一指過廚房的白色牆磚、量身定做的低位灶台、衛生間的扶手、3年一換新的輪椅、從門口到單元門口的坡道、還有自己現住的一樓廉租房,“房子很暖和,每年的暖氣費隻交100多元,剩下都由政府補貼。一到過年前,還會有人上門幫著收拾家。”聞著灶上的肉香,他喜悅地說:“今年又能過個好年!”

  為切實解決120戶貧困重度殘疾人“出行難”“如廁難”“洗浴難”和“照護難”等生活難題,九原區殘聯積極爭取上級資金,扎實實施貧困重度殘疾人家庭無障礙改造項目,結合殘疾人家庭實際情況,修建無障礙坡道、盲道,安裝扶手、沐浴凳,量身定做低位灶台,為盲人配置語音水壺、電磁爐,為聾啞人安裝閃光門鈴等等,大大提升了他們的幸福感。去年,九原區完成46戶重度殘疾人家庭無障礙改造工作,下一步,九原區將積極爭取資金,爭取在最短時間內,實現重度殘疾人家庭無障礙改造全覆蓋。

  “讓殘疾人有一個溫馨的小家的同時,我們更希望他們能積極走出家門,融入社會。”九原區殘聯理事長謝芳介紹道,2020年,投資120萬元,在沙河街道萬達社區、賽汗街道建華社區、白音席勒街道、薩如拉街道一社區建成四個殘疾人“溫馨家園”。

  據了解,殘疾人“溫馨家園”中包含康復訓練室、心理咨詢室、日間照料室、文體活動室等服務設施,可為殘疾人提供康復訓練及康復知識宣講、心理輔導、生活照料、文體活動等服務。通過為殘疾人建立一個溫馨的大家,讓殘疾人以積極心態融入社會,共享美好生活。

  “一有空閑,我就愛來這個康復訓練室鍛煉,有個活動也願意湊湊熱鬧,為了我們行動方便還給加裝了電梯。”在萬達社區的康復訓練室內,肢體三級殘疾的張剛正坐在股四頭肌訓練椅上鍛煉著自己的雙腿,他說,這個“溫馨家園”建得很有意義。“做有意義的事,就是讓殘疾人朋友們得到切切實實的幫助。”謝芳說。

  去年,區殘聯積極推進“最多跑一次”助殘服務領域改革,優化殘疾人証辦理服務,使辦証周期由原來的20個工作日縮短為7個工作日。在殘疾人換証工作中,積極與多方協調,讓年初受疫情影響而不能進醫院評殘,致使換証不及時的殘疾人,享受政策補貼不脫節,應享盡享惠殘政策。同時,首創包頭市首家微信視頻殘疾評定方法,積極協調醫院為遠在深圳市看病的王利東進行遠程視頻評殘,真正做到便民服務零距離。此外,區殘聯積極向上級爭取資金,去年為包頭市九原區哈業胡同鎮千秋幼兒園等四家受疫情影響嚴重的殘疾人企業發放殘疾人就業創業補貼13萬元,為九原區殘疾人輔助性就業機構發放輔助性就業運營補貼3萬元,讓他們有信心有底氣的堅持創業改變命運。

  讓身殘者不再獨行,讓志堅者改變命運。在身患軟骨佝僂症的李芳家中,記者看到了一張張惟妙惟肖的畫。“我也希望能夠通過畫畫這項才藝實現就業,但我行動不便,也不知道能干些什麼。”談及就業問題,李芳說出了自己的困難與擔憂。

  去年,區殘聯以送培訓上門為宗旨,打破往年集中培訓模式,農村通過培訓+實踐模式,聘請農技專家深入田間地頭手把手、面對面,現場教學,帶著問題學習,切實解決農村殘疾人實際所需。城鎮職業技能的培訓實行多種類的小班制、插班制教學,定制如新媒體視頻制作、營養配餐、計算機知識等適合殘疾人的培訓內容,讓殘疾人真正在培訓中受益,由培訓實現就業。

  “今年,我們還將開展‘帶崗入戶’工作,通過摸排殘疾人基本情況,同時篩選出適合殘疾人的崗位,帶著崗位入戶為殘疾人切實解決就業問題。”謝芳說。(記者 宋阿男 實習生 陳娟)

(責編:張雪冬、劉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