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通遼市把發展壯大嘎查村集體經濟作為提升基層黨組織組織力、推動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牛鼻子”工程,強化黨建引領,統籌謀劃部署。2020年,全市2103個嘎查村集體經濟年經營性收入全部達到5萬元以上,較2018年提高73個百分點,收入總額3.3億元,平均每村15.5萬元,激活了鄉村振興“一池春水”。
黨委靠前指揮,凝聚推動嘎查村集體經濟發展合力。圍繞自治區“五化協同、大抓基層”部署要求,堅持問題導向,做好謀篇布局,實施嘎查村集體經濟提質增效專項行動。突出目標抓規劃引領,制定出台《關於加快發展嘎查村集體經濟的意見》《通遼市2020—2022年發展壯大嘎查村集體經濟行動計劃》,明確目標任務,壓實工作責任,提出10種發展模式和12項推進措施,強化涉農涉牧政策、項目和資金支持。2018年以來,全市整合各類項目資金7.7億元,推動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壯大。突出實績抓責任考核,把發展壯大嘎查村集體經濟列入各級黨組織書記抓基層黨建述職評議考核和年度實績考核的重要內容,市旗兩級分別成立由黨委書記任組長,財政、農牧、扶貧等部門為成員的領導小組,構建起“黨委統籌、組織部牽頭、部門聯動、鄉村主抓”的工作機制。突出實效抓組織調度,連續3年召開全市發展壯大嘎查村集體經濟現場推進會,通過現場觀摩、經驗交流、聽取匯報等方式,定標引路大力推動。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定期例會、專項推進,進一步壓實工作責任,傳導工作壓力,推動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各項工作落實落地。
建強戰斗堡壘,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引領發展的作用。選樹引領鄉村振興的“紅旗”標杆。圍繞鄉村振興總要求,創新開展爭創“五面紅旗嘎查村”活動,圍繞“黨建示范、脫貧致富、產業興旺、鄉風文明、社會治理”五個方面,累計命名“紅旗嘎查村”205個、評定“紅旗”400面,按照每面紅旗1萬元標准下撥工作經費,在農村牧區掀起了新一輪比學趕超的熱潮,推動基層黨建與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等中心工作深度融合、統籌推進。建立引領農牧民增收致富工作機制。出台《推行嘎查村黨組織領辦農牧民專業合作社的實施意見》,建立基層黨組織與農牧民利益聯結機制,推動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優勢與合作社的經濟優勢有效結合,實現集體經濟發展和農牧民增收“雙贏”。目前,全市嘎查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社1276個,1.68萬名黨員群眾入股集體經濟項目,輻射帶動農牧民增收2.49億元。選育引領集體經濟發展的“頭雁”隊伍。出台《加強嘎查村黨組織帶頭人隊伍建設的意見》,實施鄉村人才回引工程,從經商返鄉人員、復員退伍軍人等群體選拔255名優秀人才進入嘎查村“兩委”班子。每年對嘎查村黨組織書記進行全員輪訓,實施“千名農村基層干部能力提升”計劃,累計選派1168名嘎查村干部參加大專及以上學歷繼續教育,不斷提升基層干部致富帶富的能力水平。
堅持一村一品,積極探索集體經濟多元化發展路徑。按照“一村一策、一村一品”的思路,依托特色優勢資源,探索多種發展模式,促進集體經濟發展壯大。盤活資源讓“死產”變“活產”。把集體所有的耕地、林地、房屋等閑置資源,通過集體開發或租賃發包的方式盤活,讓“死資源”變成“活資產”。2020年,全市1421個嘎查村,通過盤活資源增加集體收入1.6億元。股份合作讓資金變股金。把財政、扶貧資金量化為集體和村民持有的股金,通過股權收益分配,增加村民和集體收入。庫倫旗發揮脫貧攻堅產業項目的帶動作用,通過“村企合作、入股分紅”實現創收,全旗186個嘎查村集體經濟收入全部達到10萬元以上。抱團取暖讓單打變共贏。探索強村帶弱村、村企共建等形式,整合力量實行多元化經營,實現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科爾沁區慶和鎮採取“異地置業+抱團發展”方式,與企業對接合作,整合全鎮16個村的項目資金建設蔬菜大棚46座,年實現集體收入150萬元。產業帶動讓村民變股東。按照農業產業化經營思路,黨組織與龍頭企業、合作社共同發展特色產業,實現集體經濟與農牧民“雙增收”。奈曼旗青龍山鎮互利村採取“黨支部+合作社+農戶”模式發展紅薯產業,吸納全村210戶村民入股經營,集體每年分紅22.6萬元,村民戶均增收5000余元。旅游增收讓風景變“錢景”,依托當地旅游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旅游觀光、採摘園、“農家樂”等鄉村旅游項目,激活農村各類生產要素,促進集體經濟增收。科左后旗散都蘇木草甘沙漠旅游景區已獲批國家AA級景區、國家4星級房車自駕營地,年均增加集體收入10萬元以上。(通訊員 張宇 記者 趙彥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