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員通道”傳遞發展“好聲音”

張聿修 陳立庚

2021年01月27日20:21  來源:人民網-內蒙古頻道
 

1月27日14時,內蒙古自治區政協十二屆四次會議“委員通道”迎來第二場。陳立庚 攝

“藍藍的天上白雲飄,白雲下面馬兒跑……”一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在內蒙古政協委員金海的馬頭琴弦上悅動兩會。1月27日14時,內蒙古自治區政協十二屆四次會議“委員通道”迎來第二場。張競、於學軍、曹紅、李國良、郭萬富、金海六位內蒙古自治區政協委員走上紅毯,面對記者的“長槍短炮”講述他們一年來履職故事。創新型企業發展、大學生就業創業、農產品品牌價值提升、非公經濟高質量發展、民族音樂發展等熱詞成為委員們建言獻策的高頻詞,傳遞委員“好聲音”。

政協委員張競(右)、於學軍(中)、曹紅(左)亮相“委員通道”,回答記者提問。陳立庚 攝

張競委員:堅持創新實干 突破發展瓶頸

張競認為,企業要創新,首先要突破自己固有的思維模式,有建立未知坐標系的勇氣和激情。比如,企業要主動思考如何落實組建創新聯合體,敢於“揭榜挂帥”,打造跨學科、跨領域、首席科學家+專家+科研院所+企業的創新攻關機制,以項目或者共性科研平台為依托,網羅人才和資金,通過資源的跨界融合實現技術的快速突破和產業應用的快速轉化,給經濟發展貢獻更多力量。

於學軍委員:凝聚共識和建言資政雙向發力

新時代人民政協更加注重凝聚共識和建言資政雙向發力,在政協委員中,來自港澳台僑界的委員成為助力內蒙古發展不可或缺的力量。自治區政協港澳台僑聯絡和外事委員會作為政協聯系界別委員的重要紐帶,是政協雙向發力的重要依托。於學軍說, 2021年,將探索開展團結聯誼和雙向交流活動,開展形式多樣的內蒙古港澳台四地青少年交流活動,廣泛團結海外僑胞,參加政協全體會議和考察參觀活動,為助力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搭平台、建橋梁。

曹紅委員:大力推廣職業教育+就業創業新模式

就如何提高大學生的技能與素質,實現良好的就業創業,曹紅結合國家和自治區職業教育試點項目,通過舉例來為大學生就業創業能力的培養提供參考。第一,1+X証書制度試點項目,“1”是學歷証書,也就是畢業証﹔“X”是指技能証書,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讓學生在拿到畢業証的同時獲取技能証書。第二,校企合作,理論課學校老師講授,實踐技能課由企業的師傅傳授,全面推進雙元人才培養模式。第三,開展雙創教育,開發和畢業生相關的創新創業課程,開辟創客空間,訓練學生創新創業的思維和商業思維,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新創業能力。

政協委員李國良(右)、郭萬富(中)、金海(左)亮相“委員通道”,回答記者提問。陳立庚 攝

李國良委員:實施農產品品牌化發展戰略 產業鏈條向高端延伸

針對如何提升農產品品牌價值,李國良以通遼市主導產業黃玉米為例,他介紹,通遼市通過實施打造“五大產業集群”,在建設“六個通遼”的目標基礎上,提出了推進玉米全株深度轉化,實施品牌化發展戰略,向食品級、藥品級等高端延伸,建成全國最大的玉米生物科技產業基地。隨著玉米產業鏈條的不斷延伸,玉米的發展潛力越來越顯著。

郭萬富委員:黨建引領非公經濟發展

如何做好以黨建為引領,促進與企業的生產經營深度融合,進而達到黨建與企業經營同頻共振、互促互進,郭萬富建議加強對非公經濟黨建的指導﹔擴大非公黨組織的張力,對“口袋黨員”“隱形黨員”、流動黨員加強服務﹔強化非公經濟黨組織的效力﹔激發非公經濟黨組織的活力。

金海委員:讓優秀民族文化走向世界

關於蒙古族音樂如何在保持其民族特色的基礎上更好地與世界音樂相融合,金海建議,首先要更好地保留和挖掘民族文化,在此基礎上,不斷提高自身音樂技術(包括演藝技術、樂器制作技術等)。同時,內蒙古的民族多聲部音樂正處在不斷挖掘和發展的階段,需要持續創新、創作和運用世界音樂的優點探索新發展之路。

記者在“委員通道”上提問。陳立庚 攝

(責編:張雪冬、劉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