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水青山”讓貧困群眾吃上“旅游飯、生態飯”

2021年01月20日10:51  來源:通遼日報
 

  萬畝錦繡海棠經濟林果示范基地、食用玫瑰種植基地、樟子鬆生態經濟林基地等一個個生態示范基地開花結果,寶古圖旅游扶貧村、麥新鎮紅色旅游基地、草甘沙漠旅游區等一個個旅游景區人氣高漲,將生態優勢資源轉化為荷包裡的真金白銀,越來越多的老百姓吃上了“生態飯”“旅游飯”。

  近年來,通遼市把改善貧困地區生態環境作為脫貧攻堅的一項重要舉措來抓,推動生態扶貧,共完成科爾沁沙地綜合治理1000多萬畝,森林覆蓋率提高了5個百分點,達到23.27%,林業草原生態補償帶動貧困戶增收3億多元,實現了增綠與增收同步、美麗與發展雙贏,探索出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

  產業興旺生活甜如蜜

  在綠水青山裡找發展路子,如何讓生態資源轉化為實打實的收入?如何讓綠水青山真正成為金山銀山?

  通遼市依托森林、草原和沙地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林下經濟、果樹經濟林等產業,帶動貧困人口脫貧致富。目前,全市人工培育經濟林面積80多萬畝,其中塞外紅蘋果栽培面積達到26萬畝,年產量達4.5萬噸,產值3.6億元。在六個貧困旗縣,發展林下經濟2306畝,參與貧困戶548戶,增收400多萬元,建設錦繡海棠、沙棘等為主的果樹經濟林2487畝,帶動貧困戶730戶,輻射帶動周邊貧困戶參與果樹基地建設,增收500余萬元。2018年,塞外紅蘋果通過國家林木良種審定,已經列入國家優質特色小蘋果種質資源庫。

  通遼市充分發揮景區、旅游飯店等旅游企業對貧困地區的幫扶帶動作用,從2018年到2020年,全市558戶建檔立卡貧困戶通過發展文化旅游產業實現脫貧,目前已成功創建19家自治區級星級鄉村旅游接待戶,有8家單位被認定為通遼市首批非遺扶貧工坊,策劃實施鄉村旅游暨旅游扶貧公益活動,將旅游公益扶貧貫穿到“文化旅游季”系列活動中,謀劃了三條旅游扶貧線路,整合全市優質旅游資源,連點成線、串珠成鏈,連續兩年舉辦了“老鄉你好”大型公益扶貧自駕游走進通遼活動。目前,奈曼旗寶古圖村等7個嘎查村178戶具備鄉村旅游接待能力,科左后旗草甘沙漠旅游區帶動33戶117名貧困群眾實現穩定脫貧的扶貧事跡,被列入全球減貧案例。

  政策惠民生活紅似火

  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決定著打造“品牌通遼、品質通遼、服務通遼、人才通遼、創新通遼、生態通遼”的成色和質量。

  近年來,通遼市積極爭取國家生態護林員專項政策和資金支持,落實國貧旗生態護林員生態保護公益性崗位,優先聘用貧困人口務工增收,2013年以來共爭取國家生態護林員補助資金5660萬元,直接帶動貧困戶5660戶、10669名貧困人口脫貧,貧困家庭人均穩定增收3300余元,使貧困戶家庭生活條件得到了明顯改善,壯大了基層森林資源管護隊伍,織密織牢生態脆弱區林草資源保護網。全市新增林地防護面積713萬畝,保護草原200多萬畝。通過生態護林員的有效管護,亂砍盜伐、亂捕濫獵野生動物等破壞林草資源行為和森林草原火災、病虫害等現象得到有效遏制。生態補貼、綠色獎補等生態獎補,讓農牧民真切感受到生態惠民政策帶來的實惠,累計向6個貧困旗縣發放退耕還林還草工程補助資金、治理造林等項目資金10.2億元,2018年科左后旗“生態修復促扶貧”模式入選首批全球最佳減貧案例。

  通過落實資金,示范引領,2018年起連續三年全市重點建設了21個旅游扶貧示范項目,通過典型引路,推進旅游扶貧工作的深入開展,每個項目獲得10萬元用於支持21個旅游示范項目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更好發揮產業扶貧帶動作用,2020年通遼市獲得450萬元自治區級旅游發展資金用於支持開魯縣麥新鎮紅色旅游基地等10個重點文化旅游項目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最高帶動貧困戶每月增收2200元/月,最低增收280元/月,平均增收702元/月,連續兩年獲得上級資金821萬元,用於支持通遼市共計79座旅游廁所建設工作。(記者 王諾敏)

(責編:張雪冬、劉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