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野迸發新力量

——達拉特旗樹林召鎮鄉村振興一線見聞

2020年12月28日09:42  來源:內蒙古日報
 

在林原村,一棟棟智能大棚內綠意盎然,各種蔬菜被包裝、入箱、裝車,運往北上廣﹔在東海心村,一方方魚塘碧波蕩漾、水歡魚躍,大樹灣黃河魚游出致富路﹔在田家營子村,一群群白鵝曲項歡歌,特色養殖帶來好“錢景”……雖已入冬,走在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樹林召鎮的沃野鄉間,處處蘊藏著勃勃生機。

生機從何而來?“破冰”才能涌動“活水”。2017年以來,樹林召鎮大膽探索,率先以改革突圍、用創新除冰,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

剔膚見骨,直面痛點謀良策

事之難易,不在大小,務在知時。

達拉特旗是典型的農業大旗,是全國第二批農村改革試驗區和第三批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又恰逢鄉村振興號角全面吹響,樹林召鎮乘勢而上。

面對挑戰,樹林召鎮拿起理性的“放大鏡”,對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目標,剔膚見骨找病根。

村級組織機構不完整,僅有黨支部、村委會、監委會,集體經濟組織基本瓦解﹔農村金融體系支撐乏力,大量資源躺著“睡覺”,產業發展資金匱乏﹔農村人才大量進城,50歲以下的農民比例不足10%……

說白了,就是農村沒人、沒地、沒錢,“手中沒把米,叫雞都不來”,怎麼振興鄉村?

細細審視這些發展“痛點”,樹林召鎮決定以改革破困局!新中國成立初期,樹林召鎮的趙丑女拉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大幕后,她的事跡和安徽小崗村一起載入新中國農村土地改革的史冊。此后,改革一直是這片土地的主旋律。

“不管怎麼改,都不能把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改垮了,不能把耕地改少了,不能把糧食生產能力改弱了,不能把農民利益損害了。”正是循著這樣的思路,樹林召鎮拉開了鄉村振興的帷幕。

尋徑路上,樹林召鎮秉承“拿來主義”,博採眾長、為我所用。“湖北、河南,哪有好的模式,我們就去哪學。學習過程中必須全程錄像,回來細細研究。”樹林召鎮黨委書記張棟梁說,“既不能照抄照搬,也不要好高騖遠。把別人好的經驗學透了,再根據村鎮的實際情況進行本地化。”

土地誰來種、怎麼種?鄉村誰來治理、怎麼治理?農民往哪轉、怎麼轉?美麗鄉村建什麼、誰來建?農村集體經濟怎麼發展、怎麼增收?一系列關鍵問題的答案,在反復的學習、考察、調研和討論中逐漸明晰。再加上中國鄉建院的大力協助,樹林召鎮鄉村振興的宏偉藍圖初見雛形。

其中,“三層四級聯動”合作化模式的確立,最具標志性。三層即“領導指導層、主體層、合作層”,四級為“戶級、社級、村級、鎮級”,村民逐級入股,互助參股,多點合作,真正發揮了合作化的優勢。

模式確定后,更有活躍的“細胞”各司其職、互為整體。

“我們有一個體系、兩個平台、四個升級作為支撐。‘一個體系’即一村四社和聯合社體系,由黨支部領辦,在行政村成立綜合性農民合作社,下設資金互助部、土地合作部、房宅合作部、消費合作部,在鎮一級建立綜合性農民合作社的聯合社。‘兩個平台’是農村產權交易的線上平台和線下平台,推動農村閑置資源資產入市交易,促進要素市場化。通過這套體系的運作,推動4個升級,即小鎮和中心村升級、產業升級、服務和治理升級、生態升級。”一張張示意圖,在樹林召鎮黨委副書記、鎮長喬有世的詳細解說下,逐漸明朗生動起來。

鎮級“領跑”、村級“接棒”,樹林召鎮直面痛點謀良策,奮力探索鄉村振興的“村路”和“鄉徑”。

創新機制,解好振興方程式

春天的絢爛起於一顆種子的蘇醒,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道路上,樹林召這顆已經破土的種子正在茁壯生長。

“前幾年,我家養殖遇到困難,頭一天申請貸款,第二天就拿到了錢,利息還很低。這個‘小銀行’解決了我的大問題!”倪有福是林原村的養雞大戶,2017年上半年受其他地區禽流感影響,雞蛋市場行情一路走低,一下就虧損了十幾萬。有了這筆貸款,隨著雞蛋市場行情的回暖,倪有福不但把虧損的錢賺了回來,還多掙了十幾萬。

他口中的“小銀行”,就是樹林召鎮鄉村振興“方程式”中的重要一環——資金互助社,專為農民生產、銷售、技術、保險、生活和村集體經濟發展提供資金支持,解決農戶貸款難問題。

作為樹林召鎮鄉村振興示范村,林原村先行先試,於2017年5月建立林原富民生產互助專業合作社,嘗試探索新型農村資金互助合作模式。

“合作社實行民主集中、內部管理、封閉運行方式,經營和借貸不出村,也不對外吸收資金。互助資金來源於上級各相關部門對發展村集體經濟的補貼、村社鄉賢人才的無償入股和村民的有償股金。運營獲得的50%收益作為合作社內部滾動資金,30%收益用於分紅,剩余的20%用於合作社經營支出。”林原村黨委書記麻三佔介紹。

農業農村要發展,一個重要的制約因素就是農村金融供給乏力,很難滿足發展需求。資金互助社的出現,讓資金“堵點”成了發展助推器,不僅可以激活生產要素,還能凝聚人心,可謂一舉多得。

2017年運行以來,樹林召鎮8個行政村的資金互助社入股資金從415萬元發展到1540萬元,累計發放借款2448.3萬元,收入83.7萬元,惠及群眾770多戶,無一例不良貸款。

沃野之變,方興未艾。要想實現鄉村振興的目標,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是“必選題”。

“土地合作化經營是發展趨勢。我們的具體做法是把土地放進‘托管班’,讓會種地的新型職業農民來當‘田保姆’,並通過龍頭企業聯接現代市場,實現土地、資金、技術、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的有效配置。”喬有世一語中的。

張鐵營子村天之譽共贏土地合作社的818畝地來自村裡的79戶人家,是去年通過土地入股整合而成。張小明同另外5個種地能手,被推選為經營者,成為這片土地上的“田保姆”。

“我入股了20.7畝,保底收入是每畝地200塊錢,年底每畝地又分紅給了520塊錢!這比我自己種地強多了,不操心、收入高,還能出去打工再掙一份。”村民楊根虎直呼這個模式好。

土地規模化經營的好處顯而易見:重新平整閑散土地后,土地不僅增加了種植面積,還可以使用大型機械規模化生產﹔農民將土地入股給合作社后,還能通過打工增加工資性收入。此外,深耕深翻、滴水灌溉等項目更能發揮作用,可有效增加糧食產量。

截至目前,樹林召鎮共建立共贏土地合作社57個,涉及2140戶,整合土地近4萬畝。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樹林召鎮創新建立的消費合作社走的是聯合購銷生產資料的路子,第一次試水就為東海心村的養魚戶們每噸魚飼料節約成本200多元。有了此次成功經驗,往后各類農資、生活消費品都可以進入聯合購銷菜單。

不止於此,房企合作社也表現不俗。今年6月,樹林召鎮建立農村產權服務中心,並與鄉建院“鄉村壹家”線上小程序合作,旨在線上線下互動合作、同步推動農村閑置資源資產入市流轉交易,為農村生產要素市場化開辟新路徑。

8月14日,來自通遼市的劉志男接過樹林召鎮農村產權服務中心頒發的農村產權交易鑒証書后,特別將紅彤彤的林原村“新村民証”捧在胸前,告訴父母在千裡之外有了新家。

這是我區鄉鎮一級首宗農村產權入市交易。村民可以將房屋、土地等閑置資源資產作價后入股村集體合作社,由合作社作為交易主體提交到農村產權服務中心的平台,再挂牌交易,交易完成后,溢價部分按比例留給合作社一部分,剩余給村民分紅。租受方還可以到村裡的資金互助合作社申請按揭付款。

一村四社及聯合社、兩個平台等多個節點鏈接成一個閉合循環鏈,通過合作化實現集體化,再通過股權化讓所有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持續穩定受益,樹林召鎮圍繞鄉村振興這道“方程式”,以敢闖敢干的勇氣,蹚出了一條新路子。

蓄勢待發,擘畫未來新圖景

在田家營子村,數群大白鵝正在歡快地啄草覓食,叫聲響徹四野,場面極其熱鬧。

這是蓮鵝灣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的鵝場,總佔地面積210畝,鵝棚建設面積為4200平方米,可同時養殖3萬隻鵝,現養鵝5000余隻。

“目前,合作社主營養殖種鵝、商品鵝和育雛及種蛋、商品蛋、鵝肉、鵝苗的一體化購銷供應等項目。”田家營子村委會主任王二明向記者介紹,“我們實行‘四季輪養、錯次養殖’,可與南方白鵝出欄的時間錯開,提高市場價格。鵝肉、鵝蛋都是保底回收的,村民參與養殖的積極性很高。”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蓮鵝灣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周思旭是河北人,之所以來田家營子村創業,跟樹林召鎮重磅發布的“歸雁計劃”有很大關系。

設立200萬元農業“雙創”股權投資基金、300萬農村創投基金,對被評為國家級、自治區級、市級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分別給予獎勵……為鼓勵和支持企業、市民、返鄉農民、高校畢業生、退役士兵、科技人員以及社會資本來這片土地創業創新,樹林召鎮亮實招、出硬招。

業以才興,功以才成。在鄉村振興工作中,樹林召鎮把人力資源開發放在首要位置,回引優秀的本土人才,吸引外來的緊缺人才。

打好鄉情牌,念好引才經。“戲好要靠唱戲人。下一步,我們要用更加開放的政策,讓能人回鄉、讓市民下鄉、讓企業興鄉,鼓勵引導人才向鄉村振興的一線流動。”張棟梁心中有一盤自己的宏偉棋局。

這幾日,樹林召鎮鄉村振興培訓學院建設正酣。

“鄉村振興培訓學院是樹林召鎮林原村農村社區和產業園區建設的重點工程。隨著學院的建成,不僅能夠有效解決鄉村振興人才短缺和理論研究不足等問題,還能改善周邊農民居住條件,帶動農業和旅游產業的快速發展。以后,這個村子可就大變樣啦!”站在工地現場,喬有世指著林原“未來村”的規劃圖說道。

8月16日至17日,在“達拉特旗鄉村振興研討會”的研討論証環節,與會的全國知名專家圍繞樹林召鎮“一個體系、兩個平台、四個升級”鄉村振興模式,紛紛談體會、提建議,對他們的做法和成效給予充分肯定,認為這個模式很有推廣意義。

奮楫篤行,蓄勢待發,樹林召鎮舉起如椽大筆,擘畫著美好的新圖景。如今,這片被譽為“米糧川”的熱土迎來了高光時刻:人氣越來越旺,財氣越來越濃,鄉村振興畫卷越繪越絢麗!(記者 施佳麗)

(責編:劉澤、張雪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