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林格爾縣:盤活農村資源 激發“三農”活力

2020年12月25日09:27  來源:內蒙古日報
 

隆冬時節,氣溫驟降,和林格爾縣盛樂鎮小林壩村4000多畝深翻后的青儲玉米地卻散發著勃勃生機。村委會辦公室內暖意融融,村民王二俊正忙著給村民結算工資。

一頭連著致富,一頭連著農民,這4000多畝土地,成了小林壩村集體經濟增收的“主渠道”。該村231戶687人,過去,村民以種植玉米為主,收入微薄,辛苦一年,每畝收入隻有200元左右,日子過得緊緊巴巴。

窮則思變。2016年,該村開始推行土地流轉,按照每畝500元的費用將全村4200畝土地流轉出去,成立了 “內蒙古大江高科農業專業合作社”,增強了村集體自身“造血”能力,解決了村民就近就業問題,有效破解村級集體經濟發展難、農村產業規模發展用地難等問題。

“我來合作社打工將近5年了,每年能收入3萬多元。”王二俊一邊忙乎一邊說,“現在有20個村民在這裡打工,每個人收入都不少。”

擁有四五年工作經驗的王二俊,儼然成了合作社裡的“多面手”,算賬、管理樣樣都少不了他。

“忙是忙,但現在種植收割都是機械化,我就是跑跑腿、動動嘴。”王二俊笑著說,“你看我現在,和你們上班人一樣。”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

和林格爾縣充分發揮村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和村黨支部戰斗堡壘作用,因地制宜引領農民發展特色產業。

“家家戶戶有了穩定收入,才能過上好日子!”在小林壩村黨支部書記王佔雲看來,“集體經濟實力增強、農民收入提高,必須要把農民從繁重的農業生產中解放出來,把有限的土地資源利用好,走精耕細作的現代農業之路。”

像盛樂鎮小林壩村通過產業發展、盤活村集體資產帶動集體經濟壯大的做法,在和林格爾縣隨處可見。堅持走“各類企業進鄉村,農業產業建基地,旅游產業謀全域”的發展路子,通過盤活土地資源,把農民增收和集體增利結合起來,已經成為和林格爾縣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有效途徑。

舍必崖鄉小甲賴村通過土地流轉,引進內蒙古正緣農牧業有限責任公司,建設以果蔬種植、旅游餐飲、32萬隻青年雞場、30MW光伏發電、15萬頭生豬養殖場為主的現代農業產業園區,村民和集體收益大幅提升。大紅城鄉榆樹溝村、舍必崖鄉同昌營村流轉大面積土地引入企業,建設了現代化蛋雞、生豬養殖場。城關鎮樊家夭村利用產業扶貧資金,入股內蒙古綠野公司建設溫室40棟,產權歸村委會集體所有,租賃費用每年每棟3000元,村集體經濟收入顯著提升。

蒙草公司與和林格爾經濟開發區白彥兔村建立聯合黨總支部,制定“472”工作法,盤活了村集體3000多畝閑置土地資源,企業為當地修建水井解決飲水難、改善村內居住環境,當地農民也被吸收為草產業的“研究員”和“技術員”,實現了村企共贏。

如今,在和林格爾縣,通過土地流轉盤活農村“沉睡”資源,激發農業農村發展活力,“鄉鄉有亮點、村村有重點、農戶有實業”的集體經濟新格局正在逐步構建。(內蒙古日報融媒體記者 鄭學良 和林縣融媒體中心 張曉琴)

(責編:劉澤、張雪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