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布”可言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之布貼畫

2020年09月17日08:22  來源:內蒙古日報
 

  布貼畫進社區。(資料圖)

  崔鎖蓮參加文化交流活動。(資料圖)

  《年年有余》。

  《壽》。

  《舞蹈一》。

  《舞蹈二》。

  《舞蹈三》。

  《玩樂》。

  《童趣》。

  從古至今,作畫的方式有很多種,代替筆墨的繪畫工具也是千奇百怪。對於布貼畫而言,布的質地、花色和紋理決定了畫的質感,裁剪與拼貼的巧思賦予了布貼畫以靈魂。

  線條明朗不失柔美

  布貼畫有一個高大上的名字——宮廷補繡,擁有千年的歷史,又俗稱布堆畫、布貼花、布摞花,是中國民間比較常見的手工藝術之一,相較於其他手工畫,更具有親和力。

  在生活中,它更像是我們常說的針線活,用各種顏色的碎布頭拼接的衣服、鞋子、布老虎最為常見。在物質匱乏的年代,這是我們最常見的生活技能之一。一些心靈手巧的媽媽們,會在縫衲過程中設計一些花草、人物,傳達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布貼的實用性逐漸淡化,裝飾性、藝術性越來越強,民間布貼藝術以另一種形式走入了人們的視野。

  呼和浩特市布貼畫技藝的代表性傳承人崔鎖蓮,自幼愛好布貼藝術。數十年來,她不斷傳播和創新這門古老的手工技藝。隻有初中文化的她,從未學過畫畫,一身手藝全憑日復一日的摸索和堅持。

  崔鎖蓮是從苦日子過來的,所以她很少專門買布,平時都是去裁縫店找一些好看的布頭,或者就地取材。手藝有了,為了尋找創作靈感,崔鎖蓮常常翻閱美術類書籍,並注意觀察周圍事物,讓自己的作品新穎又獨特,有些靈感就是來自於年畫、挂歷和雜志。

  2005年,她曾創作一幅2.5米高、1.3米寬的《昭君出塞》巨幅布貼畫,獻給了呼和浩特第六屆昭君文化節。此后,崔鎖蓮又制作了一幅《駿馬奔騰》獻禮自治區成立60周年。在2017年,她再次為內蒙古自治區成立70周年獻上了布貼畫作品《龍騰草原》,以草原上的蒙古族少年舞龍為題材,龍和珠代表“7”和“0”,表達了對內蒙古繁榮發展的無限祝福。去年年底,崔鎖蓮特意為新年的到來制作了《十二生肖》布貼畫,每一個小動物都活靈活現。

  從生活出發,就地取材,是布貼畫的一大特色,不同色彩、質地、形狀的布塊經過巧妙設計,能夠呈現出浮雕的質感。布貼畫表達的就是普通群眾對生活的感受,充滿了生命的張力。它的造型和色彩的搭配具有偶然性和獨特性,所呈現的效果是筆墨無法替代的。

  布料花色可遇不可求

  制作布貼畫的門檻並不高,就像是小時候的手工課,五花八門的零碎布頭為制作過程增添了樂趣。需要准備的就是一把剪刀、一張硬紙板和一些膠水,為求畫面平整,還需要一隻熨斗。

  一幅布貼畫的風格是什麼樣的,選擇的布料是關鍵。布料的品種眾多,可以是棉布、化纖布、金絲絨,也可以是綢緞、薄紗、雪紡。通常情況下都是先有布料,才激發創作靈感。作為職業制作者來說則是先有想制作的東西,再找布料。一般來講,布料越豐富,布貼畫的表現力就越強,可塑性就越強。

  布貼畫的顏色搭配也至關重要,就像服裝搭配一樣,不僅僅是太陽是紅色、海水是藍色的簡單認知,更要考慮保持整體和諧的美感。

  開始制作時,將紙板上鋪一層布作為背景,背景可以是白色的,也可以是彩色的﹔把准備好的布料剪成各種形狀,這一步考驗制作者的水平﹔然后用膠水把布料粘貼在紙板上,粘好后用熨斗燙平就平整結實了。

  很多時候布料本身是自帶裝飾的,利用好這些裝飾,會讓布貼畫的畫面更加豐富,如果還能加以紐扣、繩結、珠子作為點綴,會讓畫面更加活潑生動。

  布貼畫制作技藝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平貼,就是將剪好的布直接貼到紙板上,缺點就是立體感不強。另外一種叫做浮雕包,也叫做軟包,就是在布裡填充蓬鬆棉。想要學好布貼畫還需要知道兩個專業名詞,布縫和補花。所謂布縫,就是大面積的拼貼,包括貼塊、縫合、鑲花和拼接﹔所謂補花,就是小面積的花飾紋樣點綴,即在一塊底布上貼、縫,鑲上有布紋樣的布片。

  布貼畫既利用了布料的邊邊角角、節約了資源,又美化了環境,美化了心靈。它的歷史雖然古老,但內容卻隨著時代在不斷改變,不斷展現出現代審美和時代風貌。

  學會容易學精難

  布貼畫的主要手法相對簡單,可能半天就學會了,但是這項技藝做精了很難,針法、粘合、填充,每一步都能區分出嫻熟與生疏的差別。

  “材料的選擇、圖案的設計、顏色的搭配,布貼畫工藝越復雜,就越顯精致。”崔鎖蓮說。

  崔鎖蓮的教學點有很多,在她居住的社區專門開設了布貼畫學習班,義務為社區鄰裡傳授布貼畫技巧。近幾年,內蒙古展覽館又為她專門設置了布貼畫展示區域,並開展了多次布貼畫學習課,很多人慕名前來學習。崔鎖蓮的教學非常有耐心,即使是八十幾歲的老人,也愛聽她上課。

  現在的她還擔任著呼和浩特市文化人才(庫)百人百組萬人工程的布藝組組長,常被邀請參加各種展示技藝活動。她也常去敬老院、兒童福利院等地教授布貼畫技藝,為中小學生義務授課。

  繁忙工作的同時,崔鎖蓮還繼續著自己的創作之路,在她的作品中時常能看到民族元素,獻哈達的蒙古族姑娘、拉馬頭琴的精神小伙兒、盡情玩耍的孩童……她常說,傳播民族文化是民間藝人的使命。

  因為布貼畫技藝,崔鎖蓮去過很多地方進行學習交流。2018年3月,她參與了在澳門舉辦的“歡樂春節”系列活動之“衣錦風尚——雲南省和內蒙古自治區民族服飾展”的延伸活動,在盧廉若公園舉辦了多場手工藝學習活動,活動開始前參與名額很快就被搶光,愈百位市民參與其中。活動結束后,參與者意猶未盡仍不斷討教方法,並將制作原料帶回家中繼續學習。多年來,崔鎖蓮將帶有內蒙古風格的布貼畫帶到了世界各地,在兼收並蓄中技藝不斷提高。

  崔鎖蓮說,布貼畫讓許多人重拾最原始的樂趣,低碳又環保。在教育中傳承民間手工工藝,讓崔鎖蓮找到了從事這項工作的滿足感,也讓碎布煥發出了新的光彩。(記者 徐躍)

(責編:張雪冬、劉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