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倫春自治旗林下掘金:小小赤鬆茸 綠色脫貧路

2020年09月02日15:16  
 

7月初的一個清晨,內蒙古鄂倫春自治旗克一河鎮食用菌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邵澤華“狂喜”地發現,他種植在落葉鬆林下的赤鬆茸菇露出了紅紅的小腦袋,像不知名的一種野花。那一刻,他感覺生活充滿了希望,在他的眼裡,從地裡長出的不是蘑菇,而是閃爍的“金子”。

邵澤華是林區人中比較典型的硬漢,雖然已經58歲,但夢想依在。2016年,他到過福建、北京、遼寧和內蒙古通遼市考察學習赤鬆茸人工栽培技術,並帶回了孢子菌種。2017年,他在實驗室培養和馴化第一代赤鬆茸,2018年,他把制好的三級菌種帶到扶貧點扎西村免費分給村民試種,但結果失敗了,一個都沒有長出來,可是邵澤華辦公室的花盆裡卻長出來兩個,這讓他有了信心。2019年,他繼續研究和馴化第二代孢子菌種,小規模試種長勢較好。今年,他在一片落葉鬆林下種植了7畝地,獲得了大豐收。

“天天採摘天天長,每天都有千兒百八斤的收獲。”邵澤華面帶笑容的說。

合作社的社員們人手不夠用,邵澤華就找來了年齡偏大的社區老人、貧困戶前來採摘。用工量最高可達20多人,每小時8元,多勞多得,幫助了暫時無法外出務工的貧困戶,不出鎮也能“靈活就業”,有效保障貧困戶穩定就業,實現脫貧增收致富的目標。

地處內蒙古大興安嶺腹地的鄂倫春自治旗,擁有林地4340萬畝,森林覆蓋率高達65.8%。林業資源非常適宜菌類生長 。20世紀80年代開始,鄂倫春自治旗就開始人工種植木耳、滑子菇、猴頭菇等菌類,小小食用菌搖身一變,成為村民脫貧致富的“小金粒”。2015年4月1日,國家決定,內蒙古大興安嶺重點國有林區正式挂鋸停斧,全面停止一切天然林商業性採伐。此后,一根木材都不允許下山。種植食用菌主要原料的鋸末也就成了“香餑餑”。

“赤鬆茸特別皮實,秸稈、稻糠、麥秸、玉米杆、玉米芯、豆秸、樹葉、樹枝、枯草、馬糞、牛糞都是種植原料,而且今年種,明年還能出,隻要把赤鬆茸孢子菌種的活性把控好,下種、管理和採收都非常簡單,老的少的都能干。明年想多發動一些貧困戶種植,我負責指導和收購,帶動一大批貧困戶擺脫貧困,這才是我最終的目標。”邵澤華滔滔不絕地說。

目前,合作社從一級菌菌種的提純到二級菌、三級菌的培養,掌握了一整套的技術,產品已經銷到沈陽、西安、山東等地。

“傳統食用菌,像黑木耳干品市場價大概35元左右,赤鬆茸干品市場價160元左右,經濟價值高。而且我還發現,黑土也是種植原料。去年有一塊菌種洒落在黑土裡,今年也長出了赤鬆茸。我掰開土塊一看,白色菌絲長得老長,很有活性。我打算明年在黑土地裡試種一下,如果成功了,那發展前景可不得了。根據今年的測算,除去原料和人工,一畝地純利潤可以達到萬元以上。”邵澤華算起了經濟賬。

據了解,食用菌林下種植充分發揮了林地資源閑置、空氣濕潤、溫度適宜、光照均勻的自然生態環境優勢,具有投資低、見效快、管理方式簡單粗放等特點。種植原料以農作物秸稈及各種農林下腳料為主,可有效避免資源浪費和因秸稈焚燒污染環境的問題。同時,種植后的培養料中含有大量的有益微生物菌群,可直接還田,增加林地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環境,促進樹木生長,達到以林養菌,以菌促林的目的。(宋軍營)

(責編:劉澤、張雪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