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過太仆寺旗寶昌鎮,順著寶固縣省道一路向東南方向行駛7.5公裡,一座仿古的城門引人注目,隨之映入眼帘的是3個剛勁有力的大字——邊牆村。
穿過這道古色古香的“城門”,林蔭間的水泥路延伸到村庄,濕地公園裡的涼亭、木棧道、草坪,一派清新的田園風光。沿路的村邊是明亮整潔的民宿院落,有幾處小二樓、四合院點綴其中,村民的住宅整齊劃一,橫豎成排……欣欣向榮,是邊牆村給人的直觀印象。
誰能想到,8年前的邊牆村還是太仆寺旗最難的貧困村之一——土路、土房、土院牆,貧困人口多、沒有產業、貧困發生率高。當時,村裡隻要有些能力的人全部往外轉移,可王文成卻帶著自己18年努力攢的資金回到了故鄉。
開石料廠、牽頭辦養殖合作社……回鄉不久,在村委會班子換屆選舉中,王文成又一次被推選擔任邊牆村的村委會主任,以前幾次被推選他都沒有考慮回來,這次,他認真考慮了這事。“以前大伙兒就推選過我,可那時真沒想當村官,說老實話,不如踏踏實實過好自己的日子。”王文成憨笑著說,“后來一想,既然大伙兒這麼相信我,我索性當個帶頭人,領著大家拼一拼,爭取過上好日子。”
新官上任三把火。王文成當選村委會主任后,做了三件大事,奠定了邊牆村變強的基礎。
多年來,由於考學、婚遷、新生、病逝等原因,邊牆村土配所有權矛盾突出。王文成在村民大會上拿自己“開刀”,做到按公平公正原則,土地該得必須得、該讓務必讓。在王文成上任后的第一個春天,邊牆村完成了土地的重新分配,土地調整這事兒,鄉親們心服口服,為后來的土地流轉打下了基礎。
隨后,王文成帶領著村民,把過去廢棄大坑拉土填平后建了80座大棚,不僅完成了對環境的治理,出租后也為村集體帶來每年16萬元收入。■下轉第2版 ■上接第1版
與此同時,他牽頭成立了太仆寺旗昌祺紅養殖專業合作社,以肉牛育肥和風干牛肉加工為主,生產的牛肉干十分暢銷。在合作社的帶動下,邊牆村涌現出一些養殖大戶,發展牛羊養殖,有效促進了農牧業增效,同時吸納入社村民114戶、340人,年人均增收4000多元。
有了產業的支撐后,王文成帶領村民改造危房、硬化路面、安路燈、壘院牆、建公園……累計投資2100萬元,建起了文體廣場、文化活動室、衛生室、公共廁所,街巷硬化12公裡,安裝路燈85盞,改建院牆32000米,580戶農民危房改造並通了自來水。短短幾年,硬是將一個貧窮閉塞的“后進村”,變成了一個生活富裕、村風文明的先進村。
近兩年,善於捕捉商機的王文成又把眼光瞄到了旅游業上。如今,走進邊牆村,看到的是大片的芍藥花,綠綠的草坪,整齊的民宿。“要不是新冠肺炎疫情,這時候我們村裡一房難求啊!”說起村裡發展旅游,村民張武說。在邊牆村,象張武這樣發展農家客棧的村民還有45家。
經過幾年的努力,邊牆村現已完成濕地公園、芍藥溝、農家客棧、會議中心的建設,濕地水系、林間燒烤、垂釣園、滑雪場及親子活動中心都一一落成。
2016年,在王文成的帶領下,邊牆村建起3.3萬平方米蔬菜交易市場,還建成育苗基地350余畝,年輸出各類苗木達120余萬株。
他還率先發起成立了太仆寺旗首個中藥材協會——太仆寺旗中藥材協會和農民專業合作社,實行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種植黃芪、射干5000多畝,每年可提供季節性務工崗位1萬人次,帶動50余個貧困戶增收,為婦女、中老年勞動力提供了季節性務工的場所,有效增加了村民收入。貧困戶孫樹霞、劉永軍夫婦高興地說:“我們兩口子就是通過打季節工實現脫貧的。你看,在家門口有工作崗位,好日子有奔頭啊。”
截至目前,邊牆村全村所有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年人均收入由原來的 2000元到現在的18000元。
從2012年擔任村委會主任到現在過去了8年,王文成如今兼任了村支部書記和村委會主任,“一肩挑”使他的擔子更重了,但他的干勁兒很足。他說:“決勝全面小康,我們邊牆人一個都不會少!”(記者 巴依斯古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