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引擎”釋放鄉村振興澎湃動力

——林西縣十二吐鄉黨建引領產業一體化發展模式的探索

2020年06月18日10:15  來源:內蒙古日報
 

達康扶貧產業園一角。

大棚油桃長勢正旺。

德青源雞蛋包裝車間。

光伏發電板滿山坡。

栽下經濟林育成搖錢樹。

  2016年,赤峰市林西縣十二吐鄉農民人均收入是5000元,而2019年這個數字增長到15000元,短短4年間人均收入為啥能增長2倍?這得益於十二吐鄉創新了一個好機制,選准了一批好產業。一個好機制,就是黨建引領產業一體化發展的新機制,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一批好產業,就是以設施農業為代表的高效農牧業,1頭牛的收入能抵5畝庄稼,1畝大棚勝過種10畝田。當融合黨建的組織優勢和高效農牧業的產業優勢相互疊加時,就產生了乘數效應,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強大的產業支撐。

  堅持黨建引領 把關定向謀全局

  “黨建引領產業化發展共同體=黨建聯合體+產業聯合體!”在十二吐鄉黨委書記謝艷麗看來,在黨建聯合體的引領下發展產業聯合體,是黨建搭台、經濟唱戲的具體表現。從2016年開始,林西縣在十二吐鄉規劃建設總面積為2萬畝的達康扶貧產業園,作為黨建引領產業發展的“實驗田”。經過幾年的探索實踐,逐步形成了“基地聯動聯建、生產聯種聯營、服務聯接聯辦、市場聯創聯銷”的“一園四聯”發展模式,實現了“集中、集聚、集約”發展。

  打開達康黨建引領產業化發展共同體架構圖,黨建聯合體引領下的產業聯合體,覆蓋了7個行政村,吸納了農牧、交通、財政等12個涉農部門,9個合作社和1個聯合社,電力、金融、農資等17家企業。黨建聯合體下設基地建設、社會服務、生產經營、市場營銷4個功能性黨組織,通過聯席會議、供需對接、考核評價等機制,對園區實現全領域、全時空、全產業服務。黨建聯合體還實行清單管理和動態瘦身制度,每年各成員單位為園區辦的實事,清單上都記得清清楚楚,對不發揮作用的成員單位,將定期淘汰出局。

  在關鍵問題的決策上,黨建引領凸顯了把關定向作用。園區建設之初,有人對發展大棚蔬菜有顧慮,怕擔風險。在縣委的支持下,園區黨建聯合體組織干部、群眾七赴鬆山區,學習大棚種植管理經驗,組織黨員干部帶頭示范,試種終獲成功,打破了“西拉沐淪河以北不能發展設施農業”的論斷。黨建聯合體還注重平衡企業、客商與農民間的利益關系。建大棚時,建棚企業能沾利就走,把更多的實惠讓給百姓。賣菜時,公道的菜價讓買賣雙方都滿意,實現本地市場的可持續發展。

  基地聯建聯動 集中布局成規模

  西山根村有水,十二吐村有地,如何打破村與村之間界限,連片建設達康扶貧產業園?俗話說“房產土地不讓人”,過去別說是村和村之間,就是戶與戶之間也不能隨便動一塊地,佔一點水。園區成立黨建聯合體后,這個難題迎刃而解。基地建設黨組織召開聯席會,各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一起商議。最后決定:把西山根村的水抽到山頂的蓄水池,園區共用﹔用十二吐村的土地建園區蔬菜收購市場各村共享。西山根村黨總支書記劉佔林感慨地說:“現在7個村抱團取曖、聯建園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成了一家人!”

  園區項目的市場化運作,加快了大棚的建設速度。林西縣民悅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是大棚的代建企業。企業建設1座百米長的棚室,建筑和安裝成本為9萬多元,再加上企業的合理利潤,總造價為10萬元。而農民在購棚時,每個棚要扣除政府給的4.7萬元補貼資金,農民隻需花5.3萬元就能把大棚買到手。這種代建制的好處在於,政府把補貼亮在明處,企業把賬算在明處,不與民爭利,讓公共財政的陽光真正普照百姓。

  在大棚基地建設中,實現了“村、政、企”聯動。基地建設黨組織協調各村、幫扶單位、龍頭企業黨組織互相配合,共同商議解決土地流轉、工程立項、規劃設計、三通一平、基礎設施建設等問題。行政村負責在大棚建設中流轉土地、統計購棚農戶信息。建棚企業負責墊付地租和建設成本,建成后由企業發售,並為購棚戶做貸款擔保。從2016年至今,達康扶貧產業園連續5年每年都組織春夏季大棚建設戰役。如今,大棚面積已從最初的744畝增加到9300畝,整個棚區銀波涌動,蔚為壯觀。

  生產聯種聯營 同頻共振興產業

  大棚建好了,可是收益如何?農民心裡沒有底。關鍵時刻,各村黨支部發揮了模范帶頭作用。西山根村發展大棚蔬菜時先從試點開始。一試市場行情,二試蔬菜立地條件,三試農民的接受程度。2016年,村裡先拿出18個大棚,免費租給鬆山區的種植大戶,讓他們給村民做示范,當老師。當年村民看到了示范棚的效益后,積極性空前高漲。村黨支部抓住政府財政獎補的政策機遇,乘勢在村裡流轉土地4000畝,發展大棚750個,成為全鄉發展設施農業的先行者。

  大棚有人種,還得要種好。在聯合社的統籌下,各村的種植合作社實現了規劃設計、農資採購、秧苗栽植、技術服務、教育培訓、市場銷售“六統一”。在烏蘭溝村,綻豐種植合作社理事長趙秀宏正在組織農民進行技術培訓。“咱們要統一茬口,越冬茬要在11月22日左右定植,這樣在第二年5月1日前果就能賣完,避開山東、河南番茄上市高峰……”趙秀宏介紹,現在棚區裡有2個“技術保姆”,一個是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蔬菜辦主任趙亞波,一個是鄉政府高薪聘請的技術員廉德正。農民大棚裡有啥問題,打個電話就能上門服務。

  統一採購農資,讓農民嘗到了規模經營、集約經營的甜頭。烏蘭溝村大棚種植戶黃明算了一筆賬:以一個棚一茬番茄的用肥量和用藥量為例,如果散戶購買需要2200元,而合作社集中購買僅需要1600元,一茬番茄就能省600元,一年兩茬就能省1200元。一個棚一年需要兩茬苗、藥、肥,棚膜需要一年一換,棉被需要三年一換,這些農資綜合算下來,一個棚一年集中購買比散戶購買能節約成本3000元左右。按此標准計算,整個園區一年就能節本增效480多萬元。

  服務聯接聯辦 保駕護航動力足

  眼下,達康扶貧產業園總面積為700多平方米的綜合服務中心正在建設中。中心建成后將相繼開設金融、農技、農資、政策等服務窗口,對園區生產的全程服務將實現聯接聯辦。黨建聯合體下的政府職能部門黨組織“八仙過海,各顯其能”,為園區提供公益性服務。在大棚建設中,自然資源局、水利局、交通局、國網供電公司等部門黨組織,按照黨建聯合體要求,主動做好用地規劃、水利設施配套、園區道路硬化、電力設施配套。今年,扶貧辦、農牧業局、林草局等成員黨組織又為園區投入資金4000萬元,這些真金白銀的投入,為園區的發展強筋壯骨。

  黨建聯合體下的5家金融機構黨組織,為園區注入了金融活水。烏蘭溝村農民高振明貸款“貸”出了好日子,去年他從郵儲銀行借了7萬元貸款,買了2個大棚,一茬越冬番茄就賣了9萬多元,他當年就還上了貸款。目前,農業銀行、農商銀行、郵政儲蓄銀行3家銀行累計為園區協調貸款560萬元。人保財險、太平洋保險2家企業為園區800棟大棚上了自然災害險,為全鄉1102戶貧困戶上了防貧險,總計保額達100萬元,讓農民再無后顧之憂。

  過去,園區農資服務商多而雜,大到國有企業的分支機構,小到騎著自行車的游商走販。為了從源頭上保障農產品安全,黨建聯合體從抓農資質量入手,對農資服務商去劣存優,通過篩選,確立了中化集團、沈陽谷雨、赤峰和潤、祥棋農業等一批品牌企業,秧苗和有機化肥、農藥等技術農資服務更加完備,推動形成一條生態循環鏈,讓農藥、化肥減量50%以上。今年,投資500萬元的中化集團技術服務平台項目建成后,水肥一體化等先進技術將在園區內推廣。

  市場聯創聯銷 銷路暢通奔小康

  這幾天,正是達康扶貧產業園大棚栽秧的時候。番茄苗剛剛在棚內定植,中國500強企業永輝超市股份有限公司就派業務代表來園區訂購了36萬斤918大紅果番茄。“林西縣的晝夜溫差大,番茄養分轉化和糖分積累得好,口感自然就好!”業務員說,這裡的番茄耐儲存、質量好、數量多,來到園區的蔬菜交易市場,很快就能組織完一車貨。如今,在園區黨建聯合體的引領下,達康專業種植合作社聯合社,已經和9個村級合作社上下聯動,實現了番茄的統一銷售。

  聯合社統一分級分等、差別定價銷售,讓大棚蔬菜實現了價值最大化。今年春季,大棚戶種植番茄的二門、三門精品果,通過“農超對接”合作,銷到永輝、大潤發、地利生鮮、物美4家大型連鎖超市,每斤價格4.4元左右﹔四門、五門的普通果,通過山東、河北等9個省市的蔬菜客商群體和銷售團隊,銷售到全國,每斤價格3.7元左右﹔其它的尾果則以每斤0.5元左右的價格銷售到有需要的行業和地區。

  “在市場營銷中,聯合社的作用像個天平,總在農民與客商間尋找價格的平衡點!”達康專業種植合作社聯合社黨支部書記李武臣說,把番茄的收購價壓得太低,就會菜賤傷農,影響農民種菜的積極性,把收購價拱得太高,就會給外地客商留下營商環境不好的印象,很難長久地留信客商,因此,維護公平、公正的市場,是聯合社黨支部的首盡之責。在聯合社黨支部的引領下,園區蔬菜交易市場實現了健康發展,讓百姓不用再為蔬菜“賣難”問題發愁了。2019年,聯合社蔬菜交易量達到2.4萬噸,銷售額達到5500萬元。眼下,縣裡與北京岳各庄合作的市場項目建設如火如荼,這個市場建成后,產業園為首都供菜的通道將豁然打開。

  十二吐鄉黨建引領產業一體化發展的“一園四聯”發展模式,快速推動了園區“菜、果、牛”產業的發展。目前,全鄉已發展日光溫室1600棟,種植蒙古野果等經濟林7700畝,肉牛存欄8000頭,年出欄量突破10000頭。隨著中能國電一期40兆瓦太陽能發電項目、利拓礦業項目、德青源金雞扶貧等項目的落地投產,十二吐鄉農民能得到的生產性、財產性、勞務性和資產性四種收入不斷增加。

  赤峰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林西縣委書記田向存說:“達康扶貧產業園一體推進黨建聯合體與產業聯合體融合發展,探索模式創新、載體創新,把黨組織建在產業鏈、黨員聚在產業鏈、群眾富在產業鏈,讓農村基層黨組織在興產富民的實踐中提升了影響、樹立了威信,進而夯實了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形成了振興鄉村的澎湃力量。”(永升 李曉軍)

(責編:張雪冬、劉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