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邊光景古驛間

——張庫大道(滂江站)尋訪 

2020年06月18日10:04  來源:內蒙古日報
 

烏蘭布拉格障城遺址。

賽漢塔拉鎮巴音高畢嘎查境內的張庫大道遺跡。

滂江驛站遺址之一。

1985年的滂江驛站遺址標志碑。

滂江驛站房屋基址。

陶器殘片。

張庫大道邊的籃球架。

電線杆遺存。

旅蒙商的貨物。(資料圖)

張庫大道的皮毛交易。 (資料圖)

張庫大道上的趕駝人。 (資料圖)

烏珠穆沁草原上的101省道。

上世紀三十年代額吉淖爾鹽池的運鹽牛車。 (資料圖)

滂江驛站遺址東側的河床。

初夏的蘇尼特草原,惠風和暢,無邊光景。向北延伸的張庫大道遺跡,著名的滂江驛站遺址,鐫刻著厚重歷史的印痕。

“滂江”位於蘇尼特右旗賽漢塔拉鎮巴彥高畢嘎查,為我國古代北方交通要沖之地,曾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民族交往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古驛滄桑,見証商道繁華

從呼和浩特市出發,驅車沿209國道,翻越陰山,駛過草原,至歷史悠久的蘇尼特右旗。據史料記載,這裡曾為北方游牧民族繁衍生息之地。秦漢時期為上谷代郡北境。后漢時烏桓與鮮卑居之。晉朝時為鮮卑拓跋氏之地。隋唐時期為突厥所居。遼朝時為撫州。金朝時屬西京路。元朝時歸興和路。明朝屬察哈爾萬戶。清崇德七年(公元1642年)設蘇尼特右旗。清朝之前,這裡就有驛路、商道等,“滂江”即為“郵置”“步遞”“馬傳”之驛站。

在蘇尼特右旗文物保護管理局呼日勒、那日蘇的帶領下,沿草原上的鄉道、自然路,上慢坡,過河床,至巴彥高畢嘎查境內的 “滂江”。這裡一片岑寂,漫漫古道伸向遠方,彎曲河床滿是砂礫,建筑遺跡依稀可辨,陶瓦殘片俯拾皆是。寬闊平坦之處,一塊“滂江驛站遺址”標志碑,一戶牧人家,一條草原自然路,一個籃球架,盡顯蒼涼靜謐之美。“自古以來,滂江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位於張庫大道和民國時期計劃修建的平(平地泉,今集寧境內)滂(滂江)鐵路的交叉口上。滂江一帶最早稱為‘哈木呼’。滂江又名‘明安’,在新中國成立前的地圖或交通線路圖上,這兩個名稱交替使用,或者同時標注。如今當地人仍稱這裡為‘哈木呼’。”呼日勒說。

關於“滂江”地名的來歷,據說其附近有較大的低窪盆地,每當雨季,雨水便匯集於窪地,形成汪洋一片,蒙古語稱“滂蓋淖爾”,直譯為滂江。

據史料記載,清康熙年間,為便於內地與庫倫(今蒙古國烏蘭巴托市)的貿易往來,也出於政治、軍事、社會、文化等方面的需要,整修了張家口通往庫倫的驛道,沿途專門設置台站,並選派台官專治台站,滂江為重要台站之一。清光緒十五年(公元1889年)張家口至庫倫郵電線路建成,滂江又成為張庫郵電線路通訊的重要中間站。清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清廷設立郵專部,專門負責郵電通訊和道路管理。1917年張庫公路建成后,曾有150多輛汽車在條道路上往返,滂江成為郵政電報、汽車運輸合一的交通要道,滂江站是張庫公路的重要站點之一。它還是張家口通往庫倫、平地泉通往滂江、百靈廟通往貝子廟3條公路的交匯點。

藍天白雲,古道悠長。河床西岸的滂江郵政電報局、汽車站、房屋等遺存一覽無余,有房屋基址、石頭地面、電線杆、炭灰堆、磚塊鐵片等。1985年5月蘇尼特右旗郵電局立的“滂江驛站遺址”標志碑,靜靜地躺在緩坡上。據呼日勒介紹,滂江興盛之時,有郵政電報局、汽車站、10余間土房、近10名辦事人員,還有一支由500多人組成的“守備隊”長期駐扎於此,專門負責張庫大道張家口至滂江段的護路任務。當時的滂江,為牛馬、駱駝等補充草料,為往來人員提供膳食住宿,為汽車加油加水,曾經車馬喧囂,商賈輻輳,人聲鼎沸。上世紀二十年代以后,滂江逐漸完成了其歷史使命。1956年1月,集(集寧)二(二連浩特)鐵路國際聯運正式開通,集二鐵路賽漢塔拉火車站距離滂江約25公裡。

古道風光,提供資源支撐

張庫大道穿過遼闊的草原、起伏的丘陵、蒼茫的沙漠,沿途擁有的獨特的自然風光、民俗風情和人文古跡,為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提供了堅實基礎和資源支撐。

“蘇尼特右旗為古湖盆地上升而形成的層狀高平原,擁有陰山山脈北麓多丘陵的地貌和渾善達克沙漠的美景。” 蘇尼特右旗文化體育旅游廣播電視局張艷敏介紹說。

蘇尼特右旗區位優勢明顯,是錫林郭勒盟的西大門,北與蒙古國交界,國境線長18.15公裡。集二國際聯運鐵路線、二廣高速、209國道、208省道、101省道等縱橫交匯於此,賽烏蘇國際機場、烏蘭察布機場、白塔機場將這裡環抱,構成了對外貫通歐亞,對內南開北聯、承接東西的交通樞紐。

“近年來,在‘一帶一路’建設深耕細作的邁進階段,蘇尼特右旗堅定文化自信,重塑古茶道和草原絲綢之路節點之風韻,借助中俄蒙經濟走廊建設、中蒙邊境建設和滂江驛站遺址等沿線文化資源,打造草原文化旅游目的地,打造祖國北疆亮麗風景線。” 張艷敏說。(阿榮 莎日娜)

“天邊草原”古道悠悠

被譽為“天邊草原”的烏拉蓋草原,古道漫漫,車轍深深,數百年來,駝隊、牛車、勒勒車從這片草原悠悠走過。

據史料記載,歷史悠久的張庫商道有3條具體運行路線,即中路、西北路、東路。張庫商道東路經后草地貝子廟至烏珠穆沁草原。據《東烏珠穆沁旗志》記載,來自經棚、林西等地的商隊在烏珠穆沁草原匯集,這些商隊經王蓋廟(今巴拉嘎爾高勒鎮)至額吉淖爾鹽池,裝滿大青鹽后,再經俄裡彥戈壁(今薩麥蘇木)直奔喬巴山,這是張庫商道東路的主線。據有關專家考証,張庫商道東路有一條支線,經王蓋廟至烏拉蓋河北岸農乃廟(今巴音胡碩鎮),由南向北穿越烏拉蓋草原,沿哈拉哈河上行至貝爾湖,或向西至喬巴山,沿克魯倫河去往庫倫(今蒙古國烏蘭巴托市),或東行進入今呼倫貝爾市境內。這條支線沿途水系豐富、植物茂盛。

歷史上,一條驛站道與張庫商道東路相伴而行,時而重疊,一路向北,在烏拉蓋草原匯合。《東烏珠穆沁旗志》載:“從古北口(今古北口鎮)出發,經鞍匠屯驛站(今灤平縣)、內蒙古昭烏達盟(今赤峰市)到烏珠穆沁左翼旗(今東烏珠穆沁旗)有16個驛站。”這條驛站道從古北口鎮到東烏珠穆沁旗有460余公裡。張庫大道東路支線和驛站道均由南向北穿過烏拉蓋草原,還有一條古鹽道東西方向橫貫這片草原。

位於東烏珠穆沁旗境內、烏拉蓋草原西南的額吉淖爾鹽池,以盛產晶瑩剔透、色美味厚的大青鹽而聞名。遼朝時額吉淖爾鹽池被開採利用,當時稱為“大鹽濼”“廣濟湖”。古鹽道以額吉淖爾鹽池為中心,向西、南、東3個方向延伸。千百年來,人們沿著古鹽道將這裡盛產的大青鹽運到四面八方。當時巴音胡碩鎮為張庫商道東路支線、驛站道、鹽道的交通樞紐,運鹽的駝隊、牛車、勒勒車等日夜不停地穿梭。旅蒙商的商隊載著綢緞、布匹、米面、紙張、磚茶、生煙、紅糖、瓷器、鐵器、小百貨等,與草原上的牧人交換馬、牛、羊、皮張、絨毛、藥材等。當時草原上各部落也組建了商隊,大多以運鹽為主,向南至張家口一帶,向北至恰克圖(今俄羅斯布裡亞特自治共和國南部城市)。史料記載清乾隆年間(公元1736年至1796年),烏珠穆沁草原上的運鹽勒勒車隊和駝隊不計其數,朝夕盡染。

風雲變幻,歲月滄桑,上世紀二十年代初,張庫商道逐漸衰落,這條曾用“白銀鋪就的草原商道”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然而烏拉蓋草原上的鹽道一直沿用至上世紀七十年代,隨著各級公路的持續修建,交通不斷改善,古鹽道逐漸被廢棄,或被草木覆蓋,或被改建為鄉道、縣道和省道。(阿榮)

長城古塞

西漢時期,每個邊郡之下設置1至3個都尉,管理邊防軍事。每個都尉之下又設若干塞。塞基本位於長城沿線。眩雷塞是西漢時期的一個重要塞址,據《史記·匈奴列傳》記載,漢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又北益廣田,至眩雷為塞,而匈奴終不敢以為言。”《漢書·地理志》記載:“增山,有道西出眩雷塞,北部都尉治。”

清晨一片輕煙繞山腰,從阿拉善左旗敖倫布拉格鎮出發,至陰山之狼山余脈哈魯乃山北部,探尋漢代長城沿線的烏蘭布拉格障城遺址。遠遠望去,由石塊壘砌的障城挺立於哈魯乃山的台地上,東臨貫通南北的烏蘭布拉格峽谷。障城石牆和縫隙間泥土的顏色與山體一樣,接近紅色。障城坐北向南,呈長方形,南北31.5米,東西24米,南牆中間設城門。從南門而入,房屋、灶膛、踏梯等遺跡清晰可見,陶罐和瓦罐碎片觸目皆是。拾級而上,障城北一座座烽火台遺址迎風而立。據考証,烏蘭布拉格障城遺址和陰山沿路的其他障城遺址的建筑形制相似。烏蘭布拉格障城為西漢西河郡北部都尉眩雷塞候官治所。以障城為中心的哈魯乃山南麓列隧,為眩雷塞的管轄范圍。西漢時期數次從西河郡出兵匈奴,走的就是眩雷塞。

據史料記載,西漢在西河郡北部都尉之下修筑了眩雷塞。漢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大將衛青在加筑沿用秦代所筑大青山、查石太山長城的基礎上,又沿著查石太山、狼山一線修筑了朔方郡長城。從朔方郡長城向西南,修筑西河郡長城。

歷史上,眩雷塞不僅是扼守陰山之狼山余脈、哈魯乃山南北通道的要塞,還是商隊聚集之地,那些駱駝商隊以烏蘭布拉格障城為中心,向東前往河套地區進行糧油、果蔬交易,向南至磴口渡口進行鹽、日用品等交易,向西去往阿拉善地區進行牲畜、皮毛交易。(阿榮)

(責編:張雪冬、劉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