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江南”諾敏鎮的脫貧路

2020年06月13日18:08  來源:內蒙古日報
 

素有呼倫貝爾市鄂倫春自治旗“小江南”美譽的諾敏鎮,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獵區鄉鎮。全鎮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4074人,接近全旗貧困人口的三分之一,是脫貧攻堅任務最為繁重的鄉鎮。

在脫貧攻堅戰中,諾敏鎮精准施策,把扶志與扶智結合起來,抓住產業扶貧這個關鍵,全面激發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目前,全鎮貧困發生率降至0.079%。

佔春發是東新發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過去靠租地種植大豆、打零工勉強維持生活。種地遇上災年,幾年下來欠下20多萬元債務。

諾敏鎮和東新發村兩委為佔春發提供了5萬元貼息貸款發展肉羊養殖,讓他享受了每年3000元的“菜單式”扶貧補貼政策,還讓他當上了生態護林員,每年崗位工資1萬元。

如今,20隻基礎母羊已經發展到200多隻,佔春發一家人還清了債務脫了貧,過上了幸福美滿的小日子。

“沒有黨的好政策就沒有現在的好日子,今后更要好好干!”38歲的佔春發抱著自家的小羊羔,笑得合不攏嘴。

“佔春發既能吃苦又能干,隻要拉一把、幫一下,就能徹底改變他的家庭生活面貌。”東新發村支書韓井霞說,現在他已經是村裡乃至全鎮的脫貧致富典型啦。

諾敏鎮地理位置處於第四五積溫帶交匯處,森林覆蓋率74.6%,發展中草藥、滑子菇、黑木耳、牛羊、山果等生態種養殖經濟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近年來,諾敏鎮產業、就業雙管齊下,增效、增收兩輪驅動,群眾致富路子寬了,“錢袋子”鼓了。

20年前,劉鳳義揣著22元錢來到諾敏鎮投奔親戚,靠打零工生活,是村裡出了名的特困戶。為了擺脫貧困,他利用當地野生的山梨樹,嫁接出了適合北方地區生長的“北極冰梨”。經過多年的努力和政策扶持,現在“北極冰梨”的規模達到45畝。

劉鳳義感慨,村裡幫著協調貼息貸款買了農用車,駐村工作隊又幫著賣梨,這才讓他脫了貧。今后,要帶動更多的鄉親一起發家致富。

“龍頭公司+合作社+農戶”發展模式,是諾敏鎮振興農村經濟的法寶,為發展現代農業、助力脫貧攻堅注入了強勁動能。

鎮裡蔬菜基地的龍頭企業去年簽訂單543.3畝,支付定金3.8萬元,其中40戶建檔立卡貧困戶戶均增收3000元。基地全年勞務支出300萬元,年帶動務工2萬人次。

“今年2畝地種豆角就能比往年種黃豆收入高出10倍。”臥羅迪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劉永章說,“今年豆角成熟一畝地純收入2000元,‘菜單式’扶貧政策補貼300元,遇到這麼好的事兒一定好好干。”

村黨支部書記劉繼喜介紹,臥羅迪村依托諾敏鎮蔬菜產業基地,鼓勵貧困戶利用屋前院后參與訂單農業。龍頭企業為種植戶免費提供種子、有機肥、技術指導並提前發放回收保証金,蔬菜成熟后企業回收,種植戶隻負責管理現場就行。

諾敏鎮搶抓“京蒙扶貧”協作政策機遇,依托林下資源優勢,把特色產業扶貧作為脫貧攻堅的主攻方向。

近兩年,隨著北京市西城區幫扶資金注入,諾敏鎮黑木耳菌包生產廠孕育而生。2019年,依托黑木耳種植基地,全鎮71戶貧困戶積極承包經營,採摘干木耳6.5萬斤,戶均增收3000元。

據統計,2019年,龍頭企業累計帶動務工5600余人次,共支付工資56萬余元。其中帶動貧困戶17戶,戶均增收1萬元左右。

諾敏鎮的目標是,三五年內建成集食用菌優質高產培育、種苗引進繁育、現代物流和農產品加工為一體的現代化農業生產示范基地,推動種植產業轉型升級,帶動群眾增產增收,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產品附加值。

“脫貧不是終點,而是老百姓奮斗奔向新生活的起點。當前要搞好產業發展,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增加百姓收入,促進全鎮各項事業全面發展。”鎮黨委書記孫悅說,下一步,諾敏鎮將緊密結合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全面落實“四不摘”要求,建立健全防止返貧致貧長效機制,以脫貧攻堅促進鄉村振興,以鄉村振興鞏固提升脫貧攻堅成果。(記者 李玉琢 實習生 侯玉鵬)

(責編:劉澤、張雪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