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兩會“對話地方領導”系列訪談

奇巴圖代表:把祖國北疆這道萬裡綠色長城構筑得更加牢固

——專訪全國人大代表、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委副書記、盟長奇巴圖

白建平 富麗娟

2020年05月27日10:05  來源:人民網-內蒙古頻道
 

全國人大代表、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委副書記、盟長奇巴圖。(袁永紅 攝)

“我們要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深刻理解把握、堅決貫徹落實堅持人民至上、緊緊依靠人民、不斷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的重要政治要求和實踐要求。”全國兩會期間,人民網記者圍繞生態建設、脫貧攻堅、社會保障、民生發展等話題對全國人大代表、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委副書記、盟長奇巴圖進行了專訪。

人民網記者:5月22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的審議。在現場聆聽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您有怎樣的感想?

奇巴圖:現場聆聽了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深受鼓舞、備感振奮。習近平總書記從政治、全局、戰略的高度對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進行了深刻闡述、提出了重要要求,立意高遠、思想深邃,充分彰顯了我們黨執政為民的價值取向和責任擔當,進一步豐富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內涵,是我們做好各項工作的科學指南和重要遵循。我們要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深刻理解把握、堅決貫徹落實堅持人民至上、緊緊依靠人民、不斷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的重要政治要求和實踐要求,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堅決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立足興安盟實際,做好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堅決打好三大攻堅戰,扎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緊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任務,加快補齊民生短板,真正做到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解決好同老百姓息息相關的就業、教育、社保、醫療、住房、養老、食品安全、社會治安等問題,織密織牢民生保障網,以實際行動踐行初心和使命,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人民網記者:今年上兩會,您帶的議案是什麼?除此外,您最關心的兩會議題是哪方面?

奇巴圖:結合興安盟實際和學習貫徹總書記在參加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的重要講話,我提出了“著力解決城市建設管理中人車矛盾問題”“制定蒙成藥產業化發展扶持政策”“增設大中小學春秋假期,建立錯峰休假制度”“支持貧困地區發展清潔能源產業”和“進一步加大健康扶貧政策保障力度”五個方面的建議。除此之外,我對生態文明建設、民生保障和產業發展等議題非常關注。因為這些都與興安盟探索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如期完成脫貧攻堅戰任務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息息相關。

人民網記者:總書記參加內蒙古代表團的審議時強調,要保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牢固樹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導向,持續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把祖國北疆這道萬裡綠色長城構筑得更加牢固。興安盟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取得了哪些成績?

奇巴圖:一直以來,總書記特別關心關注內蒙古的生態建設。三次參加全國人代會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每次重要講話都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突出位置。近年來,興安盟全面貫徹落實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始終把生態建設作為立盟之本、發展之基,全盟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森林覆蓋率達到32.6%,高於全國10個百分點﹔天然草原植被蓋度64.8%,高於全國9.1個百分點﹔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到97%,城市集中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100%﹔阿爾山市成功創建國家“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天藍、地綠、水淨、空氣清新成為興安盟的常態和名片。

圍繞全力建設生態文明示范區,我們堅持做好三件事。

第一,堅持防治為先,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始終樹立“大生態”理念,堅持“治”與“防”雙管齊下、緊密結合。一方面,突出抓好“治”。始終堅持方向不變、力度不減,突出精准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嚴抓重點區域污染防治、各級各類保護區綜合治理和農村牧區人居環境整治等工作,全力推進中央環保督察及“回頭看”反饋問題整改落實,深入實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攻堅三年行動計劃,在“根治”環境突出問題上鉚足了勁兒。另一方面,重點強化“防”。興安盟作為內蒙古脫貧攻堅的主戰場,各族干部群眾謀發展、盼發展的願望可以說比其他地方更為迫切和強烈。但我們也深刻認識到發展必須是高質量的、可持續的,決不能為了發展破壞生態環境。近幾年為了守護好這片綠色淨土,我們沒有批准任何不符合環保標准的污染項目落地建廠,反而連續清退了22家污染企業,可以說在“防”字上咬緊了牙關。

第二,堅持保護為本,著力加強生態保護與修復。大力實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持續加強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區建設管理。啟動實施大興安嶺南麓百萬畝人工林綠色長廊建設工程,持續增加綠量、提升品質。黨的十九大以來,累計營造林137萬畝,退牧還草50萬畝,水保治理155萬畝。

第三,堅持發展為要,持續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立足生態優勢,著力發展綠色產業、生態產業。積極引入GEP生態系統生產總值核算項目,2018年興安盟生態系統生產總值為2972億元,約為當年地區生產總值的6.29倍。全盟以阿爾山為龍頭的生態旅游業發展勢頭強勁,2019年旅游人數突破1000萬人次、收入突破100億元大關,旅游人數和收入連續5年保持20%以上的高速增長。作為重要的生態功能區,我們因勢利導,開發利用生態能源也已初見成效。

下一步我們將始終保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統籌生態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全產業、全行業貫穿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思路,堅決把總書記的重要指示和殷切期望變為建設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構筑祖國北疆萬裡綠色長城的生動實踐和實際成效。

人民網記者:2020年是脫貧攻堅收官之年。在脫貧攻堅方面,興安盟取得了哪些成果,有哪些好的經驗?

奇巴圖:興安盟始終把脫貧攻堅作為頭號民生工程和實現全面小康的硬任務,堅決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堅持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努力構建脫貧攻堅與生態文明建設、鄉村振興等相結合的大扶貧工作格局。全盟6個旗縣市全部實現脫貧摘帽,貧困人口由2015年底的10.5萬人減少到2019年底的1705人,貧困發生率由9.5%下降到0.15%﹔建檔立卡貧困戶人均收入由2855元提高到10658元。

一是突出抓產業。我們始終牢記總書記“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發展扶貧產業,重在群眾受益,難在持續穩定”的重要指示,堅持把產業扶貧作為突破口,既抓一家一戶的增收產業,又抓與市場對接的大產業﹔既抓貧困群眾的三年增收目標,又要建立穩定的利益聯結機制﹔既立足於當前的脫貧,更著眼於今后鄉村振興。立足傳統農牧業比重較大的盟情實際找准帶貧產業,實施種植、養殖、林果等50余類項目,通過“菜單”“托管”“資產收益”“扶貧車間”等模式,實現到戶產業施策全覆蓋。出台了產業扶貧長效機制指導意見,建立了產業指導員制度,幫助貧困群眾因地制宜篩選優勢產業、對接龍頭企業及專業合作社,共選聘產業指導員1744名,實現嘎查村產業指導服務全覆蓋。

二是合力抓保障。對於興安盟來說,扶貧的重點和難點還是在“三保障”方面,我們始終堅持“既不拔高,也不降低”,堅決杜絕“小馬拉大車”和“出工不出力”問題。在住房上,嚴格落實修建結合、易地搬遷和分散安置“一改一遷一安置”政策,累計投入資金12.6億元,幫助2.3萬戶貧困戶圓了“安居夢”。在教育上,保持貧困家庭學生“零輟學”,通過提升職業技能水平帶動貧困家庭穩定脫貧。全盟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初、高中畢業生不能考入高中或大學的,免費進入當地職業技術學院五年制或三年制大專班學習,每人每年給予9300元補助。在醫療上,持續推進“三個一批”行動計劃和先診療后付費、一站式結算服務,減輕貧困人口就醫負擔。全盟因病致貧的貧困戶實現“清零”,建檔立卡貧困戶飲水安全問題全部解決。

三是嚴格抓質量。堅持多管齊下提高脫貧質量、鞏固脫貧成效。全面落實盟、旗、鄉、村“四級書記”抓扶貧責任,層層簽訂“軍令狀”。按照盡銳出戰的要求,擇優選派駐村第一書記和工作隊員下鄉駐村。駐村工作隊經過與村民和村兩委班子溝通論証,幫助村民因地、因貧制宜發展脫貧產業,得到了村民廣泛認可。持續開展以黨組織帶動為核心、轉變農牧民思想觀念和生產方式、改變居住環境、陳規陋習、飲食習慣的“一帶兩轉三改”活動,增強群眾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創新實施扶志長志氣、扶智長本領的“雙扶雙長”工作舉措,激勵和引導貧困群眾通過發展生產賺積分、得獎勵,激發貧困戶勤勞實干的“精氣神”。為了讓扶貧資產長久發揮效益,我們對集體資產管理採取所有權、經營權、收益權、分配權、處置權“五權分置”,旗縣市、行業部門、蘇木鄉鎮、嘎查村“四方共管”,管理公司化、決策程序化、收益精准化“三化運營”的“543”管理模式。對到戶資產採取所有權、經營權、收益權“三權歸一”,自主式、委托式、合作式“三式經營”,產銷、科技、理財“三項服務”的“333”管理模式。通過兩種管理模式,保証了扶貧資產有人管、不流失、見長效,興安盟被作為省級試點,扶貧資產管理經驗做法在自治區進行了推廣。

人民網記者:社會保障、民生發展一直是全國兩會上網友關注的熱點話題。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年,興安盟關於民生保障會有哪些舉措?

奇巴圖:興安盟將全面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和黨中央決策部署,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發展成果共建共享,持續提高民生保障水平。抓實常態化疫情防控不鬆勁兒。進一步完善疫情防控體制機制,提高監測預警、聯防聯控、群防群治的能力,在深刻總結前期防控經驗的基礎上,不斷健全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切實提高全盟應對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牢牢把握以人為本的總要求,嚴格落實外防輸入、內防反彈各項措施,做好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著力破解城鄉居民增收難題。繼續加強創業園區、孵化基地、眾創空間等服務平台建設,擴大職業技能培訓范圍,促進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等重點群體就業增收。深入實施“種植業質量提升、養殖業數量倍增、林果業產能遞增”行動,加快土地流轉,放活經營權。拓展股份、訂單、用工等多種合作形式,完善農企利益聯結機制。切實做好兜底性保障工作。完善最低生活保障、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等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擴大養老、醫療、工傷、失業保險綜合覆蓋面,提高城鄉低保、城鄉特困供養人員和孤兒供養補助標准。抓好治欠保支工作,嚴格落實“兩金三制”,嚴厲整治欠薪行為。加快發展各項社會事業。持續改善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消除高中階段“大班額”,擴大公辦幼兒園和普惠性民辦幼兒園教育資源供給。推進“三醫”聯動,打造城市醫療集團和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完善分級診療制度,做好重大傳染病、地方病、職業病、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工作。實施文化惠民工程,支持烏蘭牧騎開展藝術精品創作,承辦全國少數民族電影展映周等文化活動,打造蒙古刺繡、烏力格爾等民族文化品牌。著眼於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困難需求,謀劃實施好一批民生實事項目和惠民利民工程,讓興安各族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與全國、全區人民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

(責編:劉澤、張雪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