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續文化根脈 守護民族之魂

2020年05月20日10:03  來源:內蒙古日報
 

赤峰市興安街道臨潢家園社區居民在跳蒙古族舞蹈。本報記者 孟和朝魯 攝

格斯爾傳承人們在進行說唱展示。 本報記者 孟和朝魯 攝

內蒙古大學圖書館工作人員在整理古籍。 朱博 攝

庫倫旗烏蘭牧騎展示安代舞魅力。肖助 攝

截至目前, 自治區共有人類非物質 文化遺產代表作 2項 國家級項目 81個 自治區級項目 479個 有國家級傳承人 75名 自治區級傳承人 890名

2019年7月15日至16日,習近平總書記懷著對北疆各族人民的深厚感情和深切牽挂,來到了內蒙古大草原。

習近平總書記在赤峰市鬆山區興安街道臨潢家園社區,贊賞烏蘭牧騎隊員傳承了優秀傳統文化﹔在赤峰市博物館,聆聽格斯爾傳承人說唱古老的史詩﹔在內蒙古大學圖書館,對古籍保護提出新的要求……腳印串串,步步情牽,總書記深切關懷內蒙古民族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留下殷殷囑托。

近一年來,為了不負總書記的囑托,自治區黨委和各級政府在發展理念中深植民族文化遺產保護的情懷,一筆一畫地書寫著有溫度的發展報告。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烏蘭牧騎很接地氣,群眾喜聞樂見,永遠不會過時

赤峰市鬆山區興安街道臨潢家園社區居民韓淑蘭今年63歲,雖然是漢族,跳起蒙古族舞蹈來,抖肩、翻腕的動作一點都不遜色。平時在社區烏蘭牧騎排練大廳裡跳舞,經常得到烏蘭牧騎隊員的指導。

總書記說,新時代加強精神文明建設,要堅持文藝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積極支持和推廣直接為基層老百姓服務的文藝活動。

烏蘭牧騎在內蒙古老百姓的心中,始終有著沉甸甸的分量。烏蘭牧騎的經典節目在草原上代代相傳,匯聚了內蒙古的優秀文化資源,凝練出文化獨有的力量。

總書記的囑托激勵著全區各族干部群眾。自治區印發了《關於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 加快推動烏蘭牧騎事業發展的意見》,審議通過了《內蒙古自治區烏蘭牧騎條例》,編制了烏蘭牧騎事業發展中長期發展規劃,設立了烏蘭牧騎惠民演出專項資金,各盟市旗縣黨委政府相繼出台一系列措施,在經費保障、設施建設、人才培養等方面對烏蘭牧騎事業發展進行支持。

一代代烏蘭牧騎隊員以天為幕布、以地為舞台,為草原深處的一頂頂蒙古包傳遞黨的聲音和關懷,為廣大農牧民送去歡樂,成為全國文藝戰線的一面旗幟。去年,內蒙古組織開展了“烏蘭牧騎交流演出月”活動,選取30支烏蘭牧騎組成互訪隊伍開展合作共建,推進經典作品互鑒交流,極大豐富了基層群眾文化生活。在阿拉善左旗舉辦了第八屆烏蘭牧騎藝術節,此次藝術節演出不停留在劇院,深入群眾演出67場,總行程1.5萬公裡,惠及觀眾超過15萬人次。

如今,內蒙古各烏蘭牧騎大力推廣“烏蘭牧騎+”模式,直接服務群眾,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民族特色和世界示范意義的志願服務制度模式。

傳遞優秀傳統文化,烏蘭牧騎呼喚更多的文藝精品。內蒙古始終把創作生產優秀作品作為文藝工作的“牛鼻子”,制定了自治區舞台藝術創作發展規劃,實施了內蒙古舞台藝術精品工程,設立了民族藝術發展專項資金,並於去年8月發布了重大主題文藝精品創作指導意見。僅僅今年計劃啟動的項目,就包括文學類、電影類、江格爾、格斯爾(格薩爾)系列5項,廣泛征集論証項目包括電影類、電視劇類、舞台劇類等項目共10項。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華文明植根於和而不同的多民族文化沃土,歷史悠久,是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發展至今的文明。要重視少數民族文化保護和傳承,支持和扶持《格薩(斯)爾》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培養好傳承人,一代一代接下來、傳下去

“天蒼茫,歌聲揚,心中升起的是他那守護民族史詩的太陽﹔白發蒼,情悠長,手中奏響的是他那接續文化生命的希望。”這段揭曉詞是說給赤峰市巴林右旗的一位格斯爾傳承人,他叫金巴扎木蘇,被《光明日報》評為“2019年中國非遺年度人物”。

總書記考察赤峰時,86歲高齡的金巴扎木蘇和格斯爾傳承人們表演了古典民族史詩《格薩(斯)爾》說唱。總書記的一席話讓金巴扎木蘇感受到自己的責任和使命:“總書記的話激勵著我,作為一名傳承人,我要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培養好接班人,把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一代一代傳下去。”

《格薩(斯)爾》是偉大英雄史詩, 2009年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這神奇的說唱裡蘊藏著祖先留下來的文化基因。

赤峰市巴林右旗被譽為“中國格斯爾文化之鄉”,形成了聚合史詩演述、神話傳說、祭祀民俗、歌謠、那達慕、群眾文化、生態保護為一體的《格斯爾》活態文化系統。目前,已經搜集《格斯爾》藝人說唱資料1000余小時,出版了《格斯爾》23萬詩行和200余萬字的多人說唱資料。

重視少數民族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內蒙古把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落實到行動上:

——赤峰市政府專門劃撥1000萬元獎勵資金用於全市非遺保護傳承工作,將全市民族傳統手工藝企業83個項目中的55個項目納入此次獎勵資金補助范疇。

——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組織實施了一系列文物保護工程,促進優秀民族文化傳承保護和創新發展。有關部門頒布實施了《元上都遺址保護條例》。全區積極推進遼上京與祖陵遺址、紅山文化遺址、陰山岩刻遺址和萬裡茶道申遺工作,並組織編制了《內蒙古自治區長城保護總體規劃》。

——自治區頒布實施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健全完善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體系,組織實施了瀕危非物質文化遺產搶救性記錄工程。截至目前,共有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2項、國家級項目81個、自治區級項目479個,有國家級傳承人75名、自治區級傳承人890名。

文化遺產承載著歷史的發展脈絡。去年,自治區舉辦了全國格薩(斯)爾學術研討會,中國手工刺繡傳承創新大會,參與了兩岸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對話活動,第六屆兩岸非物質文化遺產月暨“美麗中華行”推廣活動等。文化的互鑒和交流為內蒙古故事“走出去”打開了一扇窗。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強對蒙古文古籍的搜集、整理、保護,挖掘弘揚蘊含其中的民族團結進步思想內涵,激勵各族人民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

2019年秋季開學以來,內蒙古大學教務處格外忙碌,一份21頁、60項行動的計劃表是每個人的案頭必備。當全校教師一起奔跑在逐夢的路上,這份《關於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內蒙古重要講話精神 建設特色鮮明一流本科教育的行動計劃(2019-2020)》就是“導航圖”。

內蒙古大學圖書館是我國最大的蒙古學學科蒙古文圖書收藏中心、蒙古文圖書數字化中心,是聞名世界的蒙古學文獻信息中心之一。內蒙古大學師生用智慧和雙手讓蒙古文古籍的保護有了新的進展。在蒙古文古籍文獻數字化方面,建立了中國蒙古文古籍總目數據庫,收錄了中國180個藏書單位和80位個人所收藏的、1949年以前中國抄寫、刻印的蒙古文文獻,共13115條。研制了館藏蒙古文大藏經數據庫,圖書館鎮館之寶——1720年御制北京木刻版蒙古文《甘珠爾》實現了全文數字化。

針對古籍資源建設與保護,內蒙古大學擬定了《內蒙古大學圖書館古籍資源建設及保護》3年項目規劃和《內蒙古大學圖書館關於建立“北方地區民族古籍文獻保護與開發利用示范基地”的報告及擴建計劃》的項目計劃。圖書館申請的《內蒙古大學圖書館古籍資源建設及保護》論証報告已獲批准,從民間搜集、整理並購買28種文獻共236冊、明代家譜7張、手抄公文1幅等,古籍保護專業函套制作工作仍在進行。

按照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要求,內蒙古正在依托內蒙古圖書館館藏資源和人才資源,積極籌劃建設中國國際蒙古文文獻圖書館,組織啟動了“蒙古文古籍海外回歸計劃”和“蒙古文文獻保障工程”。目前正在籌劃組建蒙古文古籍專家研究團隊,開展蒙古學研究。

殷殷囑托,重若千鈞。內蒙古各族干部群眾將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落實到具體實踐中,將民族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的任務,匯入到全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磅礡巨浪裡,沿著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團結一心、砥礪前行。(記者 趙丹)

(責編:劉澤、張雪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