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內蒙古自治區黨委、自治區人民政府印發了《關於加快推動農牧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意見》全文如下:
2019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我區時,就推動內蒙古農牧業高質量發展作出重要指示,明確要求我們貫徹落實黨中央關於“三農”工作方針政策,推動農牧業發展向優質高效轉型。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加快推動農牧業高質量發展,努力實現由農牧業大區向農牧業強區的跨越,現提出如下意見。
一、總體要求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內蒙古工作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堅持農牧業農村牧區優先發展總方針,不斷深化農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綠色興農興牧、質量強農強牧、品牌富農富牧,構建現代農牧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推動農牧業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努力走出一條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農牧業高質量發展新路子。
二、主要任務
(一)優化農牧業產業布局,建設優勢特色農畜產品產業帶
1.優化農牧業區域布局。以水資源和環境承載力為剛性約束,推動農牧業生產向優勢產區集中。嫩江流域、西遼河流域、土默川平原、河套灌區等糧食生產功能區,大力發展高效節水農業,持續推進鹽鹼地改良,穩定糧食產量,切實保障糧食安全。地下水嚴重超採的產糧區,加快高標准農田建設,壓縮高耗水作物播種面積。呼倫貝爾、錫林郭勒等牧區,按照以草定畜的原則科學核定草原載畜量,合理規劃建設高產飼料地、網圍欄,禁絕過載放牧。農牧交錯帶重點區域,堅持因地制宜、分區施策,適宜種植糧食作物的耕地推行淺埋滴灌為主的高效節水灌溉和水肥一體化技術﹔不適宜種植糧食作物的耕地實施糧改飼,支持發展舍飼養殖,做強農區畜牧業。牧區和中西部黃河流域、西遼河—嫩江流域中的草產業優勢區,加強天然草原生態保護,大力發展優質人工草地和飼草產業。
2.著力發展優勢主導產業。聚焦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和特色農畜產品優勢區,重點建設15個優勢特色農畜產品產業帶(見附件1)。繼續壓減“鐮刀彎”冷涼干旱地區籽粒玉米種植面積。保持糧食總播面積不減,肉蛋奶等畜產品產量穩步增長,確保主要農畜產品供給能力不斷提升。到2022年,全區糧經比例調整為65︰35﹔到2025年,全區糧經比例調整為62︰38。
3.大力扶持特色產業發展。立足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和市場需求,因地制宜發展油菜、蒙中藥材、燕麥、蕎麥等特色產業,大力發展水產綠色健康養殖和林下經濟,支持國有林區、林場發展森林旅游、碳匯經濟。堅持縣域統籌、鎮域集聚、鎮村聯動發展,建設一批比較效益高、帶富能力強的特色產業基地,打造一批優勢互補、特色鮮明的專業村鎮,形成“一村一品”“一鎮一特”“一縣一業”發展格局。力爭到2022年,油菜、蒙中藥材、燕麥、藜麥種植面積分別達到370萬畝、220萬畝、230萬畝、7萬畝,蕎麥、胡麻、紅干椒種植面積穩定在110萬畝、75萬畝、45萬畝左右,禽類存欄達到5000萬羽,驢存欄保持在73萬頭,國家級、自治區級“一村一品”示范村鎮分別達到90個、800個﹔到2025年,油菜、蒙中藥材、胡麻、藜麥種植面積分別達到400萬畝、250萬畝、80萬畝、10萬畝,燕麥、蕎麥、紅干椒種植面積保持穩定,禽類存欄達到5300萬羽,驢存欄保持穩定,國家級、自治區級“一村一品”示范村鎮分別達到120個、1000個。
(二)推動農牧業要素集聚,打造專業化規模化產業集群
1.做大做強龍頭企業。以全區46家國家級龍頭企業為重點,圍繞打造11個農牧業產業集群(見附件2),培育一批技術先進、行業集中度高、品牌影響大、產業鏈條長、市場競爭力強的大企業大集團。以592家自治區級龍頭企業為重點,培育一批年產值超過50億元的農畜產品加工企業,建設一批農畜產品加工技術集成基地和精深加工示范基地。力爭到2022年,國家級、自治區級重點龍頭企業分別達到50家、700家,農畜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67%﹔到2025年,國家級、自治區級重點龍頭企業分別達到60家、800家,農畜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70%。
2.建設現代農牧業產業園。推動生產要素向園區集中、優勢產業向園區集聚、政策資金向園區傾斜,推進產加銷、貿工農一體化發展。在建設好扎賚特旗水稻產業園、科爾沁左翼中旗肉牛產業園2個國家級現代農牧業產業園的同時,力爭每年再創建1個國家級產業園、7個自治區級產業園,力爭到2022年,國家級、自治區級產業園分別達到5個、21個﹔到2025年,國家級、自治區級產業園分別達到8個、42個。
3.做強農牧業“蒙字號”品牌。深入實施農牧業品牌提升行動,打造全國奶業大王、肉牛大王、肉羊大王、羊絨大王、草業大王名片。推進區域公用品牌建設,大力培育科爾沁牛、錫林郭勒羊肉等區域公用品牌,支持每個盟市提升1個以上地方區域公用品牌,力爭到2022年,在全國有較高知名度的區域公用品牌達到20個以上﹔到2025年,達到30個以上。支持企業打造企業品牌和農畜產品品牌,力爭到2022年,具有較強競爭力的企業品牌和農畜產品品牌均達到100個以上﹔到2025年,均達到150個以上。健全農牧業品牌管理制度,加強品牌授權管理、地理標志保護和產權保護。加大宣傳推介力度,開展內蒙古綠色農畜產品全國行活動,辦好中蒙博覽會農畜產品展、綠色農畜產品博覽會等展會,建設以“內蒙古味道”為重點的優質農畜產品電商平台,實施“互聯網+”農畜產品出村進城工程。
4.深化農村牧區產業融合。加快鄉村產業發展,支持建設一批農牧業產業強鎮,創建農村牧區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先導區,推動農牧業與文化和旅游、教育、康養等產業深度融合,力爭到2022年,建成6個以上國家級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5個以上國家級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先導區﹔到2025年,形成大規模、深層次、寬領域、多業態的農村牧區產業融合發展新格局。
(三)大力發展生態農牧業,增加優質綠色農畜產品供給
1.保障糧食生產能力。調動主要糧油生產旗縣和農民種糧積極性,在51個主要糧油生產旗縣(見附件3)推進高標准農田建設,穩定糧食產能。深入推進農業高效節水行動,配套實施農業水價綜合改革、水肥一體化、淺埋滴灌等綜合措施,大力推廣節水、耐旱、抗逆性強的農作物品種,解決東部糧食主產區缺水矛盾。擴大東北黑土地保護利用面積,開展黑土地保護性耕作行動,推廣增施有機肥、秸稈還田、免耕栽培等保護性耕作措施,推進耕地輪作常態化。力爭到2022年,全區高效節水灌溉面積達到3200萬畝,耕地土壤鹽鹼化、地力下降、耕層變淺等狀況得到改善,黑土地保護性耕作面積達到1400萬畝,馬鈴薯、向日葵、甜菜等優勢作物主產區推廣合理的輪作模式﹔到2025年,高效節水灌溉面積達到3560萬畝,耕地質量顯著提升,黑土地保護性耕作面積達到2950萬畝,主要農作物生態友好型耕地輪作模式基本形成。
2.推動畜牧業提質增效。發揮農牧結合優勢,大力發展牛羊標准化規模養殖,抓好生豬穩產保供工作,保障肉類供應。嚴格執行基本草原保護、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制度,建立和完善草原生態補償長效機制。在農牧交錯地區推進草畜一體化發展,促進資源綜合利用和農牧業可持續發展。健全動物防疫體系,壓實防疫主體責任,做好非洲豬瘟、口蹄疫、禽流感等動物疫病防控工作。構建現代化流通體系,優化屠宰產能布局,大力發展冷鏈物流配送和畜產品深加工。力爭到2022年,草畜動態平衡基本實現,天然草原放牧壓力基本緩解,草原生態補償誠信體系初步建立﹔到2025年,退化天然草原得到進一步治理修復,草原生態進一步好轉,草原生態保護與畜牧業發展實現雙贏。
3.推進產地環境淨化。堅持農牧業投入品減量化、生產清潔化、廢棄物資源化、產業模式生態化,持續推進“四控”(具體措施及目標見附件4),分區域抓好農藥化肥減量,推進秸稈、地膜、畜禽糞污等廢棄物綜合利用。力爭到2022年,畜禽養殖綜合規模化率達到63%,農藥化肥用量保持負增長,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87%以上,當季地膜回收率達到82%,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率達到78%以上﹔到2025年,畜禽養殖綜合規模化率達到65%,農藥化肥用量繼續保持負增長,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0%以上,當季地膜力爭實現全部回收,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率達到80%以上。
4.提升農畜產品質量。實施農牧業生產標准化行動,集成推廣綠色高效技術模式,完善主要農畜產品全程標准化生產技術體系和管理體系。推進農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能力提升行動,加強監管體系、質檢體系、執法體系和信用體系建設。落實食用農畜產品合格証制度,完善產地准出、市場准入銜接機制,做好農畜產品質量安全追溯挂鉤銜接工作。加強質量安全旗縣創建和標准化鄉鎮監管站建設,開展農畜產品全程質量控制技術體系示范縣和生產示范基地創建。力爭到2022年,主要農作物標准化生產技術覆蓋率達到65%以上,農畜產品質量安全總體合格率達到98%以上,農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初步建立,區域性、系統性重大農畜產品質量安全風險得到基本控制﹔到2025年,主要農作物標准化生產技術覆蓋率達到70%以上,農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能力有效提升,因地制宜、產管並舉、全程控制的監管模式初步形成。
(四)堅持科技創新引領,提升農牧業科技支撐能力
1.推動種業創新發展。實施現代種業提升工程,組織實施馬鈴薯、玉米、大豆、葵花、小麥、苜蓿和畜禽良種聯合攻關,加快選育和推廣優質品種,構建以市場為導向、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相結合的現代種業創新體系。力爭到2022年,建成一批以優勢農作物為主的良種繁育基地,良種繁育基地面積穩定在100萬畝以上,選育主要農作物新品種200個以上,其中優質新品種佔到20%以上﹔到2025年,全區農作物良種繁育面積穩定在130萬畝以上,建成輻射“三北”的國家重要種子生產基地,具有重大應用前景和自主知識產權的突破性優勢農作物優良品種達到30個。實施畜禽遺傳改良計劃,提高畜禽個體生產性能和畜產品品質,力爭到2022年,荷斯坦奶牛后備種牛達到1500頭﹔到2025年,荷斯坦奶牛后備種牛達到2000頭,培育國際排名前100名的種公牛5頭左右、國內排名前100名的種公牛30頭以上,培育乳肉兼用西門塔爾牛和三河牛后備種牛均達到1000頭,乳肉兼用西門塔爾牛和三河牛優質採精種公牛均達到100頭。
2.加強農牧業科技創新能力建設。深化農牧業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改革,加強農牧業科技創新平台載體和科技人員隊伍建設,完善科研成果評價體系。加大農牧業科技研發投入,加強與區內外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在高效種植養殖技術、智慧農牧業等領域開展技術攻關,努力突破制約我區農牧業發展的關鍵核心技術。力爭到2022年,農牧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9%﹔到2025年,農牧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全國平均水平。
3.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應用。依托科技特派員、“星創天地”、現代農牧業技術轉移轉化平台等創新創業主體和服務平台,構建多元化農牧業科技成果轉化體系。按照示范推廣到位、培訓指導到位、產業引領到位的要求,每年建設180個左右長期穩定的農牧業科技示范基地,力爭到2022年,全區建成58個農牧業科技園區﹔到2025年,建成65個農牧業科技園區。
4.提升農牧業機械化數字化水平。加強農牧業生產機械化技術創新研究和示范推廣,完善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推進農牧業生產全程機械化。面向保護性耕作、秸稈還田、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等領域和環節,大力推廣綠色高效機械化技術。全面提升數字技術在農畜產品生產、質量監控、商貿物流領域的應用水平。力爭到2022年,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86%,畜牧業機械化率總體達到42%﹔到2025年,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88%以上,畜牧業機械化率總體達到50%。
(五)加快培育多元主體,壯大農牧業高質量發展主力軍
1.培育高素質農牧民。依托國家項目每年培訓高素質農牧民2萬人左右,鼓勵盟市、旗縣(市、區)開展整建制示范培育。實施農牧業經理人培養、新型農牧業經營主體帶頭人輪訓(含現代青年農牧場主)、現代創業創新青年培養、農牧業產業精准扶貧培訓和農村牧區實用人才帶頭人培訓計劃。力爭到2022年,累計培訓高素質農牧民6萬人以上﹔到2025年,累計培訓高素質農牧民12萬人以上。
2.培育新型經營主體。規范提升農牧民合作社,加強示范社建設及聯合社培育、扶持和服務工作。完善家庭農牧場管理制度,推進示范家庭農牧場建設。培育發展利益聯結緊密、帶農帶牧作用突出、綜合競爭力強的農牧業產業化聯合體。實施農村牧區就業創業促進行動,引導大學畢業生、退役軍人、外出務工人員等下鄉返鄉創業。力爭到2022年,規范化發展合作社6萬個以上,旗縣級以上示范家庭農牧場4000個以上,自治區級、盟市級農牧業產業化示范聯合體分別達到150家、400家﹔到2025年,規范化發展合作社7萬個以上,旗縣級以上示范家庭農牧場5000個以上,自治區級、盟市級示范聯合體分別達到300家、550家。
3.培育專業化服務組織。按照主體多元、形式多樣、服務專業、競爭充分的原則,加快培育各類新型農牧業社會化服務組織。支持服務組織與農牧戶開展多種形式的聯合與合作,提供科技推廣、代耕代種、托管代養、統防統治、烘干儲藏等服務,優化產銷對接供應鏈,實現農牧業生產全程社會化服務。力爭到2022年,新型農牧業社會化服務組織達到8000個以上﹔到2025年,各類組織服務能力顯著增強,農牧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全面建立。
三、保障措施
(一)強化資金支持。加強一般公共預算投入保障,提高土地出讓收入用於農牧業農村牧區的比例,用好自治區本級已有的農牧業領域政府投資基金,支持農牧業高質量發展。新增耕地指標和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挂鉤節余指標跨省域調劑收益返還地方部分,全部用於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和支持鄉村振興,重點用於推動農牧業高質量發展。支持小微企業融資優惠政策適用於農牧業產業和農村牧區創新創業。積極引導權屬清晰的農村牧區承包土地草牧場經營權、農牧業設施、農牧機具、活體牲畜等依法合規抵押貸款。鼓勵金融機構擴大授信規模,延長貸款期限,開發適合的貸款品種,加大對龍頭企業固定資產投資、農畜產品生產收購的支持力度。引導縣域金融機構將吸收的存款主要用於當地,重點支持農牧業產業發展。發揮農牧業擔保公司作用,拓寬抵質押物范圍,為與農牧戶建立利益聯結機制的農牧業企業和農牧業產業化聯合體成員提供便捷高效的融資擔保服務。總結肉羊氣象指數保險試點經驗,探索建立主要畜產品價格保險政策補貼制度。支持符合條件的農牧業企業上市融資。支持農牧業企業利用期貨、期權等金融衍生工具分散風險,推動馬鈴薯、牛羊肉等大宗農畜產品作為期貨品種上市。
(二)加強用地保障。堅持耕地佔補平衡以縣域自行平衡為主,在安排土地利用年度計劃時,加大對農牧業產業發展用地的傾斜支持力度。探索針對農牧業產業的自治區、盟市、旗縣聯動“點供”用地。探索農村牧區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增加農牧業產業用地供給。有序開展縣域鄉村閑置集體建設用地、閑置宅基地、村庄空閑地、廠礦廢棄地、道路改線廢棄地、農牧業生產與村庄建設復合用地及“四荒地”等土地綜合整治,盤活建設用地,重點用於支持鄉村新產業新業態發展和返鄉下鄉創新創業。
(三)健全人才機制。推動各類創業扶持政策向農牧業和農村牧區領域延伸覆蓋,引導各類人才到鄉村興辦產業。加強基層動物防疫、經營管理、農技推廣隊伍建設,選優配強縣鄉人員力量。支持職業學校擴大在農村牧區的招生規模。深化農牧業系列職稱制度改革,開展面向農技推廣人員的評審。支持科技人員以科技成果入股農牧業企業,建立健全科研人員校企、院企共建雙聘機制,實行股權分紅等激勵措施。
(四)深化農村牧區改革。創新農牧業經營體制機制,推進土地草牧場和宅基地“三權分置”改革,深化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激活農牧業發展新動能。有序引導工商資本到鄉村投資興辦農牧民參與度高、受益面廣的農牧業產業,支持發展適合規模化集約化經營的種養業。持續完善農企利益聯結機制,在項目扶持、龍頭企業評定等方面,對聯結農牧民緊密、帶動實效好的農牧業企業予以優先支持。扎實推進牧區現代化試點工作。
四、組織領導
(一)落實工作責任。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把推動農牧業高質量發展擺在突出位置,認真研究部署,抓好組織實施。旗縣(市、區)黨委和政府要結合本地實際制定務實管用的工作方案。各級農牧主管部門要履行牽頭抓總職責,加強統籌協調,細化目標任務,實化推進舉措。自治區各有關部門要制定專項工作方案,積極主動作為,加強協作配合,形成工作合力。有關政策、資金和項目要注重向貧困地區傾斜。
(二)完善考評體系。與鄉村振興戰略考核相銜接,制定推動農牧業高質量發展監測評價辦法,把產品質量、產業效益、生產效率、經營者素質、農牧業競爭力、綠色發展水平等作為重要評價內容。對推動農牧業高質量發展成效突出的地區,在下一年度項目、資金分配等方面給予傾斜扶持。
(三)加強宣傳引導。充分利用報刊、廣播、電視、互聯網等傳媒工具,全方位、多角度、立體化宣傳報道各地推動農牧業高質量發展的新舉措、新成效、新典型、新經驗,營造良好氛圍。
附件:1.15個優勢特色農畜產品產業帶
2.11個農牧業產業集群
3.51個主要糧油生產旗縣名單
4.“四控”措施及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