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興安盟科右前旗巴日嘎斯台鄉水庫村脫貧戶丁紅的家裡,眼前被主人收拾得窗明幾淨的房屋已經沒有了當年貧困戶的模樣,一幅幸福生活的愜意好景象。嶄新的三輪車、錯落有致的豬舍、碼放整齊的紅磚,不算寬敞的小院子裡滿滿當當都是必不可少的生產生活用具。目光所至,院子裡好像處處訴說著丁紅一家人這幾年辛勤勞作、自強脫貧的經歷。
一進院子,丁紅便忙著招呼我們上炕、喝水,格子襯衫齊整地扎進褲腰裡,頭發利落地綁在了腦后,常年的操勞使得她的手粗糙黝黑。看著丁紅的手,仿佛就能窺見她的生活軌跡,這是勞動的魅力、勤勞的見証。
丁紅家的母豬又下崽了
丁紅一家是水庫村2014年識別的建檔立卡貧困戶,隨著兩個女兒相繼考入大學,使得這個原本並不富裕的家庭變得更加窘迫起來。丁紅介紹房子時嘴裡還在不停念叨著各項扶貧好政策:“多虧了黨和政府的好政策,才有了現在的好日子。”據了解,現在她們住的這間60平方米的磚房於2017年建成,正得益於危房改造政策的有力落實。
說起脫貧,對於他們家來說,豬可能最有發言權。當初,村裡的貧困戶每人分到了5口豬,丁紅一家四口共分到20口,她把這些肉豬全部換成了老母豬。在她的悉心照料下,如今丁紅家裡有8口老母豬,每四個月可下一窩小豬崽,平均一窩能有10隻左右。按照現在的市場行情,一隻小豬崽就可賣到1000余元,收入非常可觀,這大大提高了她們一家人的生活水平。
“這就是我的寶。”看著活蹦亂跳的小豬崽爭先恐后地擠在母豬身上吃奶,丁紅笑得合不攏嘴。隨著一窩窩小豬崽的降生,丁紅准備翻新豬圈,“要新建兩個豬圈,這些磚就是用來建豬圈的,各50平方米。”養豬是丁紅的頭等大事,但是隨著水庫村“紅巴鄉 綠庭院”農牧業聯合社“私人訂餐”模式的日益興起,她也逐漸重視起養雞。去年,僅養雞收入就達萬余元。自從發展庭院經濟以來,丁紅養的雞和豬,大部分都變成了“私人訂餐”套餐上的商品,既香了城裡的餐桌,又鼓了丁紅的口袋。近幾年,丁紅一家近30畝地全部用來種了玉米,為家裡的豬和雞備足了“糧食”。
定時清理豬圈,給豬飲水喂食,精心照料小豬崽……丁紅的每一天都在忙碌中度過,但又充滿了干勁和期望,她正在用自己勤勞的雙手撐起家庭的希望,創造一家人的幸福生活。
記者手記:“弱鳥可望先飛,至貧可能先富”,要想擺脫貧困真正走上致富路,除了政策幫扶外,更重要的是激發自身內生動力。隻有從內心深處渴望自強,“弱鳥”才有可能真正展翅翱翔、飛上藍天。沒有內在動力,外部幫扶再多,也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自覺依靠勤勞雙手和頑強意志實現脫貧致富,如此脫貧才會有價值、有意義、有效果。丁紅就是這樣一個人,面對困難,沒有“等靠要”思想,而是敢闖敢拼,憑著努力勞動走出了一條脫貧致富路。(武跟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