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格爾旗水深土厚,歷史悠久,人文沛然。九曲黃河與萬裡長城握手,游牧文明和農耕文明交融。黃河過境197公裡,蜿蜒曲折的黃河水像一條聖潔的哈達將准格爾大地緊緊環抱,歷史的塵煙裡,各民族在這片土地上出入往來,在推動歷史發展的同時,留下了豐富多彩的歷史文化遺產。
其中,在准格爾旗的歷史上,長期以來蒙漢雜居、農牧兼營,蒙古族和漢族群眾在勞動與生活中,互相幫助,和睦相處,天長日久,從生活方式到生活習慣上互相效仿,在文化藝術方面廣泛交流,共同創造了漫瀚調這一獨特的文化藝術形式並流傳至今。
源遠流長的漫瀚調
蒙漢人民傳唱了近200年的漫瀚調,追溯它的形成歷史,時間要拉回清朝末年,放牧開墾政策的實行,沿准格爾旗黃河以南的山西、陝西等地漢族人口大量涌入,開墾農田,貿易經商,蒙漢人民從此開啟了共同開發建設准格爾的歷史。
口裡漢人與蒙古人民互惠互利,形成半農半牧的經濟形態和蒙漢雜居的社會形態,吃糜米酸飯的漢人與喝炒米奶茶的蒙人水乳交融,孕育了獨特的藝術形式——漫瀚調,也積澱了民族團結的歷史文化底蘊,蒙漢交融的民間藝術漫瀚調久盛不衰。
准格爾的大地上蒙漢雜居,大家經常在一起吹拉彈唱,起初蒙古族唱蒙古民歌,漢族唱晉陝民歌,時間一長,一些蒙古族短調被漢族接受,而且還按著即興填詞方法隨意編詞,聽起來倍感新鮮,很快又被蒙古族人所欣賞。漫瀚調是以蒙古族短調民歌為基礎、以漢族唱法為風格,精妙糅合而成的一個獨特的鄂爾多斯歌種。所以“漫瀚調”又叫“蠻漢調”,說白了,就是用蒙古短調做皮兒,漢族唱法做餡兒,包成了一個整體。
新中國成立以來,在黨和政府的關懷重視下,漫瀚調得到了長足的發展。1996年,准格爾旗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漫瀚調)”﹔2007年,准格爾旗漫瀚調被自治區人民政府確定為第一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08年,漫瀚調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1年,准格爾旗被文化部重新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漫瀚調)之鄉。
准格爾旗是漫瀚調的故鄉,漫瀚調是准格爾旗的特產。近幾年,漫瀚調的發展更是枝繁葉茂、碩果累累,走出准格爾旗,在全國更大的舞台顯露鋒芒,斬獲各類大獎。漫瀚調歌舞戲《漫瀚情緣》入圍中國博興非遺(稀有)小戲展演﹔漫瀚調情景表演唱《美好家園人情厚》晉級全國群星獎決賽﹔漫瀚調坐腔《什麼人留下個人想人》入圍2019中國原生民歌節展演節目﹔2019年10月,准格爾烏蘭牧騎表演節目漫瀚調對唱《天下黃河》隨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廳赴台灣參加“守望精神家園——兩岸非物質文化遺產月”暨“美麗中華行”宣傳推廣活動……
千裡姻緣“漫瀚調”牽
“漫瀚調調脆個錚錚音,蒙漢兄弟越唱越惹親。漫瀚調是那盤根根柳,笑聲聲唱出個手拉手。黃河水繞著准格爾旗流,流進蒙漢人民心裡頭。天又長來地又久,蒙漢人民的情誼萬輩留……”
聽!准格爾旗布爾陶亥蘇木黑召賴村的卜二金和妻子史翠琴又唱起了漫瀚調。唱漫瀚調是他們的日常,漫瀚調還是他們的“紅娘”。
卜二金,黑召賴村村民,蒙古族﹔史翠琴,烏海市人,漢族。距離近千公裡的兩個人是怎樣結識的?又是怎樣成就了這段蒙漢姻緣?故事要從26年前說起:一次卜二金去烏海市探親,正趕上一場婚宴,從小就愛唱漫瀚調的卜二金被大家邀請上台,漫瀚調發源地成長起來的卜二金即興演出毫不含糊,信手拈來的歌詞,將漫瀚調在這個舞台傾情演出,台下大部分人是第一次聽漫瀚調,包括同樣是來參加婚宴的史翠琴,她深深地被這豪放、散發著濃郁鄉土氣息和山野風味的調調吸引,也不由自主地對唱漫瀚調的這個人多看了幾眼。
漫瀚調就這樣讓兩個素未謀面的人相識了,交往過程中,史翠琴感覺卜二金這個蒙古漢子就像漫瀚調的歌詞一樣朴實,性格就像漫瀚調的旋律一樣熱情,盡管父母因距離遠反對這段婚姻,史翠琴還是向父母保証:她跟著這個會唱漫瀚調的男人,生活一定會幸福。
“卜二金娶回來一個漂亮的外地媳婦,還愛唱咱們的漫瀚調……”婚后的生活,簡單而甜蜜,兩個人雙出雙進,每天卜二金教妻子唱漫瀚調,田間地頭、院落家中,從此村子裡常常能聽到兩個人開心快樂地唱漫瀚調,這夫妻倆也成了村民茶余飯后的談資。
古話說夫唱婦隨,用來形容卜二金和史翠琴應該再貼切不過了。上世紀八十年代,農村生活還不富裕,雖然日子清貧,但夫妻倆靠著勤勞的雙手和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起來,20余年裡和和美美,夫妻恩愛,家庭和睦。你們聽!漫瀚調裡全是甜蜜和幸福。漫瀚調這一神奇的文化藝術瑰寶結緣了有情人,更傳唱著所有蒙漢群眾的團結友善。
傳承發揚漫瀚調
布爾陶亥蘇木的文化站裡歌聲嘹亮,70歲的市級漫瀚調非物質文化傳承人賽音吉雅老師正在教授學員學習蒙古民歌。
准格爾旗位於鄂爾多斯高原東部,這裡的蒙古族人民在長期的勞動生活和社會斗爭中,不僅創造了豐富的物質財富,而且也創造了燦爛的文化藝術,准格爾旗蒙古民間歌曲就是這個文化藝術寶庫中的一枚瑰麗珍寶。這裡的民間歌曲,一方面與鄂爾多斯其他地區的民間歌曲有著共同的基本規律,另一方面又有准格爾旗自己的鮮明地方風格和特點,因而倍受廣大群眾喜愛,它是我國民族文化遺產中的一筆寶貴財富,但由於歷史的種種原因,有的已經失傳。
為了抓緊搶救並能繼承和發揚這一寶貴的民族文化遺產,賽音吉雅與其他幾名熱愛蒙古民歌的志願者,從1978年開始深入各個鄉鎮蘇木的20余個村社,歷時13年,走訪了20余名蒙古民歌老歌手,歷經千辛萬苦收集整理了123首蒙古民歌,又耗時1年多時間,將這123首蒙古民歌打印成冊,在政府的支持下,1991年由內蒙古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
為了傳承蒙古民歌,從2008年開始,賽音吉雅在准格爾旗薛家灣鎮組建了一支由30余人組成的蒙古民歌合唱團,學員年齡從30-80歲,免費義務教授﹔2015年又在准格爾旗布爾陶亥蘇木開設蒙古民歌教授班,利用農民農閑的時間定期前來義務教授,有意願學習的農牧民均可前來參加。幾年來,賽音吉雅累計教授學員100余名。史翠琴跟著丈夫學會了漫瀚調,賽音吉雅老師教會了她蒙古民歌,她笑說,自己是“雙語”學位。
課堂上,賽音吉雅拿著厚厚的一沓蒙古民歌歌譜,這沓歌譜傾注了他對蒙古民歌的熱愛以及對傳統文化的敬畏。“漫瀚調是在蒙古民歌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保護蒙古民歌就是保護傳承漫瀚調。作為一名漫瀚調非物質文化傳承人有責任和義務保護傳承咱們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賽音吉雅說。
“你曉得天下黃河幾十幾道彎哎? 幾十幾道彎上,幾十幾隻船哎? 幾十幾隻船上,幾十幾根竿哎? 幾十幾個那艄公嗬呦來把船來搬? 我曉得天下黃河九十九道彎哎, 九十九道彎上,九十九隻船哎, 九十九隻船上,九十九根竿哎, 九十九個那艄公嗬呦來把船來搬。”
漫瀚調又唱起來嘍!
漫瀚調,是准格爾的文化地理標識,是准格爾人的表達方式。漫瀚文化,是准格爾人喜聞樂見的精神食糧!(趙冬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