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托克前旗让绿色成为发展最亮的底色

2021年03月31日18:06  来源:内蒙古生态环境
 

鄂托克前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西南部,地处毛乌素沙漠腹地。近年来,鄂托克前旗全面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拧好机制体制保障“一股绳”,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让绿水青山得以持久保护、永续利用。成功创建为“第四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旗”,彰显了鄂托克前旗的绿色发展底色。

推进建设生态之城,鄂托克前旗不断完善生态保护屏障,严格执行生态红线制度,重点将自然保护区、禁止开发区、生态功能区、生态敏感区等划入生态保护红线,着力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同时,实施严格的生态、草原保护与建设制度,开展生态系统重大修复工程。加强廊带脉络建设,持续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等重点生态工程。全面开展大沙头沙漠公园、查干陶勒盖森林公园建设,创新实施湿地保护与修复工程和退化防护林改造工程,将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进行有机连接,打通动植物迁育通道,推行林地、草原资源数字化管理,加大“三化”草原封育治理力度,草原植被覆盖度达80%以上,全面确保了区域生态安全。

打造生态经济之城,鄂托克前旗科学确立全旗4个镇功能定位、发展规模、开发强度和保护性空间,坚持从实际出发,按照科学规划、完善配套、协调发展的原则,构建和优化旗域“一主一副,两心多点”的城乡空间结构。并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带动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与再就业。加速推动绿色循环经济发展,大力开展绿色矿山建设工作,推进煤炭企业绿色采掘与清洁燃烧。建立了地方绿色矿山建设标准和绿色矿山建设的有效途径,科学利用矿井水、煤矸石、煤泥、粉煤灰等副产品,综合开发利用煤系共伴生资源,构建煤基循环经济产业链,鼓励用煤矸石、灰渣等对沉陷区进行立体生态整治和土地复垦,发展生态农业和旅游业等适宜产业。

打造生态宜居之城,鄂托克前旗大力推进人居环境建设,城镇绿化面积超过300万平方米。城乡基础配套日益完善,构建了立体交通网络,通用机场、旅游公路、“四好农村路”四通八达。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为乡村振兴蓄力,启动实施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建成市级示范嘎查村2个、自治区级示范嘎查村1个。有效落实“河长制”“林长制”,环境治理跳出了“污染—治理—再污染—再治理”的怪圈。

打造生态旅游之城,鄂托克前旗开发了独具特色的草原民族文化和生态旅游,重点开发建设生态旅游区、生态草原、文化草原。大力发展全域生态旅游,探索全员参与、全境布点、全产业构筑、全时段开放的旅游业新路,构建“突出一个极核、打造一条廊道、建设三条环线,联动四大片区、带动乡村发展,落实主客共享、实现全域发展”的动态发展格局。全面打造特色红色文化旅游和教育基地,围绕文化和旅游做探索性尝试和实践,对城川镇整体风格进行改造提升,发展红色文化旅游,努力构建红色基因传承高地,打造自治区红色教育基地。推进农家乐、牧家乐、渔家乐改造提升,以重点景区与乡村景点相互补链,实现景点全境覆。同步建设文化产业园、大沙头生态文化旅游区、圣火公园、职教园区、阿吉泰养生园五位一体的文化旅游综合体,争创国家5A级景区。按照“精品化、差异化、规范化”要求,扎实推进美丽乡村游,将特布德、大沟湾等10个新型村庄建成乡村旅游示范村和自驾房车营地。

2018年,鄂托克前旗开始着手开展国家生态文明示范旗创建工作。系列措施的实施,鄂托克前旗生态制度基本建立,生态指标持续向优发展,生态生活水平实现新提升,城乡人居环境不断优化,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优良比达到100%,村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100%。2000年以来,鄂托克前旗累计完成造林任务268万亩,森林覆盖率由7%提高至23.9%。“十三五”期间,毛乌素沙地重度和极重度沙化土地面积减少了628.2万亩,建设完成防护林体系438万亩,打造生态恢复区654万亩。以新发展理念谋划绿色发展,鄂托克前旗让绿色成为发展最亮的底色。(杨爱群 李俊伟)

(责编:刘泽、张雪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