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市喀喇沁旗:金融“活水”化为扶贫“甘泉”

2020年12月10日18:21  来源:人民网-内蒙古频道
 

在喀喇沁大地上,农民的腰包鼓了,日子红火了,生活的信心足了。在喀喇沁旗乃林镇南七家村硬果番茄基地,朱学刚正在大棚里忙碌着。从当初的贫困户到如今的致富带头人,朱学刚说:“金融扶贫给了我发展产业的资金支持,让我明白脱贫不能‘等、靠、要’,致富不能睡大觉,人只要精神不倒,再难的日子都能熬出头。”

金融扶贫拔掉穷根走上富裕路

朱学刚是南七家村三组的“名人”。以前出名,是因为穷;现在出名,是因为当了“领路人”。朱学刚家有4口人,他患有肾衰竭,多次住院花去医疗费近20万元, 其女儿正在读大学,儿子上小学,高昂的医疗费及两个孩子的学杂费,让这个家庭的日子捉襟见肘。

2017年,朱学刚家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后,驻村工作队积极帮他落实健康扶持、教育扶持等政策,他的负担一下子减轻了许多。但是这些都杯水车薪,要彻底拔掉“穷根”,朱学刚家还需要一条源源不断的“活水”。与扶贫工作队多次沟通后,朱学刚决定发展蔬菜种植。可启动资金从哪来呢?朱学刚又犯了愁。这时,乃林农行为他送来了“及时雨”。在银行工作人员详细介绍了国家扶贫小额信贷资金政策及申办手续后,他立即申请了5万元

扶贫小额贷款。建大棚、买秧苗……朱学刚的蔬菜冷棚搞起来了。几年里,种植的冷棚尖椒、露地芹菜纯收入达10多万元,不仅还清了贷款还彻底脱了贫。在朱学刚的带领下,有3户贫困户也跟其发展冷棚蔬菜种植,实现了脱贫致富奔小康。

在喀喇沁旗,像朱学刚一样通过金融扶贫发展产业走上致富路的人不胜枚举。近年来,经过几轮扶贫开发,该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漫步在喀喇沁大地,展现在笔者面前的是,一排排整齐的设施农业大棚,一条条宽阔平坦的柏油路,一张张幸福的笑脸诉说着金融扶贫的好处……

怎样让全旗贫困人口拔掉“穷根”,走上致富路。在强力推进扶贫攻坚战中,喀喇沁旗始终把金融扶贫作为“造血”的重要抓手,紧紧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总目标,以培育扶持主导产业、巩固扶贫成果、提高贫困户获贷率、提高扶贫小额信贷资金使用精准为突破口,自2017年开始,在不改变扶贫资金使用方向的前提下,创新实施了“惠农易贷”贷款模式,切实发挥了金融扶贫贷款真扶贫、扶真贫的作用。据统计,自2014年以来,喀喇沁旗金融扶贫贷款共发放7.1亿元,覆盖农户1.5万户4.88万人,

创新金融模式助力精准脱贫

多年来,喀喇沁旗贫困户自身发展动力不足,贷款难、担保难、贷款贵这一系列问题始终困扰着喀喇沁旗委、旗政府领导。

为此,旗委、旗政府高度重视金融扶贫工作,相关领导下乡调研并主持召开全旗金融扶贫工作座谈会,就全旗金融扶贫工作进行专题研究部署。为加大金融扶贫力度,有效提高建档立卡贫困户获贷率,进一步发挥金融扶贫资金的撬动作用,满足贫困户发展产业资金短缺的需求,该旗从农行喀喇沁旗支行的“金融扶贫富民工程”风险抵押金中提取出500万元,同时从邮储银行喀喇沁旗支行“三到村三到户”杠杆式扶贫风险抵押金中提取出500万元,两行共计提取出1000万元存入邮储银行“惠农易贷”风险保证金账户,实施“惠农易贷小额担保贷款”项目。凡是符合贷款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有产业发展意愿、有生产经营能力、想发展脱贫产业资金不足的,均可享受贷款额度为1至5万元,“免抵押、免担保、执行基准利率”政府贴息的“惠农易贷”贷款。“惠农易贷”贷款有效破解了建档立卡贫困户“贷款难”“担保难”“贷款贵”的难题。同时这种百姓“点菜”、政府“买单”的方式,进一步加强了金融扶贫贷款与扶贫产业的深度融合,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通过扶持贫困人口发展产业脱贫的方式,把金融扶贫贷款真正用在“刀刃”上,发挥了金融扶贫贷款“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激活金融“活水”,浇灌产业“良田”

笔者来到45岁的王爷府镇喇嘛地村三组孟丽平家时,她正在牛舍里给膘肥体壮的基础母牛添加草料。她说:“我每天老早就得起来,添草料、清扫牛舍、消毒这些都是必做的,我可得好好伺候这些‘宝贝’,它们是我的‘摇钱树’啊,不能有半点闪失。”

孟丽平家现3口人,两个女儿都在上学,全家就靠她打零工维持生计。2018年,丈夫姚洪杰患脑肿瘤去世,住院花费了30余万元。为了给丈夫治病卖掉了家中仅有的4亩冷棚,花光了所有积蓄并欠下外债,同时还得供两个孩子上学,日子过得非常艰难。2017年被识别纳入贫困户,并通过申请“惠农易贷”借了5万元扶贫小额贷款,其中使用3万元买了3头母牛,繁殖小牛3头,其余2万元买回了卖掉的4亩冷棚。

2019年,孟丽平通过扶贫小额信贷的扶持和自身努力,纯收入6万多元。同年又通过“菜单式”产业扶贫巩固提升政策扶持资金购买母牛3头,通过母牛繁殖现有存栏14头。如今不仅还清了所有外债,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孩子上学、生活及其他费用都得到了解决。

“政府为贫困户出台了金融扶贫政策后,我申请了贷款,买牛、种棚,收入相当可观。放在原来,这样的事情想都不敢想,真心感谢国家的好政策啊!”此时的孟丽平眼圈闪着泪花。

据悉,喀喇沁旗多途径激活金融“活水”,以产业扶贫为依托,要求建档立卡贫困户借到金融扶贫贷款后必须用于发展设施农业、养殖业、特色种养业、设施林果业、中药材产业、乡村旅游等旗政府“菜单式”产业扶贫所要求的特色主导产业。“扶贫小额信贷”这一金融扶贫新模式在放大扶持资金规模的同时,直接带动各类产业的发展壮大。

喀喇沁旗王爷府镇设施农业硬果番茄种植规模由2016年初的1.5万亩,到2019年增到3万亩,其中贫困户发展设施农业2000亩,通过项目发展的贫困户户均纯收入都在2万元以上,贫困户利用扶贫项目的“翻身钱”真正实现了翻身,“扶贫小额信贷”贷款被广大群众喜称为脱贫致富的“摇钱树”。

无独有偶,小牛群镇天娇合作社自2013年成立以来,目前已发展社员49户,种植太空元椒200多亩,带动贫困户150多户,张玉荣就是其中一员。她说:“盖一个棚最少也得1万多元,光靠自家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这还得感谢扶贫贷款的支持。2016年我在农行借了5万元贷款扣了2个棚,年底就翻了本,2017年我又在邮储银行贷款5万元,扣大棚,年底就脱了贫。利息低,政府又给咱贴息,还是咱旗里的金融扶贫政策好。”

创新金融产品激发内生动力

喀喇沁旗小牛群镇平顶山村4组村民王悦忠正在他的暖棚里掐秧打杈,见到我们来了,他热情地打招呼,请我们到他的大棚里看一看。

望着一棵棵长势喜人的秧苗,他打开了话匣子:“我和妻子身体都有毛病,需长期服药,不能干累活,看人家扣棚种蔬菜赚钱,我也想种,但是手头一分钱都没有。后来听说旗里的贷款利息低,政府还给贴息。2017年,我在邮储银行‘惠农易贷’借了5万元贷款购置了一处暖棚,当年纯收入2万多元。这下看到了希望,更加有了干劲儿,腰腿疼也阻挡不住我勤劳致富的脚步。2018年,我租下了与其相邻的一个暖棚,我们两口子没黑没白地在两个棚间穿梭,工作队每次入户时都得到大棚里才能找到我。在我们这里,只要你能吃苦、守信用就能脱贫。”同年,王悦忠被评为“光荣脱贫户”。

暖棚里一棵棵鲜活的秧苗反映出老王的状态,每一次见面,他总是非常客气,心存感激地说:“太感谢党和政府了,如果没有党的好政策,就没有我们美好的生活,我们一定好好干!”

“扶贫小额信贷”贷款较好地解决了贷款难、利息高、周期短、无贴息的问题,这种金融扶贫的崭新模式彻底改变了贫困群众“等、靠、要”的思想,不仅起到了雪中送炭的作用,而且达到了励志扶本的效果。几乎所有的贫困户,在借到“惠农易贷”贷款后都积极找信息,主动学技术,多方跑市场,设法兴产业。一改过去生产上的“懒”和生活上的“馋”,脱贫致富能力发生了质的变化。

喀喇沁旗建档立卡贫困户申请贷款时,需由帮扶责任人协助贫困户进行测算,贷款申请推荐表必须由本人、帮扶责任人、村书记或主任签字,村委会审核盖章后报乡镇(街道)政府,乡镇(街道)政府审核签字盖章汇总报旗扶贫办审核签字盖章后推荐给合作银行,经合作银行授信后的每个建档立卡贫困户可借到最高额度为5万元、最高期限为3年的金融扶贫贷款。在“惠农易贷”贷款的推荐与管理上,帮扶干部直接参与贫困户贷款贷前、贷中、贷后的审核把关,严格把控贫困户贷款的规模和用途,据贫困户的实际需要安排贷款的投放,既降低了金融风险,又避免了贫困户贷款发展产业项目“多贷少投、贷而不投”现象的发生,使金融扶贫资金真正发挥了效益,进一步密切了干群关系。

“以前我们借钱,不知道干啥,不敢借,像我这样的单身户,向人家银行借钱也不给。现在好了,旗里有了产业扶贫的好政策,帮扶人又帮忙谋划产业,我去年借了5万元贷款扣了5个大棚,当年收回了成本还净赚了5万元。我再也不用出去打工了。”王爷府镇哈拉海沟村贫困户聂永果兴致勃勃地说。

聂永果只是喀喇沁旗所有外出打工者的一个缩影。自从实施了“扶贫小额信贷”贷款后,据统计,2020年全旗共发放贷款3304万元,覆盖贫困户724户2172人,全旗2000多户常年外出打工的贫困户陆续返乡,积极争取“扶贫小额信贷”贷款的支持来发展产业,从而实现了脱贫增收。(斯琴)

(责编:张雪冬、刘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