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老于的三十年:从砍树挣工资 到种树奔小康

李睿

2020年07月20日09:07  来源:人民网-内蒙古频道
 

三十年前,二十岁不到的于久江成为了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阿尔山市白狼林业局的一名林业工人。用他的话说,那时候他们几乎每天“两头不见太阳”的工作,天不亮就开始采伐,天黑了才能下山。年轻气盛的于久江伐木、装车、归拢等,样样都不在话下,三十年前能成为一名林业工人是于久江最自豪的事。白驹过隙,时光荏苒,三十年后的今天“砍树变钱”的这条路早已过时,随着全面停伐,老于也开始了他的转型之路,从砍树变护林,年过半百的老于如今放下斧头当起了导游。

放下斧头当导游 老于的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以前,一个月也就2000块的收入。”于久江告诉记者,那时候,于久江经常天不亮就要上山伐木,就算冬天也要在齐腰深的大雪里运木头。由于伐木要用到油锯有一定危险性,20岁的于久江还在作业时割断了自己的手指。

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后,于久江的工作从伐木变成了护林。不伐木了,老林业工人虽然还有工资,但算不上富裕。为此,白狼镇提出“放下斧头当导游,小康生活不用愁”,鼓励大家搞特色旅游增加收入。

2013年于久江养了几匹马,夏天拉马车,带游客骑马。冬天就拉爬犁、雪圈,带游客体验冰雪乐趣。“这两年可以说我的旅游是红红火火,火到什么程度?很多的时候来我这玩的大巴车都得在门口排队。”老于骄傲地给记者介绍道。

除了养马,于久江还种了5万多棵树苗。如今,于久江当护林员月工资有4千多元,再加上搞旅游、种树苗,每年能有个10多万元收入。

收入上去了,但居住条件如何改善?“林家乐”如何扩大规模?这成为了老于要面对的新问题。

旧房换新楼 信心满满搞旅游

去年10月份之前,老于还一直住在板夹泥的平房里,用他的话说那房子“冬天露风、夏天进虫,耗子一动吱吱乱叫”。

于久江的新房。安路蒙 摄

“我现在这楼房80多平米,镇里棚户区改造,是我和老伴拿旧房换的。”老于和记者说,以前回家第一件事是扫土填煤,现在一回家是浇花看孙子,别提有多惬意。

于久江在新家浇花。安路蒙 摄

居住环境的改善,住的是舒服了,可有一件事却让老于发了难。原来是老于的马没了落脚的地方。白狼镇政府得知了他的顾虑,主动帮助他找了一套平房,并帮助他开起了“林家乐”,接待旅客骑马坐爬犁吃农家菜,带着游客们体验林俗文化。现在,他的马比五年前多了一倍,足足有三十多匹。

现如今,老于有了自己的合作社,不仅自己搞旅游还带动附近的乡亲们一起奔小康。

现在的老于已经不是单枪匹马的光杆司令了,他还要考虑整个合作社的收益。受疫情影响,今年旅游怎么做?如何才能保障生活,这成为了老于要解决的新问题。

不给大家添麻烦 另辟蹊径促增收

“今年1月份,我本来有大量订单做冬季旅游的,和好几个旅行团都有合作,但镇里给我打电说,为避免人群聚集让我关店。我一点都没犹豫,我可不能给国家添乱。”老于告诉记者说,受疫情影响,今年的旅游人数大不如往年,到了旅游旺季却迟迟不见游客,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以往都是外地人多,但今年我看到咱们提出内蒙古人游内蒙,我就觉得这也是个好机会。”老于说,他刚看到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发布的56条春夏季旅游线路。4条精品旅游线路、10条主题旅游线路和42条专题旅游线路时,他就想参与其中,他说:“这是政府引导大众健康安全有序出游,助力我们产业复苏的好机会。”

看到政策没多久,就有旅游公司联系到老于。在记者去老于“林家乐”的当天,看到的两个大巴车就都是来自内蒙古自治区境内的游客们。

来自锡林郭勒盟的游客坐上老于的马车拍照留念。李睿 摄

“我家是锡林浩特的,我和老伴今年都60多了,前半年在家也憋坏了,以前总想着往区外走,却忘了我们内蒙古也挺大的,虽然都是草原,但风景各有不同。”来自锡林浩特市的游客苗先生对记者说,他这次出游来回都是大巴车共5天,一人1300元,能呼吸到这么新鲜的空气,感受自己家乡不一样的风光,他感觉很值得。

来自锡林郭勒盟国旅的导游包君杰告诉记者,今年他们旅行社将重点旅游都放在了区内游,迄今为止他所在的旅行社已经有300多游客都参与到了“内蒙人游内蒙”的项目中。

如今老于家的“林家乐”也在逐步恢复当中,老于告诉记者,今年高考推迟一个月,学生都刚放假,还是期待接下来游客能够多一些。

“不过我也不指着‘林家乐’这一门收入,我现在还是护林员每个月都有工资,家里还种着树苗,这些都是收入。”老于告诉记者,他每天住着楼、开着车、种着树、看着林子、经营着“林家乐”,别提有多充实了。对他来说,这就是他的小康生活。

(责编:刘泽、张雪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