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进甜高粱,助推畜牧业发展。
光伏发电项目,助力精准扶贫。
聚焦荞麦深加工,打造荞麦全产业链。
技能培训,传授贫困群众致富“新经”。
一场科技飓风正改变这座塞外小城——库伦。科技、创新、发展,犹如声声号角,伴随着全旗脱贫攻坚战役的脉搏同频共振!
近年来,库伦旗依托中科院对口帮扶优势,聚焦贫困地区科技需求和短板,以帮助贫困人口“增收、增智”为目标,坚持“科技助力、智力帮扶、素质提升、产业先导”的扶贫理念,积极探索科技助力脱贫攻坚的“扶贫模式”。通过整合科技扶贫力量、搭建技术服务平台、开展技术培训、提高贫困人口科学素质等措施,开出科技助力精准扶贫的“良方”。
科技发力为荞麦产业“补链”“强链”
中科院助力库伦在聚焦解决荞麦深加工、种质资源优化问题上下功夫,推进荞麦全产业链绿色发展,着力构建现代绿色经济体系,助推荞麦产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中科院立足品牌优势,发挥纽带作用,实现荞麦深加工系列技术的成果转移转化,促成荞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入驻库伦旗,研发生产荞麦麦麸功能性保健产品——荞麦速溶颗粒冲剂,并建成年加工荞麦 3 万吨、生产 2 亿包荞麦颗粒冲剂的生产线,为该旗荞麦种植户拓宽了增收渠道,实现了荞麦全产业链的共同发展,稳定了库伦荞麦种植面积。
“我们通过引进荞麦宽行窄垄播种机,以及2018年成功研制的荞麦收获机,可以有效加快荞麦种植的机械化步伐,对全旗大面积推广和使用荞麦优良种子以及荞麦机械化种植都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科研管理处副处长、挂职库伦旗副旗长张铜会介绍说。
近年来,在中科院帮扶下,库伦累计引进荞麦新品种91个。在库伦镇文都板、白音花镇海力斯台、六家子镇达林稿等地,累计示范种植4500余亩,亩平均增产30—40公斤,涉及农户220户。其中,4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户年均增收400—600元。同时,该旗积极探索“燕麦+荞麦连作模式”和“荞麦覆膜种植模式”,助力贫困群众增加收益80—120%。
“高科技”光伏发电惠及老乡
“光伏发电真是个不错的项目,每年政府给我们的补助就有500来块钱呢,减轻了我们生活上的负担。”扣河子镇五星村建档立卡户牟桂琴满脸笑容地说。在牟桂琴家的房顶上,整齐摆放着6块光伏电板,这个“小太阳”为她家带来了“阳光收益”。
“从2017年开始,我们村已为32户落实光伏发电项目,每年每户能收入600余元,解决了个别农户的实际困难,这个高科技光伏发电项目,真是老乡们的福利啊!”该镇五星村党支部书记徐大伟介绍说。
六家子镇塔斯海村光伏发电扶贫项目也是中科院科技扶贫项目之一,该发电站实际总装机容量为225千瓦,共安装多晶硅光伏电池组件834块,于2018年1月份正式并网发电。该项目由六家子镇统一管理,并与贫困户形成利益联结机制,塔斯海村全村共有26户建档立卡户享受到了科技扶贫带来的实惠。六家子镇政府副镇长宫秉靓介绍说:“这个发电站年发电量约30万度,一年的收益差不多21万元,这21万元全部用于镇上70户建档立卡户,每户能增收3000元,使建档立卡户又多了一条增收渠道。”
据了解,中科院在库伦旗建设的4个光伏扶贫项目已累计产生效益18万元,惠及全旗18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
耐盐耐旱甜高粱壮了牛羊
高约4米的甜高粱,被轰鸣的收割机稳稳地收割并切成不足10厘米的碎高粱秆儿,再喷洒上青贮菌剂,利用小型农用裹包机两三分钟便打包成一捆捆200多斤的高粱秆儿“包裹”。至此,甜高粱的种植、收割、打包全流程结束。打包好的甜高粱在“包裹”内经过一段时间的厌氧发酵,便成为牛羊的“佳肴”。
“甜高粱是世界上生物量最高的作物,不仅产量高、用水量少,在作为饲料喂养牛羊的效果上,占有明显优势。”张铜会介绍说。中科院的科研团队通过对青贮甜高粱与青贮玉米喂饲奶牛的效果进行比较发现,经过70天左右的喂饲后,喂青贮甜高粱的,平均每头牛日均产奶量从最初的23.91公斤增加到25.5公斤,而喂青贮玉米饲料的,每头牛日产奶量一直在24公斤左右。同样,通过对青贮甜高粱与青贮玉米喂饲肉牛的效果进行比较发现,肉牛喂饲甜高粱比喂饲玉米每头每天多增重0.4公斤。
对于耕地紧张、降水不足的库伦旗而言,能够让牛产奶高、增重快的甜高粱,显然是作为饲料的好选择,意味着饲养成本的降低,更意味着百姓养殖牛羊收益的增加。2015年,在中科院帮扶下,库伦引进饲用甜高粱新品种,分别在库伦镇、额勒顺镇进行小区对比栽培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品种比较适合在库伦地区种植。在库伦南部类黄土浅山丘陵区旱作甜高粱大田实测产量达到3.7—4.5吨,比同期青贮玉米生物量高出30—50%。2019年,该旗示范推广甜高粱新品种“中科甜”系列品系4个,种植面积3500亩,覆盖了全旗8个苏木乡镇。
科技专家走进乡村“传经送宝”
近日,在中科院库伦旗科技扶贫肉牛养殖技术培训会上,自治区畜牧工作站推广研究员包呼格吉乐图就基础母牛生物特性、品种选择、繁育、饲喂、疫病防治、人工授精等内容,通过理论讲解和现场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向广大养殖户、人工授精员、产业指导员们进行了讲述,提高大家的参与度和受益度,增强了“造血”能力,激发了内生动力,为全旗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发挥了积极作用。
如今,这样的科技培训深受当地农牧民的欢迎。通过培训,群众掌握了科学的青贮加工饲喂技术,提高了牛的品质,增加了收入,也见到了实实在在的效益。“我们希望通过大规模地到农业农村一线开展科技服务,为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帮助贫困群众掌握实用技术,促进贫困地区早日脱贫。”包呼格吉乐图告诉笔者。
自2013年以来,中科院先后在库伦举办各类讲座和培训班61期次,培训科技人员2860人次,培训农牧民、致富能手以及贫困户16期次、1760人次。
科技星火,可以燎原。无数脱贫致富的例子证明脱贫路上少不了科技的引航。正是科技的力量帮助乡村群众打开了小康之门,孕育出新的希望。(刘向美 孙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