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7日,一辆满载着包钢职工祝愿的驰影A30磁共振诊疗车从北方稀土医疗产业基地出发穿越三省区十座城,跨越1600多公里,于3月9日平安到达武汉。
这辆包钢(集团)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诊疗车,将通过内蒙古自治区红十字会捐赠给武汉疫情防控一线医院。
“核心部件全部采用自主技术,其中车载集成型磁共振采用了多项世界首创的先进技术,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成为“移动+互联网”医疗设备的领军先锋,被卫计委列入全国健康扶贫专用设备名录。”稀宝医疗总经理银建伟说。
近年来,稀土高新区强化创新体系和能力建设,从稀土企业在科研、生产、检测等方面精准发力,促进集约化和高端化发展,加快绿色化和智能化转型,已实现稀土永磁、储氢、催化、抛光、发光、合金六大功能材料全覆盖。
基地助力稀土产业高端化
在稀土新材料加工基地,笔者看到包头市英思特稀磁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英思特)正一边清点防控疫情的消杀用品,一边为复工复产做着最后的准备。
“我们是植入当前稀土永磁材料应用领域最前沿的Halbach永磁阵列理念,结合Halbach永磁阵列的理论精髓,生产出稀土永磁体。”英思特常务副总赵钰说。
据赵钰介绍,Halbach永磁阵列完全由稀土永磁材料构成,通过将不同充磁方向的永磁体按照一定规律排列,能够在磁体的一侧汇聚磁力线,而在另一侧消弱磁力线,从而获得比较理想的单边磁场,可满足产品轻量、超微、节能、高功效、抗干扰的要求,达到节省50%的磁铁用量,提升55%的吸付力,降低40%的成本,既节能环保,又节约宝贵的稀土战略资源。
这样的高科技企业,往往电镀是难题,因为没有电镀就出不了成品。“我们的稀土新材料产业基地(以下简称基地),就是为解决电镀的问题。”稀土高新区科技创业中心董事长宣敦敦说
除了英思特,基地还有金山磁材、北方节能、天和磁材、等7家企业正在准备复工复产。截至目前,23栋标准电镀车间、22栋后加工生产车间及污水处理厂和配套的附属基础设施工程已全部竣工。
除此之外,基地还与内蒙古自治区稀土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合作,在稀土新材料产业基地共同建设以高端磁材、电镀(电镀液)质量检验检测、磁材检测设备校准、环保监测、职业卫生检验、智慧园区标准化为重点的综合检验检测服务平台,使稀土企业“足不出户”就能了解自身产品质量等相关问题,进一步缩短检测时间与费用。
中心助力稀土产业量质齐升
2月28日,中科院包头稀土研发中心孵化企业中科轩达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正一边清点防控疫情的消杀用品,一边为复工复产做着最后的准备。企业生产车间内,由北京中科创星注资800万元投资的新型稀土镁镍基储氢合金电极生产线项目正蓄势待发,即将投入生产。
据悉,该项目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一条新型稀土储氢合金生产线。该产品电池容量较传统电极材料将提高30%以上,是生产高容量、宽温区、高工艺、低耗电镍氢动力电池关键材料,一举打破日本在新型稀土A2B7储氢科技、工业技术和产品方面对我国的垄断。
随着中国科学院包头稀土研发中心、上海交大包头材料研究院和包头稀土研究院的发力,高新区的稀土企业研发中心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目前,研发中心38家,院士工作站4个,重点实验室4个。
“稀土高新区111家稀土企业中,新材料企业和终端应用企业占比分别达到63%和30%。”稀土高新区稀土和高新技术产业局张艳萍说道。
据悉,稀土永磁、储氢、抛光三大新材料产业的设计产能分别达到5万吨、1万吨、1.7万吨。
如今,随着稀土高端化项目的陆续投产达效,高新区烧结钕铁硼、钐钴磁体、粘接磁粉、抛光粉、储氢粉产能分别提高1.8万吨、500吨、700吨、0.9万吨、1000吨,带动稀土永磁、储氢、抛光产量分别达到2万吨、2700吨、9300吨,产能、产量均位居全国前列。
“我们尤其在烧结磁体、粘接磁体和钐钴永磁等多元化发展产业格局优势进一步扩大,稀土磁性材料、储氢材料、抛光材料规模在全国的领先地位进一步巩固。”张艳萍非常自豪地说。(李宝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