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有八十多座古城

呼和浩特是歷史文化名城。戰國時代,呼和浩特地區是趙國的屬地,公元前399-387年,趙武侯在這裡建立了“雲中城”。秦漢以來,沿用的時間長達1000多年。從這個史實上來說,呼和浩特的建城史已達2300多年。
呼和浩特最晚的古城綏遠城建於清代,也有300多年的歷史。據史料記載,呼和浩特地區歷代所建造的大大小小的古城有87座,其中比較著名的有戰國時期的雲中古城,漢代的定襄故城,唐代的東受降城,遼金時期的古豐州城以及明清以來的歸化城和綏遠城等等。較小的有原陽古城、武泉古城、陶林古城、白道古城、安陶古城、北輿古城、哈拉沁溝口古城、大古城古城、古城村古城、楨陵古城、陽壽古城、土城子古城、什爾登古城、武成古城、武進古城、雲陽古城、桐過古城等等。在這些古城中,雖然大部分建筑已經成遺址,但其昔日獨有的風貌仍在訴說著塞外名城悠久的歷史……
西漢時期,是呼和浩特地區歷史上建造城市最多的一個時期,同時也是呼和浩特地區歷史上居住人口最多的時期。據《漢書·地理志》記載:當時呼和浩特地區一帶的人口達到了近40萬人。為了加強管理,漢代在本地區建造了大大小小的縣城20多座。
呼和浩特周邊的旗、縣境內,古城和古城遺址像眾星捧月似地圍繞著塞外明珠,相對比較大的古城遺址有以下幾個:
雲中古城,在呼和浩特西南45公裡處的托克托縣古城鄉,是戰國時期趙武候所建的古城,這座中國歷史上頻繁提到的雲中城,是我國古代在內蒙古西部地區最早建立的一座古城,也應該是中華民族最早建成的草原城。
土城子古城,位於和林格爾縣土城子鄉上土城子村北,古城依山傍水,是連接關內與陰山南北的要沖地帶。該城歷時千年之久,是內蒙古地區利用時間最長的古城。北魏時期取名“盛樂”,是鮮卑民族在建立北魏王朝和入主中原之前在北方最早建立的一座都城。這座古城,歷代都享有盛名,史籍中有不少記載。
托克托古城,呼和浩特西南85公裡處的托克托縣城關鎮北,有一座文化遺存極為豐富的古城,這就是經歷了唐代、遼金元三代、明代、清代等歷史階段,被沿用了1000多年的托克托縣東沙崗古城遺址。古城在唐代稱為“東受降城”,遼金元三代名為“東勝州”,明代改稱為“東勝衛”,清代曾被稱為“脫脫城”,傳說是由明代土默特首領阿勒坦汗義子脫脫所建,故稱“脫脫城”。
白道古城,白道城遺址在今呼和浩特北郊大青山南麓的壩口子村。白道城曾經是北魏王朝興建的一座軍事城堡,此城堡扼控南北交通,在軍事上有重要的戰略作用。白道城在呼和浩特的歷史上有重要的考古價值。
豐州古城 ,對於呼和浩特地區的各族人民來說,提起“豐州”並不生疏,而且很有親切之感,因為僅就近代的呼和浩特市內以豐州命名的處所而言就不止一處,其中有學府——古豐書院﹔有飯庄——古豐軒﹔有百貨商店——豐州商場﹔有街道——豐州路﹔就連呼和浩特日報的副刊亦稱“豐州灘”。由此可見呼和浩特與古豐州有源遠流長的聯系。豐州古城是遼王朝在其疆土的西南部興建的一座軍事重鎮,也是遼代境內最大的州城和商貿中心。過去,呼和浩特地區因此城的著名而被稱為“豐州灘”。古城遺址在今呼和浩特飛機場不遠處的白塔村,距市區約20公裡,坐火車從東向西快進入呼和浩特時,就能遠遠看見矗立在曠野中高大巍峨的白塔——這是豐州古城僅存的遺跡。
現今保存比較完好的古城是:
歸化城,建於明朝萬歷年間,明代音譯為“庫庫和屯”,為蒙古語,“青色的城”之意。該古城位於玉泉區境內,俗稱為“舊城”。歸化城是土默特部首領阿勒坦汗與其夫人三娘子共同主持興建的,明廷賜名為“歸化城”。歸化城建成后,三娘子定居於此,成了城市的“管領”。阿勒坦汗病逝后,她以歸化城為政治舞台,繼續輔佐阿勒坦汗的兒子黃台吉和孫子扯力克二代土默特首領,所以當時的老百姓又稱歸化城為“三娘子城”。
綏遠城,始建於1735年(雍正十三年),1739年(乾隆四年)建成。該城位於現在的新城區和賽罕區境內,清廷命名為“綏遠城”。因是新建之城,故俗稱為“新城”。 清廷建筑綏遠城的初衷是屯兵之用,最初的綏遠城也主要是駐扎八旗兵,乾隆初年駐防八旗將士達3900多人,到清朝末年,八旗兵加上行政官員和眷屬,全城人口達11000多人。(高培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