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全面推進現代化通遼建設開好局起好步
——寫在2023年通遼市兩會召開之際

2022年9月8日,通遼千萬千瓦級風光儲氫氨一體化零碳產業園項目簽約儀式舉行。中國天楹以龍頭鏈主企業的身份,在通遼市投資建設1000萬千瓦風光儲氫氨一體化零碳產業園,並以此為依托,以重力儲能技術和裝備制造為核心,帶動風、光、氫、儲等相關領域制造業落地通遼,總投資規模超過700億元,是通遼市踐行“雙碳”戰略以來單體最大的投資項目,也是《零碳中國倡議》下的亮點示范項目。
這是通遼市充分發揮風光資源優勢、把握“雙碳”目標為新能源發展帶來的歷史機遇,是打造綠電產品基地和綠色裝備制造基地邁出的一大步,也是全面推進現代化通遼建設邁出的堅實一步。
回首過去一年,全市上下堅決落實“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發展要安全”的重要要求,迎難而上、真抓實干,預計地區生產總值增長4%左右,固定資產投資增長30%以上,經濟運行呈現恢復向好、穩中有進的良好態勢。
歲末年初,通遼兩會拉開帷幕,寄托著站在新起點踏上新征程的美好祈願。立足黨和人民一道拼出來、干出來、奮斗出來的新時代的偉大成就,放眼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踔厲奮發,篤行不怠,新的征程上,通遼正在奮力實現跨越追趕。
內外兼修
經濟發展在轉型升級中回穩向上
“項目為王,招商為要!”
2022年,通遼市經濟工作目標明確、思路清晰,黨政“一把手”帶頭沖鋒,取得了輝煌的“戰績”:新簽約千萬元以上項目560個、到位資金300億元,分別增長155.7%、85.9%。
對外,招商引資熱火朝天﹔對內,助企惠企頻送“及時雨”——先后制定穩經濟66項配套措施、65項接續措施,針對性出台工業、肉牛、金融、房地產等領域支持政策,落實減稅降費、留抵退稅、緩稅緩費超過28億元,為經濟發展注入了“強心劑”。
對外,樹立通遼干部擔當作為的良好形象﹔對內,扎實開展優化營商環境攻堅年行動,企業和群眾打分測評滿意度明顯提高,依法依規兌現優惠政策資金1.8億元,各類市場主體淨增2.3萬戶、達到29萬戶。
大項目好項目的引進直接拉動了通遼市特色產業的轉型升級,通遼市著力推動產業集中集聚集約發展,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
——扎實推動農畜產品生產基地建設,新建高標准農田27萬畝,玉米示范區單產創東北產區紀錄,糧食產量和肉牛、生豬養殖規模穩居全區首位﹔
——大力推動優勢特色產業延伸升級,全年實施工業重點項目247個,完成投資200億元以上、同比增長80%以上,全年獲批新能源指標 723萬千瓦,高於歷年總和,建成裝機309萬千瓦,新能源裝機佔比達到54%,首次超過火電裝機規模﹔
——積極推動服務業加快發展,啟動建設現代服務業項目28個,集中打造“探源西遼河文明,漫游科爾沁勝境”文旅品牌,成功創建國家4A級、3A級景區4家,草甘沙漠自駕營地成為全區首家5C級營地,科爾沁500公裡風景大道內涵品質進一步提升。
生態優先
發展方式在節約集約中綠色轉型
2022年,一項將科爾沁草原從搶救性保護轉變為可持續性修復的重大工程在通遼市啟動。
“除了霍林郭勒市和奈曼旗青龍山以南這兩個區域以外,剩下的都是我們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涉及的范圍。”在科爾沁草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以下簡稱山水工程)施工現場,通遼市生態保護與修復重大項目推進中心負責人包寶君介紹起項目的總體情況。
該工程是全國首批十個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之一,也是目前通遼市單體投入最大的生態工程。
“現在這裡基本恢復了原有地貌,下一步,我們將通過礦山生態恢復,進一步提高治理區的植被覆蓋度和水源涵養功能。”在山水工程扎魯特旗水源涵養區礦山生態恢復子項目現場,採挖出的礦坑消失無蹤,草綠山青的美景即將成為現實。
“項目完成后,這裡的植被覆蓋度將超過90%,形成百萬畝大林場,可有效控制風沙危害,實現沙地增綠、農牧民增收。”在山水工程科左后旗努古斯台鎮中幼林撫育子項目現場,即將實現的“生態惠民、綠色富民”美好願景令人振奮。
2022年,通遼市統籌推進科爾沁草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歐投行貸款造林項目,完成林業和草原生態治理259萬畝,草原植被蓋度提高到64.86%,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達到92%,地表水國考斷面好三類水體比例達到50%﹔以新能源就地消納助推產業綠色發展,奈曼增量配電網66KV變電站成為蒙東地區首個投運的增量配電項目,明陽“火風光儲制研”一體化11.5萬千瓦儲能電站成為全區首個並網的電站級大規模儲能項目,全國首台純氫燃氣輪機項目落戶通遼市,霍林河、開魯、奈曼等綠色低碳產業園區建設正式啟動,推進重點領域節能降碳,節約能耗74萬噸標煤、減少碳排放222萬噸,“五個大起底”專項行動年度任務全部完成,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工作取得積極進展。
發展惠民
民生福祉在回應期待中普惠增進
“出門就是公園!”這是2022年夏天退休老人魏井明最欣喜的事兒:“以前這塊兒地就有些樹,還有一些小路。現在不一樣了,別看這‘口袋公園’面積不大,但是‘五臟俱全’,每天到公園裡轉上兩圈,心情格外好!”
推門見綠、抬頭賞景、移步聞香,2022年,通遼市建成“口袋公園”、小微綠地100處,市民幸福感滿滿。
發展,終極目標就是讓人民群眾過上更好的生活。市委、市政府堅守節用裕民之道,2022年財政民生支出佔比達到70.3%,同比增長14%。
發展惠民帶來的是一份份民生“禮包”——
城鎮新增就業、失業人員再就業、農牧民轉移就業分別完成年度任務的105%、192%和107%,實現農牧民穩定轉移就業36萬人、高校畢業生就業1.7萬人﹔
社會保障、社會救助擴面提標,實現“應保盡保”,困難群眾臨時救助封頂線由2萬元提高至5萬元,累計發放救助補助9.7億元﹔
新改建中小學、幼兒園16所,新增學位1705個、園位2190個﹔
籌建保障性租賃住房369套,公租房政策惠及住房困難群眾2.7萬戶﹔
推進市醫院新院區、蒙醫醫院、托育綜合服務中心項目,建成運營居家社區和農村牧區養老服務中心98所,旗縣全部建立普惠性托育示范中心﹔
實施路網完善、防洪防澇能力提升、生態綠化提質等市政工程項目72個,改造老舊小區127個、棚戶區1270戶,完成中心城區市政園林管護市場化、環衛保潔一體化改革,實現全市1167個無物業小區物業管理全覆蓋﹔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投入銜接資金10.5億元、實施項目 335個,爭取北京幫扶資金2.6億元、實施項目88個,升級農村電網1845公裡,改造危房863戶,試點開展農村牧區垃圾、污水集中處理,完成戶廁改造1.57萬戶﹔
LXB供水通遼支線工程開工建設,庫倫至奈曼二級路、保康至舍伯吐公路路面改造、通遼高鐵站與大廣高速連接線建成通車,實現5G網絡“五區”全覆蓋﹔
各級烏蘭牧騎開展線上線下基層演出835場次,有效豐富了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
這就是通遼,一座始終把人民捧在手心裡的城市。
這一年,通遼市用咬定青山不放鬆的韌勁,在應變局、破困局中開創出工作新局面。
前路輝煌,未來可期。剛剛召開的全市經濟工作會議,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全區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為2023年通遼經濟發展指明了方向。新的一年,按照黨的二十大擘畫的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通遼黨員干部將以拼搏奮斗的意志和苦干實干的精神加快跨越追趕,確保年度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新的更大突破,努力在現代化建設新征程上書寫好通遼高質量發展新篇章!(記者 賈雪)
(圖片由記者張啟民提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