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要聞

沃野平疇 活力無限

——黨的十八大以來內蒙古農牧業高質量發展綜述

2022年08月25日07:28 | 來源:內蒙古日報
小字號

  十年,是時間的刻度,也是發展的標尺。

  這是農牧業現代化步伐不斷加快的十年,第一產業增加值從2012年的1447.43億元增加到2021年的2225.2億元,農牧業發展交出精彩答卷。

  這是農牧民生活更加富裕的十年,農牧民可支配收入從2012年的7956元增加到2021年的18337元,農牧民的錢袋子越來越鼓。

  這是糧食生產連豐、畜牧業生產連穩的十年,糧食產量從2012年的2528.5萬噸增加到2021年的3840.3萬噸﹔2012年肉類總產量245.74萬噸,2021年豬牛羊禽四肉產量達270.3萬噸。

  沃野迸發新活力,牧場風光無限好。黨的十八大以來,內蒙古農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發力,特色產業發展格局加速構建,內蒙古農牧業現代化的步伐更加鏗鏘有力。

  種好“塞外糧” 豐盛“中國碗”

  又是一年豐收季。

  在呼倫貝爾市阿榮旗霍爾奇鎮,阿榮旗強盛農機合作社負責人於強做著秋收前的准備。

  “今年,合作社大豆種植面積達到2萬畝,較去年增加近1萬畝,還種了1萬畝玉米。這樣的種植結構,既是輪作模式的需要,也是響應國家穩糧擴豆的號召。”於強說。

  近年來,在當地農牧局及相關部門的幫助下,合作社累計引進10多個大豆高蛋白品種、玉米專用品種,充分應用秸稈全量粉碎還田、深翻整地、配方施肥、控肥減藥等技術,實現全程機械化生產作業,推動產量提升。

  強盛農機合作社種植方式的轉變,只是全區農牧業發展的一個縮影。作為國家重要農畜產品生產基地的內蒙古,加快轉變農牧業發展方式,深化農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效應對農牧業發展面臨的風險挑戰,釋放出農牧業發展新活力。

  穩住糧食安全壓艙石,奏響田園牧歌新旋律。一幅生機盎然、活力四射的現代農牧業畫卷,正在緩緩鋪開。

  ——堅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嚴格落實糧食生產黨政同責,努力確保糧播面積隻增不減,2021年,全區糧播面積達10326.45萬畝,同比增加76.65萬畝,增量居全國第四位﹔緊盯春播、夏管、秋收全過程,糧食增產35.26億斤,增量居全國第四位,總產量達768.06億斤。

  ——現代畜牧業加速轉型。堅持“種養結合、為養而種、農牧循環”的草畜一體化發展思路,持續實施百萬肉牛、千萬肉羊高產創建工程,2021年,全區肉牛、肉羊存欄分別達到585.9萬頭、6138.2萬隻。

  ——耕地和種子工作有力推進。2019年以來,全區新建高標准農田1290萬畝,累計建成4589萬畝﹔實施黑土地保護利用132萬畝、保護性耕作1875.1萬畝,帶動全區耕地地力提升0.46個等次。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建成9個國家級良種繁育基地、15個國家級核心育種場和5家種公牛站。全區農作物良種繁育基地面積達到130萬畝以上。

  種好“塞外糧”,豐盛“中國碗”。內蒙古已成為國家重要的“糧倉”“肉庫”“奶罐”“絨都”,“名特優新”農畜產品總數位居全國第一,“蒙字號”產品暢銷全國各地。

  打好“農旅牌” 賦能新業態

  從“賣魚”到“賣風景”,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樹林召鎮東海心村在農旅融合的致富路上逐漸蛻變。

  這個黃河岸邊的小村庄,靠著黃河水養殖黃河魚已經有40多年的歷史了。如今,東海心村家家有魚池、戶戶有蟹塘,還依靠獨特的自然風光發展起了鄉村游。

  走進村裡的農家樂“興昌漁村”,別具農家風格的小院內游客絡繹不絕。不論你想體驗“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的怡然自得,還是“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的田園風光,這裡都能實現。

  “興昌漁村”已發展成為集養殖、餐飲住宿、休閑垂釣、觀光娛樂為一體的大型綜合農家樂,成了市民“周邊游”的又一個好去處。據介紹,“興昌漁村”每年接待的游客超十萬余人次,有力帶動周邊村民增收。

  小村庄,折射出時代大發展。近年來,內蒙古充分發掘農村牧區新功能、新價值,促進一二三產業有機融合,持續拓寬農牧民增收渠道。

  騰格裡沙漠深處的阿拉善左旗騰格裡額裡斯鎮烏蘭哈達嘎查,將目光瞄准獨一無二的旅游資源,與境內旅游景區合作探索“黨支部+合作社”的旅游發展模式。以黨組織為核心、以牧戶為基礎、以合作社為載體,形成組織帶動產業發展,產業發展帶動群眾致富的格局﹔

  奈曼旗青龍山鎮四一村深入挖掘自然資源,建起八虎山庄旅游度假村和青龍山自駕車露營地,為全村村民提供不同的就業崗位,人均年增收5000元﹔

  臨河區八一鄉聯豐村,依托4000多畝沙丘、8個自然湖泊打造形成集觀賞、採摘、垂釣、品嘗休閑為一體的鄉村旅游觀光帶,成為游客們的“詩與遠方”……

  以產興村,以旅興農。這些“看得見山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鄉村,留住了無數游客的心,也讓農牧民走上致富之路。

  打好“農旅牌”,賦能新業態。內蒙古深入實施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精品工程,推薦精品景點線路20條,新創建2個全國休閑農業重點縣和8個“中國美麗休閑鄉村”,2021年,全區規模休閑農牧業營業收入達到44.3億元。

  走上“升級路” 擦亮“蒙字號”

  “愛上內蒙古”的N個理由中,必須有愛上內蒙古味道。

  錫林郭勒羊肉、呼倫貝爾草原羊肉、科爾沁牛、烏蘭察布馬鈴薯、興安盟大米、赤峰小米、敖漢小米、烏海葡萄、河套向日葵、阿爾巴斯絨山羊、達茂草原羊……這些區域公用品牌成就了餐桌上令人難忘的內蒙古味道。

  8月9日,“內蒙古味道”品牌形象標識正式發布,這是擦亮“蒙字號”金字招牌的又一個“大動作”。

  內蒙古味道是自治區區域公用品牌。品牌形象標識的發布,將進一步助力農畜產品加工業以及特色餐飲、文旅產品、會展經濟等提質增效,讓內蒙古味道走向全國,與世界共享。

  品質提升、品牌引領,有力推動了農牧業高質量發展。內蒙古按照全產業鏈開發、全價值鏈提升的思路,大力推進農牧業集約化、規模化、高端化發展,讓更多“蒙字號”品牌叫得響、立得住、能迎人、能長久。

  走上“升級路”,擦亮“蒙字號”。從有身份到有身價,品牌建設的背后是知名度、美譽度、市場佔有率和產品附加值等方面的有力提升。

  數字說話。天賦河套位列2021中國·區域農業形象品牌影響力指數地市級第一,呼倫貝爾芥花油、敕勒川味道等16個品牌榮獲2021中國農產品百強標志性品牌。“兩品一標”數量位居全國前列,認証綠色、有機和地理標志農產品2135個,總產量598萬噸。內蒙古還積極推動優質地標產品走出國門,5個產品入選中歐地理標志協定保護名單,總量是全國第一。(記者 韓雪茹)

(責編:張雪冬、劉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