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鄂托克前旗

鄂托克前旗:堅持“生態優先” 踐行“綠色發展”

2022年04月06日17:12 |
小字號

綠色發展,關系人民福祉,關乎鄂托克前旗九萬多各族群眾的未來。一直以來,鄂托克前旗委、政府深入貫徹“兩山”理論,堅持把“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作為根本導向,通過治污減排、節能降碳,植綠留璞、提質增效,在增與減、舍與得之間,堅持新發展理念,堅定不移走高質量發展道路,推進生產生活全面綠色轉型。

利用生態 堅持發展綠色農牧業

綠水青山、廣袤草原是鄂托克前旗發展的金山銀山、最大本錢,必須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珍愛生命一樣珍愛生態環境。

寒來暑往,久久為功。為了讓遼闊草原舒展“血脈”,在鄂托克前旗昂素鎮百萬畝檸條種植現場,一台台種植機在田間地頭往來穿梭,伴隨著機器的轟鳴聲緊張地作業,平疇交錯的沙壕地上,一派忙碌景象。

“種植檸條不僅能改善生態環境,還能實現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融合發展。”昂素鎮牧民謝佔祥認識到種植檸條的好處,就毫不猶豫地將自家1800多畝草牧場用來種植檸條。

鄂托克前旗昂素鎮於2020年3月份啟動百萬畝檸條種植行動,計劃利用5年時間,檸條種植面積新增100萬畝。並通過就地轉化飼料、增大養殖量、推行設施養殖,讓農牧民的經濟收入跟著檸條種植同步提高。

鄂托克前旗上海廟鎮地屬硬梁地區,干旱少雨、生態環境極其脆弱,記者來到這裡見到的卻是一幅產業興旺、生機勃勃的景象。家家戶戶都在設施牧業的幫助下,大力發展養殖業,採用圈養為主、放養為輔、短期育肥的生態養羊模式,實現了經濟增收與生態保護的“雙贏”,為干旱硬梁地區養羊產業探索出了切合實際的發展模式和路子。

“通過我們這個生態養羊,短期育肥的模式,在最大限度地保護草原的同時,還能繼續發展壯大養殖業,去年我的收入在30萬左右。”上海廟鎮烏提嘎查牧民紀旭紅打算繼續帶動更多的農牧民,加入到生態養羊的行列中來,共同發家致富。

鄂托克前旗堅持以水定地、量水而行,實施農牧業全產業鏈發展三年行動,在發展綠色農牧業方面出台專門的補貼政策,計劃建設無定河流域年供給50萬噸優質果蔬種植基地,全旗優質肉牛養殖規模力爭達到10萬頭,優質肉羊養殖規模力爭達到100萬隻,有針對性引進布局一批農畜產品初加工、深加工項目,最大限度提升農畜產品附加值,使綠色農牧業成為帶動農牧民持續增收的主導產業,逐步建成鄉村振興樣板區。

服從生態 著力發展生態工業

以綠色為“尺”,產業轉型、提質增效的動力在全旗激發,算大賬、算長遠賬、算整體賬、算綜合賬,在生態環境問題上,鄂托克前旗堅定不移推進工業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走綠色高質量發展道路。

“項目建成后可節約標准煤近1300噸,並減少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粉塵、氮氧化物等有害氣體的排放,為綠色礦區的建設增添新動力。”榆樹井煤礦機電運輸科節能辦副主任冉海艦說。位於鄂托克前旗上海廟經濟開發區的內蒙古上海廟礦業公司榆樹井煤礦為打造綠色礦區,實施了光伏發電項目,總裝機量1.5兆,可以代替原先的3台10噸燃煤鍋爐,每年可減少污染物排放96噸,是榆樹井煤礦的又一個節能減排項目。

同樣在鄂托克前旗上海廟經濟開發區的國家能源集團國電電力上海廟公司建設項目工地上,兩台大型履帶吊正在吊裝空冷塔鋼結構的三角形鋼構件,現場工作人員通過組裝、焊接等工序固定鋼結構,該空冷塔設計塔高190.2m,建成后將是全球高度最高的鋼結構空冷塔。

“相比傳統的混凝土結構間冷塔,鋼結構空冷塔具有環保、造價低、抗震性能好、施工周期短等優點,並且鋼塔在服役結束后,所有鋼材均可回收利用,避免廢棄混凝土的污染問題,積極響應了國家循環利用的環保產業政策。”國家能源集團國電電力上海廟公司黨委委員、總工程師馮志強說。

鄂托克前旗聚焦打造雙碳實踐先行區,搶抓“十四五”新能源大規模發展的“窗口期”,整旗推進分布式光伏建設,有序推進規模光伏電站建設,新能源裝機突破500萬千瓦,年發電量突破30億度。率先建設以光伏綠電為支撐的新型“源網荷儲氫”綜合零碳產業園,啟動潤陽光伏裝備制造全產業鏈項目建設,引進氫能、儲能以及新材料等產業化項目和企業,進一步延伸和拓展光伏產業鏈。建成光伏制氫及氫能綜合利用示范項目,實施新能源重卡替代工程,全力構筑“多能互補”一體化發展的能源產業新體系。

保護生態 做大做優文化和旅游產業

草原保護修復,萬物休養生息,鳥類歡歌而至。鄂托克前旗昂素鎮的巴彥呼日呼嘎查,如今已是自然生靈的一方“桃花源”。

隨著春天大踏步地走來,大地上蟄伏了一個冬季的植物紛紛蘇醒,一群群來自北方的“貴客”卻在不舍中告別了草原,振翅北飛。

每年的10月下旬,經過長途遷飛的各類候鳥便成群結隊地來到鄂托克前旗草原,直到翌年的4月下旬離去。去冬今春,細心的牧民發現,在草原上休息、覓食的候鳥一下子多了不少,數量已達到2000余隻,比上一年增加1000多隻。不僅如此,在敖勒召其鎮的中水湖,候鳥數量也都較往年明顯增加。

“生態好了,保護也跟上了,農牧民也自覺地不去打擾,各類候鳥的數量自然就多了。”常年拍攝鳥類的攝影愛好者尚玉國自豪地說。“隨著各類候鳥數量的增加,周邊地區來咱們這裡拍鳥的攝影愛好者也在增加。”

近年來,隨著草原生態保護和治理力度加大,鄂托克前旗獨特的地理環境逐漸贏得了候鳥的青睞,2010年以來,各類候鳥開始大規模出現,數量逐年增多,成為來草原“度假”的常客。

藍天白雲、青山綠水是鄂托克前旗最大的無形資源。鄂托克前旗將良好的生態資源融入到文化旅游的每一個環節,隨著延安民族學院城川紀念館、陽早寒春三邊牧場陳列館、王震井紀念園等一批紅色景區的不斷成熟完善,前來觀光的人絡繹不絕,鄂托克前旗城川鎮成了紅色旅游的網紅打卡地,呈現出一派紅火興旺的喜人景象。

“我們感覺鄂托克前旗,真的很有旅游發展的前景,空氣這麼新鮮,風景這麼美,景點干淨衛生,感覺真的是挺不錯的,尤其是這裡的紅色旅游,我們感觸很深。”山西游客史永艷說。

一張張紅色名片將鄂托克前旗的紅色資源變現,老百姓正在生態秀美、產業富民、鄉風文明的鄉村振興大道上闊步前進。紅色旅游產業鏈正在向農牧區產業基地延伸,輻射帶動周邊1000余戶農牧民吃上了“旅游飯”。

鄂托克前旗圍繞打造紅色文化傳承區,深度挖掘紅色文化、自然風光等資源優勢,每年安排1000萬元文化旅游發展資金,用於扶持文旅品牌創建、市場培育、鄉村旅游發展和文物保護利用,完善紅色場館、紅色基地功能配套,逐步形成具有鄂托克前旗特色的紅色教育培訓新格局,推進巴彥希泊日草原和大溝灣開發建設,實現農牧民增收與消費提質良性循環。

每一個例子都是鄂托克前旗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中的縮影,除此之外,鄂托克前旗還在2017年獲得“國家園林縣城”榮譽稱號,2020年被授予“第四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稱號,2個“國字號”榮譽的背后,是鄂托克前旗每一屆旗委、政府始終把生態建設作為立旗之本,動員全旗人民眾志成城幾十年如一日,矢志不渝,在漫長曲折的生態建設道路上,譜寫了一篇前赴后繼建設綠色家園的壯麗詩篇。(閆偉)

來源:鄂托克前旗委宣傳部

(責編:劉澤、張雪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