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要聞

烏海的秋天,是什麼味道的?

2021年10月02日09:08 | 來源:內蒙古新聞網
小字號

王勝雲臉上流露出豐收的喜悅。記者 包葒 攝

“如果有人問我,烏海的夏天是什麼味道的?那我一定告訴他,烏海的夏天是葡萄味兒的。”在北緯39度“早穿皮襖午穿紗”的一個秋日午后,站在依舊能把人胳膊晒紅的日頭下,王勝雲幽默地說,“不僅僅是夏天,烏海的秋天也是葡萄味兒的。”

王勝雲並非隨口說說。他是海南區賽汗烏素村黃河村民小組的黨員“致富帶頭人”、科技示范戶、葡萄種植大戶。種了30多年葡萄的他,親眼見証了這個位於黃河東岸的小村庄是如何成為遠近聞名的“烏海葡萄第一村”的。

站在王勝雲家的葡萄叢中,遠遠望去,葡萄藤下結滿“一袋袋”的葡萄。這是葡萄外面套上了防塵防虫紙袋,可以保持果實的“形體美”和健康。

“1974年,我來到黃河村定居。當時黃河村是區屬第一個移民村庄,我來的時候人很少,對於如何通過發展產業過上好日子,更是沒有思路。” 回想起剛搬來的時候,王勝雲不禁感慨起來。

“1983年,第一輪土地承包開始后,我們開始發展集體經濟。1985年,海南區農牧業局派了技術員,指導我們種植葡萄。那時,我種了3畝,全村種植面積大約有300多畝。”王勝雲說。

黃河村屬於顯著的大陸性氣候,日照時間長,太陽輻射強,晝夜溫差大,適宜種植葡萄。就是從那年開始,這個黃河邊上的小小村落,打開了種植葡萄致富的大門。

2000年開始,烏海市農牧局實施產業引導,種植葡萄每畝補貼800元,王勝雲將種植面積擴大到十幾畝,品種增加為3個。2001年,他又花了600元買了200棵紅提種苗,當年純收入達到了7萬元。這讓他堅定了種植葡萄致富的信念。

為擴大種植規模、提高葡萄品質,2014年,王勝雲組織種植戶“抱團取暖”,成立了烏海市農友農業專業合作社,社員160多戶。合作社對村民種植葡萄的各環節予以技術指導,同時在上市季節統一銷售。如此一來,黃河村葡萄的品質越來越好,漸漸地在烏海市民中樹立起良好口碑,每到秋天,自駕車來村裡買葡萄的市民絡繹不絕。

“這個黑紫黑紫的叫做‘無核紫’,這個白裡透粉的叫做‘裡扎馬特’,整個海南區隻有我們這裡才有。”說到葡萄品種的引進,王勝雲滿臉自豪。

2020年,王勝雲又從外地引進了8個葡萄新品種,准備試種成功后再帶動大家一起種。“引進新品種、種出好葡萄,才能提高競爭力,才能繼續打響我們黃河村葡萄產業的品牌,帶動村裡的貧困戶和其他村民增收致富。”王勝雲說,目前全村有100多戶居民,基本家家都種葡萄,村裡有一半人家僅種葡萄一項,收入就能達到10萬元。

說話的間隙,王勝雲家進來了兩位年輕的女士,是上門來買葡萄的。“人家外頭擺攤攤,你在家裡收錢錢。”駐村工作隊的劉佔林隨口一句順口溜,透露了王勝雲如今的銷售模式。

原來,王勝雲不僅葡萄種得好,還特別善於利用信息和網絡資源。“剛開始使用微信的時候,他就把自家的葡萄照片發在了朋友圈。並且每一位買葡萄的人在朋友圈轉發相關信息,就會收到一箱葡萄贈品。好吃的高品質烏海葡萄,被人們口口相傳,現在他不用去找市場,坐在家裡就有訂單上門。”劉佔林說。

“2020年,我們注冊了自己的商標。今年,烏海的葡萄有了身份証——市農牧局產業科給每串葡萄戴上烏海葡萄地理標志的標簽。現在,我們的葡萄產業做得更有信心了。”王勝雲說,“為了讓烏海的葡萄走向全國,我們今年還建設了冷鏈物流,北京、天津的人們也能吃到當天採摘的新鮮地道的烏海葡萄。”

如今,合作社一共種植了260多畝20多個品種的葡萄,還帶動季節性用工,最多日用工40多人次。合作社有育苗基地,還建了自己的冷鮮庫,反季節葡萄也賣得挺好。“我覺得,我們這裡一年四季都是葡萄味兒的。”王勝雲笑呵呵地補充道。

全村從最初的300畝葡萄,發展到現在的1000畝,品種從最初的3種增加到現在的20多種,年產量達130萬斤,農民家庭年收入達5.3萬元以上。黃河村的葡萄產業穩步向前,1991年,獲得農業部特優產品獎,1995年,獲得國家優質農產品金獎,2006年被推薦為北京奧運會安全優質葡萄,2008年,“烏海葡萄”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被批准,黃河村葡萄在保護區域范圍內。如今,正在規劃的高鐵南站即將開通,這將為“烏海葡萄第一村”開啟更多幸福可能。(記者 許曉嵐 張慧玲 郝飆 霍曉慶 包葒)

(責編:劉澤、張雪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