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内蒙古频道>>要闻

乌海:筑牢黄河生态保护屏障 擘画高质量发展新蓝图

2021年08月31日09:12 | 来源:内蒙古新闻网
小字号

鸟瞰滨河新区。王超 摄

东源科技高分子材料研究院。 郝飚 摄

海南区赛汗乌素村风景美如画。石历增 摄

城市被绿色环绕。王超 摄

赛思普年产30万吨氢基熔融还原高纯铸造生铁项目。 郝飚 摄

矿区环境综合治理稳步推进。石历增 摄

乌海市政务服务中心为市民办事提供“一站式”服务。郝飚 摄

金秋时节,乌海葡萄喜获丰收。郝飚 摄

乌海市妇幼保健院医护人员细心呵护新生儿。路静 摄

乌海市市域社会治理中心构建城市“智慧大脑”。孟和朝鲁 摄

自治区首座加氢站投入使用。郝飚 摄

乌海,黄河进入内蒙古的第一站,半个世纪以来,奔流不息的黄河水如母亲般滋养着沿河两岸的乌海百姓,也孕育出“黄河明珠·乌海”这张金质名片。近年来,乌海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主动服从服务于自治区“两个屏障”“两个基地”“一个桥头堡”的战略定位,坚持“着力抓好乌海及周边地区等重点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一个遵循,贯彻“坚决走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一条主线,扎实推进产业转型和城市转型,不断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施高效能治理。如今,这座黄河岸畔的美丽城市正在焕发出勃勃生机。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七治”守护碧水蓝天净土

乌海市因煤而建、因煤而兴,一个时期以来形成了以能源、化工、建材、钢铁冶金为主导的工业产业结构。这种产业结构在发展地区经济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导致了能源消耗高、污染物排放量大等问题,大气环境一度受到影响。近年来,乌海市聚焦扬尘污染、火点自燃、库区清淤、臭氧污染等突出问题和关键环节,严守空气质量目标底线,坚决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促进区域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内蒙古自治区级绿色矿山——国家能源集团乌海能源公司黄白茨矿业有限责任公司矿有着63年的历史,在打造绿色矿山过程中,公司投资约7661万元,对采区范围内的矸石堆、渣堆、采坑进行连片分区治理;投资3780万元推进污染物防治工作,有效减少扬尘污染和废水、废气排放;投资2856万元,采用连采连充工艺将洗选煤矸石通过管道向井下填充,基本实现无煤矸石外排;实施煤矸石连采连充项目,把煤矸石、粉煤灰、水泥按比例混合,注入井下,解决了老矿矸石渣山自燃冒烟的问题,同时置换出地下资源。如今,这里的矿山在披上“绿装”的同时,还产生了经济效益。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乌海市把“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作为铁规矩和硬杠杠鲜明立起来,紧盯突出问题,统筹推进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深入实施生态保护修复、环境污染治理、产业转型升级等6项工程,坚持“治矿、治企、治水、治车、治路、治气、治场”多管齐下,采取超常规举措推进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加快推进矿区自燃火点治理、排土场整治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累计建成自治区级绿色矿山14座;积极推进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联治,与石嘴山市签订了《石嘴山市、乌海市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合作协议》,推进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联治;深入实施工业炉窑、挥发性有机物、物料堆场扬尘污染整治等重点治理工程,组织完成大气治理项目324个;30台矿区公共道路机械化清扫车投运,矿区环境智慧管控系统精准监控130余家矿山企业;全市2个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100%,5座污水处理厂达标率为99.6%,全市5座污水处理厂达标率99.6%……

一项项耀眼数据的背后彰显了乌海坚决不移走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的决心。

与此同时,乌海市还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要求,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先后实施甘德尔山沙坡花草带绿化、黄河库区大坝绿化等多项重点生态工程;开展入河排污口清理整治和规范化建设;从工业污染治理、生活污水处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等方面,强化源头控制,加强过程管理,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深入落实河长制,持续推进河湖“清四乱”,实施沿黄岸线防护等重点工程,完善水沙调控机制,实施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库区生态治理试验项目,黄河乌海段水质由Ⅲ类提升到Ⅱ类,跻身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

加快推动产业转型 稳步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

工业是经济转型升级的主战场,是高质量发展的主阵地。让传统产业焕发新生,是乌海产业转型发展的关键。立足现有基础和比较优势,乌海市围绕产业链供应链布局创新链,推动工业产品向精细化、高端化、终端化方向转变;制定《焦化产业重组升级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焦化产业重组升级高质量发展产业规划》,以科学系统规划引领“散弱小”企业整合重组提档升级,推动资源利用由粗放使用向集约利用转变;牢牢守住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把节能减排降耗作为硬约束,淘汰关闭落后产能,倒逼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化工产业往高端走、往精细化走、往新材料走。

新兴产业是产业转型的突破口。京运通新材料光伏项目、宝武炭材料产业园、全球业界单炉产能最大的气相二氧化硅工厂纷纷落户乌海……一批新能源、新装备、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异军突起,工业增加值比重由2010年的47.7%提高到80%,它们无疑壮大了乌海转型发展的底气和后劲。

进入新阶段、融入新格局,必须以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

赛思普科技有限公司利用氢基熔融还原新工艺,推动传统“碳冶金”向新型“氢冶金”转变,实现冶金产业绿色化、精深化、高端化;乌海化工有限公司相继建成自治区第一家加氢站和国内首家民用液氢工厂,打通液氢商用化“高速路”;海易通银隆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开工建设新能源产业园,氢燃料电池发动机项目落户乌海……在几乎没有任何可借鉴范本的情况下,乌海市抢先站上了氢能的风口。

如何把发展先机变为产业优势,乌海确定了方向目标。按照《乌海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今后,乌海将积极推动形成氢制造、储运、销售和应用的氢能产业体系,推进氢能源技术应用,构建氢能经济新格局,全力打造氢经济示范城市。

在推动产业转型、动能转换的路上,乌海市也从未停止过对自身资源禀赋和区位特点的思考。不断创新思维,敢于无中生万有,总能在发展落差中寻找到发展新机。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平台经济、夜间经济、网红经济、首店经济等新业态,飞狮工业互联网、快成科技、海易通物流电商等平台上线运行,星巴克、胡桃里、摩尔城、海底捞等首店入驻,直播带货、网红带货等消费新模式逐渐兴起。充分发挥“山水沙城”特色景观优势,建成4A级景区5家,推动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十三五”期间,全市旅游收入、游客人数年均分别增长 26%、19%。

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新兴产业点燃新引擎。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转型升级的新格局逐渐形成,乌海正以昂扬向上的姿态跨入发展新阶段。

以城市转型新面貌 回应群众高品质生活新期盼

金秋时节,乌海处处呈现出迷人的景色。

置身于甘德尔生态文明景区,满目葱茏,树影摇曳,清风拂过,丛叶舞动,令人心旷神怡;游走在龙游湾国家湿地公园,波光荡漾,水鸟啁啾,芦苇摇曳,充满了诗情画意;漫步于广场公园,或亭台楼阁、或流水潺潺、或花香鸟鸣,一幕幕惬意的温暖场景暖暖流淌;行驶在道路之上,绿树掩映、郁郁葱葱,生态廊道绽放城市无限生机。

截至2020年,乌海市园林绿化面积6万余亩,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3%、绿地率41.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9.5平方米。先后荣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如今,看得见、感受得到的“绿色福利”在不断提高群众的幸福指数,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乌海正全力谱写着工矿城市绿色蝶变的宏伟篇章。

乌海市曾经依矿而建的工矿棚户区有大大小小17片,居住着6.6万户近20万人,超过城市人口总数的三分之一。从2007年开始,乌海市启动了大规模的棚户区搬迁改造工程,并牢牢抓住“建得好、搬得顺、拆得掉、住得稳”4个关键环节,一年一个台阶向前推进。如今,14年过去了,乌海市累计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15万套,1300多万平方米,棚户区居民“出棚进楼”,圆了“安居梦”。

“十三五”时期,乌海市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77.8亿元,荣乌高速乌海段、国道110线黄河特大桥等一批道路桥梁工程建成通行,公路总里程达1175公里,路网密度是全区平均水平的3.9倍;

新建改造供热、给排水管网900余公里,生活污水处理率、燃气普及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98.3%、97%、100%;

农区人居环境整治扎实推进,实施危房改造、街巷庭院整治等专项行动,综合执法、环卫保洁等基本公共服务向农区延伸,农区公交通车率达100%;

基本养老、医疗等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养老机构、养老床位比5年前分别增长117%、158%;

新建扩建幼儿园20所,普惠性幼儿园入园率居全区首位,三区全部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县评估。普通高中一本上线人数实现“五连增”;

乌海市人民医院、蒙中医院晋级为三甲医院,人民健康保障指标考核连续4年蝉联全区榜首;

“书法五进”入选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中国书法城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

2021年4月,随着乌海碧桂园项目开工奠基,市民期待已久的滨河二期建设正式启动。滨河二期功能定位为引领乌海市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空间载体,乌海未来的创智活力湾、缤纷宜居城,共规划商务商业、文创休闲、旅游服务、生活居住四大核心功能。

城市空间大幅拓展、城市功能逐步完善、城市形象全面提升、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人民生活日益提高,在乌海,百姓渴盼的品质城市的理想逐渐变成现实。乌海由外在到内涵,从形象到品位,处处散发着“近者悦、远者来”的魅力。(赵晖)

(责编:刘泽、张雪冬)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