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盟市>>巴彥淖爾

挖“河”種瓜 黃河岸邊的幸福人家

2021年09月29日09:30 | 來源:內蒙古日報
小字號

  三盛公水利樞紐工程。

  重溫老照片。

  開挖總干渠施工場景。 (資料圖片)

  三盛公水利樞紐施工場景。 (資料圖片)

  祖孫三代看黃河。

  武志強(左一)與鄉親 在華萊士瓜大棚裡交流。

  幸福的傳承。

  航拍鏡頭下種植戶的溫室暖棚。

  漫步在夕陽下的黃河岸邊。

  “黃河就是華萊士的水,華萊士要是沒有水就會干枯。”6歲的武峻鋒喜歡黃河,也特別愛吃華萊士瓜。

  “巴彥淖爾市磴口縣地處烏蘭布和沙漠與黃河之間,華萊士隻有種在這兒才最好吃。雖然氣候干燥,但因為有了黃河水的灌溉,磴口縣農產品產量和品質都很高。”武峻鋒的父親武志強,是一位華萊士瓜產銷大戶。

  “我生在黃河邊,長在黃河邊,親自‘挖’了黃河,又受益於黃河,黃河水對我一生都是有影響的。”武志強的父親武玉良,上世紀60年代曾參與過“二黃河”的施工建設。正是因為“二黃河”,華萊士瓜才“飲水”無憂。

  俗稱“二黃河”的總干渠是河套灌區引黃輸水大動脈。黃河流經巴彥淖爾市345公裡,灌溉出豐饒的“塞外糧倉”——河套平原。這裡曾因“多口引水,無壩自流”,易造成“水小引水難,水大漫荒灘”的局面。

  新中國成立后,河套灌區實施了大規模的水利建設。1958年11月,位於巴彥淖爾市磴口縣境內的總干渠開挖﹔1959年,三盛公水利樞紐開工建設﹔1967年6月,總干渠土方開挖全線完工。黃河水在河套灌區實現了可控調節和全域覆蓋,徹底結束了無壩自流引水的歷史。

  那些年,河套人民鍬挖背扛,人工開挖部分佔工程總土方量的80%以上。

  71歲的武玉良回憶起挖“二黃河”的過往,不停地感慨:“太苦了,太苦了,沒有比那更苦的時候了。”當年,武玉良勤勞肯干、力爭第一,卻並不清楚挖渠的意義,更沒想到自己所參與的工程為子孫后代留下了寶貴的物質與精神財富。

  得益於引黃灌溉,武玉良在上世紀90年代末開始研究種植溫室反季節華萊士瓜,收入大幅度提高。他的兒子武志強傳承父業,如今已成為磴口縣遠近聞名的溫室華萊士種植能手。2014年以來,他通過惠鋒農民種植專業合作社,帶動磴口縣北灘村的鄉親們增收致富。從解決溫飽到生活富裕,武玉良曾經的辛苦付出結出了今天的甜蜜果實。(記者 於濤 李卓 孟和朝魯 懷特烏勒斯 圖古斯畢力格 攝影報道)

(責編:張雪冬、劉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