錫林浩特市委書記 張錦明
烏達區委書記 韓麗萍
四子王旗委書記 武玉亮
喀喇沁旗委書記 高希華
阿爾山市委副書記 馬繼承
五原縣委副書記、縣長 張廣明
編前的話
5月22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參加他所在的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強調,中國共產黨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必須堅持人民至上、緊緊依靠人民、不斷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並落實到各項決策部署和實際工作之中,落實到做好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中去。
人民至上,是我們戰勝一切困難的動力源泉,是我們前行道路上永恆的價值“燈塔”。內蒙古各地持續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積極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決打好三大攻堅戰,確保實現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目標任務,把祖國北疆風景線打造得更加亮麗。
在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道路上,在脫貧攻堅的征途中,在民族團結的篇章中,旗縣(市區)共話“人民至上”——
錫林浩特市:
把為民造福 作為最重要政績
2014年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在錫林郭勒盟錫林浩特市調研時強調“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全力為群眾排憂解難”。錫林浩特市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切囑托,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為民辦事、為民造福作為最重要的政績,以更大決心、更大氣力持續推動,更好解決就業、教育、社保、醫療、住房、養老、食品安全、社會治安等方面存在的短板和不足,不斷鞏固和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繼續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切實解決群眾所急所憂所思所盼,兜住民生底線、夯實民生基礎,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族群眾。
5月23日,在錫林浩特市融媒體中心“草原雲兩會雲現場·旗縣委書記訪談”演播室,錫林浩特市委書記張錦明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防疫大考還在進行,錫林浩特市將繼續做好外防輸入、內防反彈工作,抓緊抓實抓細常態化疫情防控舉措,進一步完善公共衛生體系和基礎設施,努力實現抗擊疫情的最終勝利。”同時,錫林浩特市將統籌抓好經濟社會發展各項工作,堅決打好三大攻堅戰,全力完成“六穩”“六保”目標任務,確保打好打贏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收官戰﹔持續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加快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優化產業結構,積極發展現代畜牧業,加快能源產業改造升級,促進先進制造業提速提質,支持服務業創新發展,提升園區發展水平,鼓勵引導支持民營經濟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強調,堅持人民至上,不斷造福人民,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落實到各項決策部署和實際工作之中。我們將進一步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深刻認識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用心體會、用情感悟、用力落實,更加奮發有為地做好錫林浩特市各項工作,向黨中央、自治區黨委、盟委和全市各族群眾交出一份合格答卷。”張錦明表示。
喀喇沁旗:
擦亮生態底色
2019年7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赤峰市喀喇沁旗考察調研時指出,要“筑牢祖國北方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守好這方碧綠、這片蔚藍、這份純淨,要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世世代代干下去,努力打造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的美麗中國”,這為喀喇沁旗的新發展指明了方向。近年來,喀喇沁旗在生態保護上投入1300萬元,安裝8處遠程視頻智能監控點,組建15支半專業化扑火隊伍,集中力量不鬆勁兒,堅決守護好綠水青山。
5月22日,在喀喇沁旗馬鞍山林場,喀喇沁旗委書記高希華向記者介紹,喀喇沁旗在生態建設上大力開展植樹造林和封山育林,統籌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建設,每年造林2萬多畝,全旗森林面積達到275萬畝,森林覆被率提高到57.8%。在生態產業發展上,堅持“山上青鬆戴帽,山腳林果飄香,平川農業高效”的布局,積極探索符合生態環境要求和產業發展實際的新路子,大力發展經濟林、鄉村旅游等生態富民產業。目前,全旗經濟林達到11萬畝,鄉村旅游接待戶135家,帶動800多戶2600名貧困人口增收,375名貧困人口通過從事生態護林員、公益護林員崗位實現了脫貧致富。
高希華表示,喀喇沁旗將堅定不移地抓好生態保護、生態建設和生態產業發展,爭做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排頭兵,讓總書記的殷殷囑托在喀喇沁大地落地生根、開花結果,把生態底色越擦越亮,努力為建設祖國北方生態安全屏障貢獻力量。
阿爾山市:
夯實基礎 培育產業 改善民生 加快發展
興安盟阿爾山市以新思路推動新發展,讓綠水青山常碧常青,筑牢北疆生態安全屏障和穩定屏障。為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以人民為中心”的重要指示精神,阿爾山市提出了“夯實基礎、培育產業、改善民生、加快發展”的總體思路,把棚戶區改造作為“天字號”工程、旅游產業發展作為“天字號”產業、生態保護作為“天字號”任務,立足生態謀發展、圍繞旅游抓產業、突出特色樹品牌、創新發展促提升,扎實推進各項重點工作。一切工作都要為生態讓路,為旅游服務。
5月22日,在阿爾山市融媒體中心演播室,阿爾山市委副書記馬繼承在接受採訪時介紹,阿爾山市用實際行動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經過多年的努力,逐步形成了全市參與、全民共享的良好生態文明氛圍,成為了全區同時獲得“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兩項殊榮的城市。馬繼承表示:“阿爾山市將把生態與旅游有機融合,牢固樹立‘旅游+’‘+旅游’思維。全力發展四季旅游、全域旅游,帶動更多的人口就業,促進全民增收﹔全力推進剩余棚戶區改造任務,真正把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關鍵小事’辦實辦好﹔讓城市更有溫度,更有品質,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安全感和獲得感,把阿爾山打造成為北疆亮麗名片。”
烏達區:
堅持把科技創新作為 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能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強調,黨團結帶領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根本目的就是為了讓人民過上好日子,無論面臨多大挑戰和壓力,無論付出多大犧牲和代價,這一點都始終不渝、毫不動搖。烏海市烏達區將認真貫徹落實好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堅持人民至上、緊緊依靠人民、不斷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立足當前、放眼長遠,扎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堅定不移走好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
5月25日,烏達區委書記韓麗萍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對於污染防治,我們將堅持方向不變、力度不減,聚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精准、科學、依法治污,堅決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推動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好轉。持續推進‘項目建設年、創新提質年、環境優化年’建設,在夯實基礎的同時,促進全面提升。圍繞‘項目建設年’,堅持調整存量與做優增量並舉,著力在延伸產品鏈、優化產業鏈、提升價值鏈上做文章,實現新舊動能混合發力、平穩轉換。圍繞‘創新提質年’,堅持把科技創新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能,促進各類創新要素集聚,實現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圍繞‘環境優化年’,堅持以環境優促發展優,深化‘放管服’改革,重點在服務保障、要素供給、人力資源等方面綜合施策,充分激發企業和企業家創新創業的激情。”
四子王旗:
團結帶領各族人民群眾 同步邁入小康社會
中華民族是一個血肉相連的命運共同體,民族團結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線,大家有著共同的“中國夢”。烏蘭察布市四子王旗是內蒙古自治區19個少數民族邊境旗縣之一,境內居住著蒙、漢、回、滿等11個民族,其中少數民族22675人,佔總人口的10%。近年來,四子王旗始終把維護邊疆穩定、增進民族團結作為一項重要工作,認真貫徹執行黨的民族政策,維護民族平等、發展民族教育、保護傳承民族文化,扶持發展民族手工藝、民族餐飲等特色產業,民族團結工作取得了較好成果。
5月26日,四子王旗委書記武玉亮向記者介紹說:“近年來,四子王旗大力實施‘興邊富民’工程,實施基礎設施建設、安全飲水、集體經濟等項目,加快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進程,累計創建自治區級民族團結進步單位3個、市級民族團結進步單位13個、旗級民族團結進步單位17個,先后榮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先進集體’和‘自治區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榮譽稱號。”他表示:“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的重要講話,讓我們做好民族團結工作的信心更加堅定。下一步,我們將積極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六進+’活動,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讓‘三個離不開’(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各少數民族之間互相離不開)思想深入人心。進一步繁榮少數民族文化,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引導各族人民群眾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促進各民族群眾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進一步改善少數民族聚居區基礎設施和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加大對少數民族優勢特色產業的政策和資金傾斜力度,提高民族地區公共服務水平,團結帶領各族人民群眾同步邁入小康社會。”
五原縣:
將產業扶貧 作為第一民生工程
巴彥淖爾市五原縣2011年被列為自治區扶貧開發重點縣﹔2014年以來,確定貧困村39個,識別貧困戶5650戶11790人。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五原縣以前所未有的重視程度,推動脫貧攻堅實現由減貧階段跨入鞏固提升階段,2019年底所有貧困人口全部脫貧。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產業興才能經濟興,產業旺才能百姓旺。5月22日,總書記在參加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指出“要鞏固和拓展產業、就業扶貧成果,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推動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五原縣委副書記、縣長張廣明表示:“五原縣將緊緊抓住產業扶貧這個根本,按照總書記提出的‘河套灌區要發展現代農業,把農產品的質量提上去’重要指示,立足實際,把現代農業貫穿產業扶貧全過程,讓農業優勢轉化為增收優勢。”下一步,五原縣將全面實施高標准農田建設,全力建設河套全域綠色有機高端農畜產品生產加工服務輸出基地,大力推進現代園區建設﹔繼續推進“百企百園”工程,整合各類資源,帶動貧困群眾持續穩定增收﹔全力推動三次產業深度融合,以“天賦河套”區域公用品牌為引領,圍繞五原縣葵花、肉羊、果蔬等主導產業,帶動發展扶貧產業接續推進脫貧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建立密切農企利益聯結機制,鼓勵更多的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參與扶貧產業園區建設,實現困難貧困群眾持續穩定增收。
(錫林浩特市融媒體中心、喀喇沁旗融媒體中心、阿爾山市融媒體中心、烏達區融媒體中心、四子王旗融媒體中心、五原縣融媒體中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