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生靈競自由

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黃羊。
國家三有保護植物映山紅。蘭蘭 攝
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大鵟。
包頭市土右旗黃河濕地,鵜鶘、鳳頭鸊鷉、白鷺、紅嘴鷗等眾多候鳥正在覓食游弋飛翔棲息。記者 王曉博 攝
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雪鸮。
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東方白鸛。
國家二級保護植物蒙古郁金香。蘭蘭 攝
國家一級保護植物大花杓蘭。劉艷青 攝
5月,候鳥迎來育雛季,新生命的到來也為包頭南海濕地“添丁加口”。這兩天,成鳥正帶領剛剛出生不久的鳥寶寶學習生存本領。鳥類經過漫長的遷徙、筑巢、產卵、孵化后,在每年的五六月份就會進入育雛期,幼鳥再經過1到2個月左右的鍛煉便能夠獨立生存。包頭南海濕地是鳥類遷徙和繁殖的重要驛站之一。近年來,包頭南海濕地生態環境不斷優化,為候鳥棲息和繁衍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
初夏時節,大興安嶺南麓內蒙古高格斯台罕烏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一處平坦沙地上,一簇簇嬌嫩的蒙古郁金香花開正艷。消失近半個世紀的國家二級保護植物蒙古郁金香,2023年再現於內蒙古高格斯台罕烏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分布面積已從最初的50畝擴展到約100畝。自重新發現蒙古郁金香后,高格斯台罕烏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便採取了嚴格保護措施。在野外做了遷地保護、異地保護、原地保護措施,劃分了3個實驗區,並進行圍欄保育,還安裝了紅外相機進行監測。內蒙古高格斯台罕烏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大興安嶺南段山地,是西遼河和錫林郭勒草原的重要水源涵養林區、中國北疆重要生態屏障的核心區域。內蒙古在高格斯台罕烏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實行圍封管理、加大巡護力度、加強營林生產和虫情防治監測等治理與保護措施,確保當地森林草原生態安全,為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發展打下基礎。
目前,內蒙古已劃定生態保護紅線59.69萬平方公裡,佔全區國土面積的一半以上。同時,全區分布有大興安嶺、呼倫貝爾、鬆嫩平原、錫林郭勒草原和西鄂爾多斯—賀蘭山—陰山等5個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總面積26.73萬平方千米,約佔全區國土面積的22.60%,生物多樣性空間保護格局基本建成。
2021年以來,內蒙古先后制修訂了《內蒙古自治區建設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促進條例》《內蒙古自治區河湖保護和管理條例》《內蒙古自治區生態環境保護條例》等14部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的地方性法規,涵蓋森林、草原、河湖、濕地等生態系統保護,野生動植物、種質資源等物種保護領域,為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了法治保障。
此外,內蒙古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積極推進“三北”工程攻堅戰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十四五”期間累計造林2127萬畝、防沙治沙4320萬畝,規模居全國首位﹔大力推進黃河、西遼河等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治理,持續推進呼倫湖、烏梁素海和岱海水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嚴格落實濕地分級管理制度,烏梁素海成功入選國家重要濕地名錄。同時在黃河內蒙古段、西遼河、嫩江、烏梁素海、呼倫湖、貝爾湖、達裡諾爾湖等水域開展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動,累計放流魚類各類苗種3.69億尾。
萬物有靈,保護有方。保護生物多樣性,其實就是在保護人類自己。當我們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去保護生物多樣性,自然界會帶來更多慷慨的饋贈。(記者 白雪)
(本版圖片除署名外均由田昊霖 攝)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