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辽这十年”: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绘就“诗”和“远方”新画卷
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辽市文旅系统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使命任务,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绘就“诗”和“远方”新画卷。
据统计,十年来,全市文艺精品佳作不断涌现,全市国有文艺院团9个,民间剧团3000多个,共创作文艺作品2229个,包括重点打造扶持的精品艺术作品196个,其中194个作品获得国家、自治区级奖励。原创舞剧《天上的风》、音乐会《敖包相会的地方》等优秀作品受邀在国家大剧院、首都保利剧院等艺术殿堂进行巡演;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6处增加到15处,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16处增加到46处,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增加到58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从10项增加到14项,自治区级非遗项目从34项增加到58项,市级非遗项目从58项增加到204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从7人增加到12人,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从38人增加到88人,市级非遗传承人从38人增加到227人;全市建成公共图书馆9个,建成文化馆9个,文化站143个,嘎查村综合性文化活动中心2167个,幸福社区169个,小广场3000余个,小舞台800余个。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758.3平方米;开展下基层文化惠民演出超过10000场,专业艺术团与民间艺术团完成各类惠民演出达到45000场,成为通辽市文化惠民的重要品牌。
全市A级景区总数从6家增加到24家。接待国内游客从437.5万人次增长到1066.73万人次;全市累计实施文旅产业链项目70余个,完成投资近15亿元。科尔沁文旅综合体、金禾湾等一批大项目破土动工,掀起文旅产业投资的新热潮。科尔沁500公里风景大道自驾车旅游服务系统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累计投入8.82亿元,14个自驾车露营地已全部投入运营,实现门户、营地、驿站、观景、休憩全配套。通辽市连续十年举办“文化旅游季”系列节庆活动,先后成功举办了敖包相会主题活动、8·18哲里木赛马节、中国北方自驾游发展高峰论坛、胡仁乌力格尔学术研讨会、西辽河文化论坛等重点文旅活动,进一步提升了通辽市文旅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先后获得了“最美中国文化旅游城市”“中国绿水青山宜居宜游城市”“中国特色草原体验旅游目的地”“中国文旅产业最具开发(投资)价值城市”等荣誉。(记者 徐健)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 感恩奋进担使命 笃行不怠谱新篇
- 党的十八大以来,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在自治区党委的坚强领导下,不断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认真履行宪法法律赋予的各项职责,常委会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形成了一批人大工作的“内蒙古名片”。 始终坚持人大工作正确政治方向 十年来,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始终把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作为最高政治原则,时刻不忘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是什么,人大工作方向在哪里,人大能做什么,这已成为人大工作一种自觉、一种习惯。…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