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服务为幸福通辽“加码”
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要衡量标准,也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践行文化惠民的重要内容。近年来,通辽市以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推动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深入践行文化惠民,切实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
读有场馆、唱有设备、演有舞台、跳有广场、讲有故事、创有指导、学有辅导、联有网络、办有经费……在通辽,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一个“N分钟的文化圈”渐渐成型,将普通群众文化生活装扮得越来越多姿多彩。
品牌引领 提升文化惠民质量
百年风雨,百年辉煌,百年颂歌齐声欢唱。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今年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喜事。通辽市高度重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活动的开展,以“永远跟党走”为主题的通辽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群众大合唱活动,72支合唱团体、5000余名社会各界干部群众用音符编织岁月难忘的画卷,用歌声赞颂祖国辉煌成就。一首首脍炙人口的经典歌曲,一句句对党和祖国的深情告白,把演出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据了解,这是通辽市历年来群众参加队伍和人数最多的一次。
通辽市公安系统倾情推出献礼之作《永远跟党走》MV,饱含深情唱响红色歌曲,用经典的旋律、悠扬的歌声致敬党的百年辉煌荣光。
奈曼旗东明学区全体师生勠力同心、奋勇前行,用嘹亮的歌声赞美党的丰功伟绩、用朴素的话语诉说对党的热爱之情,党旗下的铮铮誓言指引他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以最优异的成绩为建党百年献礼。
扎鲁特旗委、旗政府精心组织策划了庆祝建党百年合唱比赛,进一步激发广大干部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热情,增强热爱党、拥护党的坚定信念,继承和发扬党的光荣传统,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共抒爱党情怀、共话祖国新貌。
来自全旗旗直机关、企事业单位、苏木镇场、鲁北社区服务中心的28支代表队参加比赛。各参赛代表队倾情演唱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和我的祖国》《唱支山歌给党听》《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等歌曲,展现了广大干部职工、各族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凝心聚力、砥砺前行的精神风貌,抒发了大家深深的爱党、爱国之情,营造了在音乐中感悟红色精神,在歌声中汲取奋进力量的热烈氛围。台上参赛队伍唱出了国与家的深厚情感,表达通辽各族群众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精神面貌和风采,场面蔚为壮观。
你方唱罢我登场。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通辽市扎鲁特旗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组织策划,扎鲁特旗版画院动员18位版画家和版画爱好者,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党的光辉历程、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建设成就、民族团结、人民群众幸福生活等方面内容进行创作,集中展示了通辽市生态文明的最新面貌,集中反映了在党的领导下通辽人民翻天覆地的城市变化……
近些年,通辽市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地域文化特色,构建主体、开放节庆平台,形成了多项具有影响力的节庆节会文化品牌。全市每年平均举办大型文化活动100场以上,如:科尔沁区“农民工文化节”、开鲁县“麦新艺术节”、科左后旗“双合尔 楚古兰”“大青沟杏花文化艺术节”、奈曼旗“诺恩吉雅文化节”、扎鲁特旗山地草原乌力格尔艺术节等,共有30多万人次直接参与了各项活动。另外,打造特色节庆节会品牌。如:哲里木赛马节、中国宝古图和银沙湾民族文化旅游节、 “乌旦塔拉国际枫叶节”等主题文化活动,参与人数达到20多万人次。目前,全市有规模、有影响、群众广泛参与的品牌节庆活动有18个,年组织开展活动3000多次,参与群众120多万人次,同时注重文化惠民活动深入开展,以满足群众多样化文化需求为导向,以构建“菜单式”公共文化服务为着力点,通过免费观看、发惠民卡、低票价等多种形式,打造文化惠民服务新模式,持续推进“百团千场下基层”“戏曲进乡村”等草原文艺天天演系列演出工程。每年1月至3月中旬,组织各级专业与民间艺术团开展“百团千场”下基层文化惠民演出超过1000场,专业艺术团与民间艺术团平均每年完成各类惠民演出达到4500场,文化活动与群众需求有效对接,成为通辽市文化惠民的重要品牌。
城乡同步 文化主阵地功能凸显
文化志愿服务遍地开花,为文明城市“加码”。
通辽市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积极协调落实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人员编制并专岗专职,全市多数乡村、农牧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配有1至2名专兼职文化管理员,保证了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日常工作的有序开展。科尔沁区等部分旗县采取旗县文旅局定任务、乡镇政府抓落实的方式,设立文化专管员,解决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专职专干问题,确保了基层文化阵地职能发挥。坚持志愿服务与政府服务、市场服务相衔接,构建参与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机制健全的文化志愿服务体系,提升文化志愿者的服务意识、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库伦旗、科左中旗注重培育挖掘乡土文化本土人才,开展文化结对帮扶,从退休人员、在校学生、社会文艺爱好者中招募文化志愿者,组建了文化志愿者队伍,经常性深入农村牧区开展文化志愿服务活动。目前,全市已培育文化志愿队伍20多支,参与人数达2000余人。
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如何更有效?服务群众怎样进一步“走深走实”?弘扬文明新风还有哪些好手段?十三五以来,通辽各旗县把理论宣讲和惠民服务、文化生活、情景体验等结合起来,开展流动文化服务。流动文化服务更加贴近农牧民生活、贴近农牧区实际,克服了以往固定文化设施辐射范围局限,有效解决了国贫和区贫旗县以及偏远地区农牧民公共文化服务覆盖不全、供给不足的问题,促进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推动新思想“飞入寻常百姓家”。
截至目前,全市共有流动文化服务车辆17辆,其中流动舞台车9辆、流动图书车4辆、流动文化车4辆。全年利用流动舞台车演出87场次,观众2万多人次;流动服务书刊借阅1000多人次,借阅2000多册次;利用流动文化车演出49场次,观众近1万人次。
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凸显活力。积极探索建立健全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机制,扶持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制定《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指导性目录》,支持文化单位及社会团体开展文化惠民活动。以面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方式,积极吸收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新增了发放文化演出惠民卡、购买送戏曲进乡村服务、文化产业扶贫项目服务。开展了戏曲进乡村活动。以文化做纽带,用戏传真情,结合“送文化进基层”活动,紧紧围绕节庆和传统节日,组织专业艺术团和民间艺术团队全年送戏下乡541场次,观众达到49.3万人。将传统戏曲、结合时代改编的现代戏曲评剧、快板、蒙古剧、现代剧、民族歌舞、小戏小品、东北二人转、好来宝、相声、三句半和乌力格尔等精彩节目送到乡镇苏木(街道)嘎查村(社区)。
打通这“最后一公里”,善于说老百姓能听懂的话是关键。地方戏曲、自编歌曲、微信宣讲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活了党的创新理论,大家听着不累、看着开心、乐于参与、愿意跟随,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益。
完善设施 打造幸福支点
通辽市大力践行图书馆服务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保障民众舒适自由、最大范围内享受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权利,精准服务文化民生。
现代人快节奏的工作和生活,很难专门到图书馆静心阅读。通辽市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数字化服务,无疑是缓解社会公众阅读“最后一公里”的一剂良药。秉持新理念,通辽市图书馆打造“数字体验区”,引进 VR 骑行、3D 影院、听书吧、少儿英语跑酷等设备,实现了转型发展与空间再造,并引进 7D 影院、朗读亭、微信留影机、智慧墙、智能白板、智能书桌、3D 打印等先进的现代化设施设备。为了方便特殊人群的阅读需求,全面提升视障读者设备。通辽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把保障公众的价值标准优先纳入到图书馆领域,拉近了图书馆和公众的距离,提高了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真正实现了服务有温度,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完成了以人为本的服务转型。
据了解,2017年至今,全市文化设施建设项目有24个,计划总投资29.9亿元。目前,全市共有公共图书馆9个(其中国家一级图书馆有4个、二级图书馆2个、三级图书馆3个)、文化馆9个(其中国家一级文化馆2个、二级文化馆1个)、文化站143个(其中一级文化站5个、二级8个、三级15个)、嘎查村综合性文化活动中心2167个。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758.3平方米,其中全市每万人拥有文化馆(站)面积327.9平方米;全市每万人拥有公共图书馆面积160.8平方米;图书馆总藏量157万册(其中纸质图书119.4万册、电子图书37.6万册,)人均拥有图书藏量0.49册。
如今,一批重点文化工程相继建成。累计投资3.17亿元的通辽市图书馆新馆已经进入内装修阶段、投资5.4亿元的孝庄河沿岸12座博物馆都已建成,已有3个馆正式投入使用,霍林郭勒市图书馆、开鲁县文化馆新馆已经投入使用,科左中旗文化馆和图书馆、奈曼旗图书馆新馆都已封顶等,全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进一步改善,初步形成覆盖城乡、布局合理、实用便捷的自治区、市、旗县(市、区)、苏木乡镇(街道)、嘎查村(社区)五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文化层面的满足已经成为一种蓬勃生长的民生需求。文化建设以保障市民权利为目标,是城市文化发展思路的一个重大转折。通辽在打造文化强市的征途中,已经初步建立起设施齐全、机制健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座有着深厚历史积淀的城市,以创新一脉一络编制、用实干的一砖一瓦铺砌,用文化为市民提供精神呼吸,提供精神养分,提供心灵栖息的文化绿洲,彰显城市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记者 康桂君)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