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内蒙古频道>>盟市>>乌海

大漠湖城 旖旎“江南”

2021年11月03日07:51 | 来源:内蒙古日报
小字号

  迷人的乌海风光。记者 金泉 摄

  你有多久没去过乌海了?

  或者你从未到过那里,只是听说。

  那你真应该去看看。那里不再是那个曾经因煤闻名的“乌金之海”,不再是那个曾经因大气污染而备受困扰的工业小城,而今,已华丽转身成为闻名遐迩的“大漠湖城”“全国第一期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

  在前不久闭幕的乌海市第八次党代会上,乌海市委书记唐毅的发言为今后五年的经济社会发展定了调子:着力抓好乌海及周边地区等重点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坚决走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扎实推进产业转型和城市转型,在新征程上奋力谱写乌海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新篇章。

  乌海的未来,在生态,在转型,在治理,而落脚点就是乌海人民对高品质生活的向往和不懈追求。作为首当其冲的传统资源枯竭型城市,乌海又一次在探索转型发展的道路上下了一步“先手棋”。

  乌海特色:一个湖改变一座城的气质

  今年的国庆假期,乌海湖景区热闹非凡。

  10月2日,景区船舶驾驶员孟海瑞在乌海湖上来回穿梭了26次,而票务员陆萍在这一天售出了2200张票。

  这些年,乌海湖“来沙漠看海”的旅游名片发往全国各地,带回了天南地北的游客;即将上映的电影《乌海》,又掀起了一波“来乌海看看”的热潮。

  乌海的魅力为何如此之大?这还要从乌海湖说起,这里的老人说:“是乌海湖改变了乌海的气质。”

  的确如此。

  依托乌海湖,乌海抓住机遇,构建起一体化的城市水系,先后建成乌海湖水利风景区、龙游湾湿地公园等一系列工程,水生态体系基本建成,黄河乌海段形成了总面积6.5万亩湿地。

  乌海多年来改天换地的生态之路步履坚实,源于乌海湖,而支撑它走下去的,却是“首站首责”承诺。

  乌海是黄河进入内蒙古的第一座城市,也正因如此,乌海的肩上多了一份沉甸甸的重担。

  面对这份重担,乌海用责任和担当绘出一幅黄河流域治理的“生态蓝图”。

  乌海扎实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四级河长制全面落实,黄河乌海段水质提升到Ⅱ类,跻身全国首批水生态文明城市;乌海坚持以水定绿,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9.5平方米,获评全国绿化模范城、国家园林城市、自治区节水型城市。

  如果说黄河是母亲河,那么乌海就是她内蒙古段的“长子”,母亲交予的责任,重于泰山。

  从乌海湖出发往下游走,在距离乌海湖6公里的龙游湾国家湿地公园,几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鹳在芦苇丛中悠然停留。

  乌海龙游湾湿地管理局副局长高学平自豪地说:“黑鹳在全国只有一千多只,2017年,我们在这里就监测到了42只,现在它们已经是这里的常客了。不只是黑鹳,来湿地歇脚的珍稀鸟类就有108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29种。”

  漫步黄河乌海段沿线,休闲、观光的人络绎不绝,金沙碧水、芦花飞荡、黄河雁归的壮美景象随处可见。

  依托乌海湖,乌海整个黄河流域的生态治理都发生了巨变,乌海的气质更加与众不同了。

  大河涌动,是乌海人急于求变的心情。乌海坚决扛起黄河首站首责,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正在探索出一条具有乌海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乌海机遇:“腾笼换鸟”转型出一片新天地

  产业转型,是乌海迫在眉睫的选择。

  在乌海,流行着一种“腾笼换鸟”的说法。

  “笼”就是乌海的营商环境,“鸟”是指产业。“腾笼换鸟”就是指将高污染高排放的企业移出,引进环境友好型企业。

  遵照这一原则,乌海近年来对企业的环保要求日渐收紧,这对当地企业来说无疑是生死考验。

  谁符合标准,谁就能活下来。

  落户于海勃湾工业园区的建龙集团赛思普科技有限公司,就是这场大考的佼佼者,这得益于他们自主研发的特殊工艺“CISP”。

  该技术是用新型“氢冶金”代替传统的“碳冶金”技术。排放指标与传统高炉流程相比,二氧化硫减少了38%、氮氧化物排放削减了48%,颗粒物减少了89%,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幅降低。

  这还不算什么,负责人周海川说:“到2022年,二代的CISP全氢冶炼工艺将实现零排放!”

  这个振奋人心的承诺,不仅鼓舞着作为黄河入蒙的首站乌海,更鼓舞着黄河沿岸在转型路上不断拼搏的众多企业。

  首站首责,乌海紧紧抓住产业转型的机遇,引凤入巢,让企业的发展机遇,变为乌海的发展机遇。

  让矿山披绿,是乌海转型的又一发力点。

  乌达区的采矿历史要追溯到清朝时期,这里遗留问题多,生态环境脆弱。

  “从前,一到办公室,桌子上就是一层厚厚的灰。”乌达矿区苏海图小铁帽采空区灾害综合治理项目负责人张玉喜在进矿区的路上向记者介绍道。

  走进小铁帽子采空区,记者却见到了截然不同的景象。

  脚下,草地植被浓密,高度已没过脚踝。放眼望去,一座座灰色渣堆被削坡植绿,犹如一个个“绿色蛋糕”拔地而起。

  这样的变化得益于种植的“科学化”。去年矿区与蒙草集团合作制定了“乌达矿区种植方案”:用混合沙土、粘土和稻壳改善土壤配比,甄选十几种草籽合理化种植,运用节水技术保障植物生长,这一系列举措让这里的生态环境大为改观。

  今年,乌达矿区的生态治理又加快了步伐——建立由乌达区党委、政府领导和企业法人担任指挥长的“双长制”制度,发现问题即被当场解决。

  这一次,乌海再次用数字证明着自己的决心。

  完成矿山地质环境治理42平方公里,建成自治区级绿色矿山13座,入选国家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基地城市。

  为实现国家提出的“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构想,乌海正吹响高质量发展的号角,以壮士断腕的勇气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乌海样本:一朵“云”让一座城共享“智慧大脑”

  在乌海市海勃湾区社会治理中心信息化指挥舱,上万条信息在平台上滚动着。

  在这里,有一个“城市大脑”一头连接着海勃湾区435名网格员,一头连接着54个直属部门,只要网格员将事件上报到海勃湾区社会治理平台移动端,立马就有相关单位落实解决。

  在这里,“一屏观全城、一网管治理”不再是梦想。

  这个“城市大脑”容量巨大,存储着海勃湾区党建资源、人房关联、民生服务、地理信息、网格及视频监控等数据30多万条,每一天这些数据都在被更新、被共享。

  “平台让‘为群众办实事’更加快速、集中、高效。”海勃湾区社会治理中心信息化指挥舱负责人谢晓娟介绍,该平台自今年5月运行以来,已采集问题16000余件,其中92%已经得到解决。

  当然,这个线上平台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剩余的问题怎么办?请来线下矛盾纠纷调解中心看一看。

  在乌海市海勃湾区社会治理中心,还开设了多个“落地”咨询窗口,能够实现纠纷一窗口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

  2020年5月20日,是乌海值得骄傲的一天。

  乌海市被中央政法委正式确定为“全国第一期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创建地区”,位列自治区8个试点城市第一位。

  这也意味着,乌海市域社会治理已经走在自治区前列。

  乌海市率先建成“乌海市域社会治理3.0+云平台”,让全市3个区、20个镇(街道)、83个村(社区)、289家行政事业单位,共享一片“云”。

  在乌海,处处被“城市大脑”管理着,处处有“城市大脑”延伸的触角:12345市民服务“一号通”、智慧防控“千里眼”、联动执法“星火工作站”“老奶奶帮帮团”“老书记工作室”……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是最大的政治。

  乌海正大力实施“互联网+基层治理”行动,建好建强基层社会治理队伍,构建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开放共享的基层服务管理平台。

  乌海的诞生之路写满传奇,乌海的转型之路布满荆棘,乌海的治理之路充满希望。

  “半城山水半城绿”的乌海,行而不辍,未来可期。(记者 于海东 徐跃 郝飚 李倩 金泉 刘墨墨)

(责编:张雪冬、刘泽)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