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萨日朗早已不见踪影,但在科右前旗乌兰毛都苏木,萨日朗却还“开”得娇艳而又坚韧。笔者走进乌兰毛都草原,在这里寻访一个特殊的草原女性就业平台——萨日郎巾帼民族手工艺品专业合作社。蒙古族传统刺绣艺术是公认的民间艺术精华,该合作社的刺绣、贴花工艺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那些灵巧之手、灵秀之心的创作,那些沉淀着生活智慧、传统认知的工艺,正在带领草原妇女稳定增收,也让古老文化有机地融入进了现代生活。
合作社的创立者秀云,如果从她童年时跟随姥姥学习刺绣算起,她从事这行已经有30多个年头了。在因地制宜发展产业的时代背景下,被誉为“指尖芭蕾”的刺绣技艺重焕青春,也让秀云从一名刺绣技艺的传承人发展成为带动2000多名草原绣娘增收的带头人。
乌兰毛都苏木萨仁台(意同萨日朗)嘎查是秀云的家乡,也是萨日朗的家乡,在这里,火红的萨日朗开得漫山遍野。“姥姥做了一辈子刺绣,手艺非常好,左邻右舍都愿意找她。”秀云回忆道。儿时的秀云从帮忙穿针递线开始,逐渐掌握了绣法。在乌兰毛都苏木,像秀云一样喜欢刺绣并且会刺绣的并不止她一个,服饰、布鞋、床上用品大多是手工制作而成的,村里还有不少绣娘帮人刺绣。
“能不能把这项技艺发展成为产业,让绣娘们在家里就可以自力更生,同时把传统文化传承下去?”抱着这样的想法,2016年,秀云带头成立了“萨日郎巾帼民族手工艺品专业合作社”,这让散落在各地的草原绣娘有了归属。合作社成立之初,因绣品单一、样式陈旧,导致产品销量不高。后来,在科右前旗乌兰毛都供销合作社和科右前旗妇联等多方帮助下,秀云开始参加专业培训,合作社也踏出了产品变商品的关键一步,2017年,秀云将“萨日郎”注册为自己的品牌。
走进合作社,在这个极具民族特色的展销大厅,一旁展示着琳琅满目的各色绣品,另一旁陈列着刺绣工具。正当笔者站在展柜边流连忘返的时候,制作坊里传出了一阵阵欢声笑语,循着笑声望去,绣娘们飞针走线,一朵朵火红的萨日朗在绣布上活灵活现,让人忍不住驻足欣赏。从合作社成立之初到现在,建档立卡贫困户额尔敦其其格就一直跟着秀云,对她来说,刺绣不仅仅是她的兴趣爱好,通过刺绣带来的经济效益成为一家人脱贫致富的关键。之前,额尔敦其其格的儿子因一场意外去世,加上丈夫患有慢性病,额尔敦其其格扛起了照顾家庭的重担。作为合作社的专职绣娘,绣一朵萨日朗花,额尔敦其其格可以收入10元至15元。如果因为家庭原因这个月没有完成任何绣品,合作社也会给像额尔敦其其格发放500元的最低生活保障金。“一年6000元是保底,如果自己再接点订单,一年少说也能增收1万多元。”额尔敦其其格说。
目前,合作社的16名绣娘都是乌兰毛都苏木的村民。随着合作社的名气越来越大,其他乡镇的妇女也将目光投向了刺绣。针对有些需要在家照顾小孩和老人的妇女,合作社就带着绣娘下乡,上门服务。这几年,合作社的绣娘们组成服务小分队,在几个相邻的村之间开设了刺绣培训班,每个班30人左右,集中授课,秀云免费提供原材料,定期进行培训,培训人员包括建档立卡贫困户、农村剩余劳动力及残疾人等,手把手教学,做得好的,可以直接从合作社里领取活计。就在2019年,合作社与阿力得尔苏木新立村签订了订单合作协议。新立村妇联主任韩宝琴介绍说:“每次有订单的时候,合作社都会来培训,培训完她们就能上手了。”订单稳定,村民增收就有了保障。近两年,合作社年均销售收入80多万元,合作社成员人均创收6000多元,带动户均增收1100元。秀云笑着说出了对未来的期许:“就算一天只赚10元钱,当天的牛奶钱也够了,营养起码有保证。希望以后能让更多村民都过上萨日朗一样红火的日子。”
随着生活水平提升,人们更加看重产品的品质、样式与时尚度。传统刺绣产品要走进现代生活,秀云敏锐把握住了这一时代变化趋势,开始在产品设计中融入现代审美。年轻的设计师也随之入驻合作社,带来新设计理念,并通过品牌孵化等方式促成传统手工艺品与市场接轨,不仅使刺绣活了起来,也让绣娘富了起来。合作社的绣品也从一开始的服饰、枕巾、手帕增加到了扇面、手绢、丝巾、口红盒等30多类产品。
一根小小的绣花针,倾注了生活在这片草原上的蒙古族绣娘的勤劳智慧,绣出了对于小康生活的希冀。草原绣娘们在这传统与现代、乡村与城市、文化与市场的对接中,必然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武跟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