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书写出新时代的奋斗答卷

2020年12月07日08:15  来源:内蒙古日报
 

“十三五”时期,是呼伦贝尔市奋进的5年,辉煌的5年。立足“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富饶和谐安宁呼伦贝尔”发展定位,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砥砺奋进,笃行致远,书写了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经济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人民群众生产水平大幅提高、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的新时代奋斗答卷。

5年来,呼伦贝尔市围绕“生态优先”这个立市之基,坚决保持战略定力,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始终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坚决将呼伦湖流域生态与环境综合治理作为头号生态工程,全面完成综合治理一期、二期工程和流域再生水回用项目,持之以恒改善水质、稳定水量,呼伦湖水面面积稳定在2030平方公里左右,再现天鹅飞来不想回的醉人美景。大力实施天保工程,深入落实20万亩已垦林地退耕还林还草试点任务,巩固拓展商业性停伐成果,公益林保护面积增至1972.1万亩,累计清收已垦林地109.5万亩,森林蓄积量保持在12.7亿立方米以上。全面落实草畜平衡、生态补奖等政策,退牧还草447.8万亩,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70%以上。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基本建立,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扎实成效,积极推行绿色指标考核体系,河湖长制全面覆盖。荣获“2019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称号。

5年来,呼伦贝尔市坚持“绿色发展”这个强市之要,以进促稳稳中求进,经济发展质量实现新提升。

坚定不移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深入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现代农牧业实现量稳质升,连年保持120亿斤以上粮食产量,牧业年度牲畜存栏稳定在1000万头只左右。全力培育呼伦贝尔草原羊肉、小麦、蓝莓等区域公用品牌,奶业振兴扎实起步,牧区现代化试点工作取得成功实践,现代农牧业产业园建成投运。全面推动第二产业优化升级,齐鲁制药、伊利乳业等一大批绿色发展示范项目落地实施。大力推进存量企业技术改造,阜丰、沃丰强链补链项目进展顺利,工业经济对资源的依赖度不断降低。旅游业向中高端攀升,“乌阿海满”旅游一体化进程加快,呼伦贝尔大草原景区通过5A级自然景观资源评审,呼伦贝尔号森林草原旅游列车正式通行,打造“呼伦贝尔冰雪日”“冬季那达幕”“冬季英雄会”等特色旅游名片,“四季游”“全域游”均衡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壮大,工业品耐寒性检测产业形成集群效益,海国华创大数据中心投入运营,中国民航内蒙古飞行学院正式落户,“4+6”市域机场网络初步形成,临空产业实现破题,“冷资源”“绿资源”“空域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对外开放水平显著提高,进一步放大合作先导区、综合保税区、边境经济合作区等政策效应,进口落地加工取得突破,农产品出口基地顺利起步,中欧班列实现常态化运营,预计外贸进出口总值完成134亿美元。产业的“含绿量”“含新量”进一步提升。

5年来,呼伦贝尔市突出“以人为本”这个发展之核,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群众生产生活有了新改善。

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2个国贫旗、4个区贫旗摘帽退出,286个贫困嘎查村全部出列,74413名贫困人口稳定脱贫,接续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成果,采取有力措施应对疫情秋季冬季反弹,实现了患者零死亡、医护人员零感染。一般财政预算支出的70%以上用于民生领域,预计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6%和9%。新增城镇就业15.02万人,各级各类教育均衡发展,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稳步提高,群众性体育蓬勃开展。

5年来,呼伦贝尔市立足“和谐安宁”这个固本之源,不断增强治理能力,社会建设水平取得新突破。

切实维护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固,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深入践行守望相助理念,深入落实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兴边富民行动等政策,《呼伦贝尔大雪原》《拓跋鲜卑》《山岭上的人——鄂伦春》《彩虹之路》等反映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文艺作品层出不穷,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市。坚持底线思维,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实现全国双拥示范模范城市“五连冠”。法治呼伦贝尔建设取得积极进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实现阶段性成果,高标准推进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和城乡社区治理,启动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森林草原防灭火和安全生产工作水平显著提升。在建设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的生动实践中,始终唱响民族团结主旋律,呼伦贝尔市安全稳定屏障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记者 李玉琢)

(责编:刘泽、张雪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