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释放科尔沁草原文化的深厚底蕴

——通辽市打造“品牌通辽·品牌文化”系列综述(四)

2020年09月15日10:22  来源:通辽日报
 

  科尔沁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通辽最响亮的品牌。近年来,通辽市把“科尔沁”作为通辽最具代表性的品牌标志,充分挖掘、凝炼、提升其内在品牌价值,在城乡建设、产业产品开发、文化传承保护等方面多维度体现“科尔沁”元素,让“科尔沁”成为展示通辽形象的亮丽名片,让科尔沁草原文化的深厚底蕴得到充分释放。

  培育标志性地域品牌

  源远流长的科尔沁文化滋润着美丽的科尔沁草原。

  哈民遗址和南宝力皋吐遗址使科尔沁史前文化向前推进了5000多年,“龙化州遗址”是契丹辽王朝的龙兴之地、成吉思汗把这片宝地封给了胞弟神弓哈萨尔,孝庄文皇后诞生在这片草原……在历史长河中,“科尔沁”孕育形成了独具地域特点、文化特色和时代特征的地区标识,是宝贵的无形资产。

  今年4月28日,中国·第二十二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暨科尔沁历史文化高峰论坛在通辽市举行。200余位来自国内高等院所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著名艺术家、旅游文化及金融业界人士汇聚一堂,围绕“科尔沁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主题,多角度、跨领域开展了精彩纷呈的演绎与交流,进一步挖掘了草原文化特别是科尔沁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精髓,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和共识。活动期间,“科尔沁历史文化国际研究中心”举行了揭牌仪式,标志着孕育科尔沁历史文化的通辽又添一个重要文化符号。

  多年来,通辽市不断弘扬地方特色文化,提升软实力。制定了《科尔沁文化(通辽)生态保护区规划纲要(2019—2025年)》,对科尔沁文化历史渊源,科尔沁文化定位、特点、保护意义、2019—2025年保护计划等进行了全面阐述。

  今年,通辽市对文化事业发展进行了深入思考和谋划,组建了内蒙古科尔沁文化旅游集团公司,积极制定推动文化事业发展的鼓励政策,聚焦深度挖掘文化内涵、传承保护文化资源、汇集优秀文化人才,与各方知名机构、专业组织、领军企业、科研院所开展务实合作,努力让科尔沁文旅品牌更有内涵、更富吸引力。

  如今,科尔沁500公里风景大道已成为通辽又一张亮丽的名片。风景大道以国道304线为主轴,以科尔沁文化为内核,沙漠、森林、草原、湿地、工矿、农田、人文、民俗等自然景观和民族文化80余处景区景点连点成线、串珠成链,串联起全市80%的文化旅游资源。

  培育标志性文化品牌

  文化是提高城市软实力的核心,是打造区域中心城市的必由之路。

  通辽市是全国和自治区蒙古族人口最集中的少数民族地区,素有中国安代艺术之乡、科尔沁民歌之乡、中国乌力格尔之乡等美誉,安代舞、乌力格尔、蒙古族四胡音乐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文学《嘎达梅林》、民间音乐《科尔沁叙事民歌》等19个项目被列入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保护和培育好通辽的标志性文化品牌,通辽市在市文学艺术研究所基础上成立通辽市非遗保护中心,各旗县市区依托当地文化馆、文化研究室或局内设机构开展非遗保护工作。同时,深入挖掘草原文化深厚底蕴,实施“名家、名作”培育工程,推动科尔沁民歌、哲里木版画、乌力格尔、安代等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更多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推向市场、做成产业、打响品牌,更好服务大众需求,提升文化传播价值。

  目前,全市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3项、自治区级55项、市级178项(包括扩展项目31项)、旗县级项目425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2人、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82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205人、旗县级代表性传承人555人。全市已建立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传承基地)72个。2019年,命名科左中旗为通辽市蒙古族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示范旗,市乌力格尔艺术馆、市民族歌舞团等15家单位为通辽市蒙古族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传习所)。全市有市乌力格尔艺术馆、库伦旗安代博物馆等69个非遗类馆(室)。

  今年,通辽市将以开展科尔沁(通辽)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工作为总抓手,开展传统工艺工作站、非遗就业坊建设工作,深入推进非遗进景区、广场活动,探索非遗进景区、广场常态化演出机制。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举办少儿版画艺术节、草原婚礼节、麦新文化节、孝庄文化节、双合尔·楚古兰、安代艺术节、诺恩吉雅文化节、乌力格尔艺术节等品牌节庆活动,不断提升文化品牌影响力。

  如今,库伦旗“安代艺术节”等众多节庆活动,大大丰富了当地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哈萨尔圣地与深圳华侨城合作,利用哈萨尔大剧院,做餐秀型实景演出。奈曼中国东部影视城建设项目成为集影视剧拍摄、沙漠文化旅游度假、休闲、摄影、绘画、温泉度假为一体的综合性娱乐区。(记者 管炜)

(责编:张雪冬、刘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