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国家林草局副局长李树铭、内蒙古自治区副主席李秉荣等领导为内蒙古敕勒川国家草原自然公园(试点)揭牌,被誉为呼和浩特市“后花园”的敕勒川草原再添新名片,也开启草原生态保护修复、科研监测、生态旅游等方面新的探索。
敕勒川草原位于呼和浩特市东北部,面积超过2万亩。从飞沙走石到成为全国首批草原国家自然公园,敕勒川草原正印证着在学习自然规律、结合大数据、乡土植物研究利用下,人工干预修复草原的一步步成功探索。
精准应用“大数据+乡土草种”抚平草原之殇
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的影响,曾经水草丰美的天然牧场一度变为荒滩。
图为修复前的敕勒川草原
图为修复后的敕勒川草原
自2012年起,蒙草集团秉承先科研后修复的理念,开启敕勒川的人工干预+自我修复生态循环模式的创新探索。
科研团队首先通过坐标点,通过历史资料和大数据技术,结合实地调研,摸清楚了“水、土、气、植、动、微”等影响这一区域植物生长和生态变化的要素,在过去几十年间的变化规律,初步给出最适宜的乡土植物配置和技术措施方案。
科研团队模拟典型性草原,选取适宜这一地区生长的禾本科和豆科等先锋植物作为建群种,再配合适宜本地区生长的宿根地被,采用人工撒播和机械喷播相结合的方法播种,并配合草原封育、草原松耙、草原灌溉等手段进行修复治理,最大限度地再现原生典型草原生态情景。
经过2年多时间在各级政府、研究机构、蒙草生态等多方努力下,敕勒川草原植物已恢复到50多种,獾子、狐狸、野兔等动物数量明显增加,生态系统逐渐恢复稳定,草原生态风光得以重现。
图为敕勒川草原上的狐狸
草原自然公园,敕勒川做好草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2016年以来,2万亩的敕勒川生态系统、植物群落稳定,依靠自然降水即可自我繁衍,得益于大青山前坡的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这里已经形成小气候,滋养一方。
如今的敕勒川草原包含内蒙古少数民族群众文化体育运动中心、蒙古包会议中心、萨仁湖等多个功能区,成为集草原保护、草原修复、草原文化于一体,融合观光、休闲、生态研学、体育运动、马术、会议庆典等多功能的自然生态草原旅游区,为打造成集生态绿化、环境保护、美丽乡村和彰显文化特色为一体的首府生态功能区奠定了坚实基础。生态的改善也带动整个沿大青山前坡地区生态气候、生产方式、生活习惯、土地利用发生巨大改变。
草原自然公园是具有较为典型的草原生态系统特征, 有较高的生态保护和合理利用示范价值, 以生态保护和草原科学利用示范为主要目的, 兼具生态旅游、科研监测、宣教展示功能的特定区域。
草原自然公园是草原自然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基于生态保护的一种可持续的草原管理和资源利用方式。随着全国首批草原国家自然公园花落内蒙古敕勒川,将为完善草原自然保护体系,夯实草原科研和监测基础,促进草原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意义。(长青)
(注:此文属于人民网登载的商业信息,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