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玉珍:老劳模的新愿景

2020年08月28日17:43  
 

秋临塞外,天朗气清。

8月下旬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殷玉珍照例“巡视”她的林地,时而拍拍高大挺拔的杨树,时而摸摸压弯枝头的果树,阳光透过郁郁葱葱的树林,在殷玉珍黑红的脸上洒下斑驳的光影。

殷玉珍不时揩揩脸上的汗水,眯着眼睛望着这无边的绿色,一团笑容在她的脸上慢慢绽开,像极了路旁盛开的格桑花。

殷玉珍是鄂尔多斯市乌审旗无定河镇井背塘的农民,为了改善生存环境,从1985年开始种树治沙,种树用过4根钢钎,用得最多的一根钢钎生生磨短尺余。每年穿破10多双鞋,铁锹、镐头、树剪用坏了一把又一把。怀孕挺着肚子仍在栽树,早产一子,流产一子……

20年前,《鄂尔多斯日报》等媒体推出了反映她植树治沙的感人事迹后,她先后获得了“全国劳动模范”“中国十大女杰”等近百项荣誉称号。

从那时起,殷玉珍的名字和她的这些治沙故事逐渐为世人所熟知。

如今,20年过去了,当年的小树苗已经长成了参天大树,原先孤单的杨柳树,也变成了拥有樟子松、圆柏、桧柏、侧柏、国槐、花香槐、蝴蝶槐、枣树、杏树、桃树、苹果树以及羊柴、花棒、玫瑰等上百种乔灌木的植物园。

唯一没变的是殷玉珍,即使头戴多项荣誉的光环,始终保持着农家女朴素、勤劳、厚道的品质。

年年栽树,年年见不上几个钱,荒沙一天天绿了,可腰包却不见鼓起来。

这些年有国家的各类补贴,每年种地也能收入七八十万元,收入虽然不错,但开支也很大,一年下来,存不下几个钱,所以还得想办法,向林地要效益。

“不服老不行,毕竟是50多岁的人了,现在体力大不如从前,虽然现在种树还能抵得上两个壮劳力,但总有干不动的那一天”。殷玉珍说。

这两年,殷玉珍在一如既往种树的同时一直在思考着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让眼前的绿水青山变成长久的金山银山。

其实,早在2002年,殷玉珍就开始栽桃树,2005年开始栽樟子松,只不过那时这些树的作用基本上还是以绿化为主。

从今年开始,殷玉珍试种葡萄,不多,也就几十株。这个斗大的字识不了一箩筐的农家女此时讲起土壤性质、光照时间、气候温度等名词却头头是道。

“做什么事都得下功夫了,我不识字,但能听得懂话,旗里、市里甚至自治区的果蔬专家都给我电话、视频指导了,自己也用心慢慢摸索,时间长了就瞅出点门道了。”殷玉珍笑着说。

来过井背塘的人都知道,殷玉珍家有“三样宝”:谷米、西瓜、大鲜桃。

当地人把小米叫做谷米,熬的粥是养胃佳品。殷玉珍用土法种植的谷米很受欢迎,与她种植的西瓜一样每年供不应求,即使比市面上高出几倍的价格也没能阻挡人们抢购的步伐。这两样,再加上近百亩玉米,是殷玉珍年收入的主要构成。

殷玉珍的鲜桃还没有开始大规模销售,目前有五个品种的桃树,现在还在试验阶段,正在比对质量和产量。

最近,殷玉珍给自己接下来的人生和事业做了一个规划,虽然没有写在纸上,但已经深深刻在了她的心里。

站在林地最高处,极目远眺,四周是满眼的绿色,初秋微凉的风轻抚着面颊,一阵清新的香味飘浮在空气中,沁人肺腑。

殷玉珍像一位率领千军万马的将军,面对着葱茏的绿色,规划着自己的愿景。

“杨树、沙柳的使命即将完成,要用寿命长、耐干旱、四季常青的松柏树一步步替换,合理安排各类挂果树木和有机农作物,按照每年草的产量养殖牛羊……每天干一点,每年干一点,到了我70岁的时候,要让现在的这个地方变成农场、牧场和林场,我要让人们深深体会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殷玉珍大声说着,眼中泪光闪闪。(任君)

(责编:刘泽、张雪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