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时节,走进兴安盟突泉县太平乡五三村,家家户户门前屋后的院子里种满了玉米、大葱、黄瓜、豆角,满眼绿色惹人欢喜,抵消了不少暑意。还有一些地刚收获完毕,打理出整齐的田垄。
66岁的许贺春家院子里堆着很多编成辫子的紫皮蒜,一根蒜辫编了一百头蒜。“我们村的蒜现在供不应求。小的一头能卖四五毛,大的能卖一块钱,如果经过包装,大的一头能卖一块多,有的还卖到了北京。”作为村里的种蒜能手,许贺春话语中透着一些自豪。
许贺春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村民的院里都有地,春天种上蒜,先能收获一茬蒜苔,然后收获紫皮蒜,再种一茬大白菜。一亩地施900元的农家肥,蒜种2000元,电费300元,白菜籽100元,需要投入3300元。而一亩地可以产蒜2万头左右,按每头5毛钱算,能卖1万元;亩产蒜苔400斤左右,每斤5元,收入2000元;二茬种白菜可以收2万斤左右,每斤2毛钱,收入4000元。总共毛收入1.6万元,除去成本,纯收入能达到1万以上,相当于种十几亩大田的收成。
据太平乡党委书记杨宝田介绍,庭院里种植紫皮大蒜实现了“一年忙半年,半年两份钱”,劳动强度不高,效益还好,特别适合劳动能力差的老人和贫困群众。发展好庭院经济,能为当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的基础。乡里还准备引进生产线,对大蒜进行精深加工,提高其附加值,进一步增加农民和村集体的收入。
近年来,突泉县从各村实际出发,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构建“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以此作为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并引导全县群众利用庭院有限空间发展庭院经济,把农家庭院的“弹丸之地”建成脱贫致富的“后花园”。同时,发动农技人员和土专家对农民进行培训,帮助他们掌握技术,提高生产水平。
许贺春就是村里的农技推广员,经常给本村和其它村子村民讲紫皮蒜种植技术。现在,全村有200多农户在自家庭院种紫皮蒜,面积达300亩,农户人均增收5000元。五三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29户56人,现已全部脱贫。
66岁的王金霞是五三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目前她种蒜半亩多,能收入四五千元。“我家脱贫跟种大蒜有很大关系。许贺春经常给予指导,驻村工作队和村干部还帮我种。紫皮大蒜成了我家脱贫的‘紫富美’。”她笑着说。
目前,突泉县共有庭院经济经营户42475户,户均庭院面积800平方米以上,带动了全县1170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的7749户发展庭院经济,覆盖全县66.2%的贫困人口,形成了太平乡五三村紫皮蒜种植、突泉镇新生村葡萄种植、杜尔基镇东泉村香瓜种植、水泉镇水泉村手工编织、学田乡利民村芦花鸡养殖等较为成熟的庭院经济发展模式。(记者 钱其鲁)